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温柔似野鬼°
526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08: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孔子世家-欧美电影排行榜
高效作文指导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和学生
“
心中永
远的痛
”
,教师一碰到作文教学就觉得棘手,学生对作文更有畏难 情
绪,
因此学生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
学生作文抄袭之风越
来越重 ,虽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久而久
之,学生就不会表情达意了。如何扭转这种 现象,让学生真正做到:
“
有情可抒,有感能发,有话可说
”
呢?就目前我们 能做到的,就是加
大力度抓好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作文无
病呻吟,语言干瘪、缺乏情感的现象,往往与我们的作文指导有着密
切关系。《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 现实,热爱生活,表达
真情实感
”
。
作文指导如何落实这一课标精神,
使作文指导实现以
“
习
作
”
为目的呢?经过连续一年多的课题研究 ,在实践中,我尝试运用
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在积累中丰富习作的语言和内容。
在平时交流中我们经常发 现有的人谈起某事滔滔不绝,
有些人则沉默
寡言,为什么会不一样,主要是两个人的生活经验阅 历不一样,或者
说表达能力不一样。
小学生的作文也如此,
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
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
学 生作文将无
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
“
茶壶里面装饺子
——
有货倒不出来
”
,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
我们在 学生作文指导中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生活,
观察和体验
生活,注重生活积累。要 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
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1
.指导学生观察
——
积累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
“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这段
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平时,我尝试着做这些方面的引导,在班级或
学校组织活动时,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观察人物的表情、语 言、动作
和当时的环境气氛,回来后写在日记上,在下第一场雪时,更赶上上
课,孩子们被雪吸 引了,我看到此情况,马上停止上课,让孩子到窗
前进行观赏,我则在旁边从量上、形状上引导学生观察 ,并要求学生
以雪为题写一篇作文,
正是由于学生平时进行积累,
学生才会在童年趣事的描写中事例多,内容丰富。
2
、指导阅读--积累语言。写好文章必须有 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
语言丰富了,
才有可能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
为丰富学 生的语言积累,
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文章必须进行熟读成诵。例如《第一场雪》
是一篇文辞 兼美的文章,
我让学生把全篇文章背诵下来,
《鸟的天堂》
后两段体现了动态美,我也让学生背下来。
崔峦在全国教师观摩课上
曾说过:
“
作文是技能,不 是知识,空讲写作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宜
在写中悟法,写中用法,作文还是习惯,要经常历练。
”
为了达到练
写的目的,
除了让学生写日记外,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结合相应 的课
文进行练写。例如:在讲完《游子吟》时,我让学生编故事,在学完
《第一场雪》时,我让 学生进行冬天的片断练习,在学完《凡卡》时
我让学生写读后感。正是由于学生平时积累生活,积累语言 ,所以在
进行写作文时,才不会因为没有素材而发愁。
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练说,再说中做到真实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想怎么 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他强调作文要真诚,
说自己想说的话,
我手写我心。
学生写一篇文章,
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
批评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无不在作文的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但受成人化的影响,
学生作 文中有意无意的说假话,
抒假情的现象大
量存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鼓励 学生直抒胸臆,
鼓励学生说真话,
诉真情,让学生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不要人云亦云。例 如学习
了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我让学生写读后感,
有的 学生认为爸妈说的
都对,有的认为谁也不对,
有的认为一方对,正是由于学生看问题的
角度不一样,再加上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不同,因此产生
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而这时 我们就应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
在比如写
《凡卡》的读后感,学生写得不够理想,让人感觉不到 其中的情,为
了使学生真真切切的体验,
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凡卡,
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进行感受,然后再对照自己现在的生活想一想,最后我
让学生重写,这次呈上来的作文 文字饱满,感情真挚,体会深刻。正
是由于我平时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练说,学生
基本上达到说真话抒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在体验中掌握方法。
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写作的心理活动,架设 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
习作指导要以人为本,
以生活为本,
引导学生通过他们的耳朵 、
眼睛、
心来感受外面的世界,经历一个活动过程,感受一个真实的世界,萌
发一份真 实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动脑中获得内心的感受,涌动情感的 波澜,从而笔随心动。
例如:在学完《丰碑》一课后,由于本篇文章中设计了很多人物的描
写方 法,
是一篇很好的有关人物描写方法的范例,
因此我以此进行了
练写,
在学生 充分理解了文中所用的方法后,
我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
进行观察,
我首先请两位同学表 演挨批评和受表扬时的不同表情、
动
作,
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情境,
学生由于 掌握词汇和表达能力的不同,
因此写的也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但都抓住了表演的精髓部分。
而那几位表演的同学由于有切身的体验,
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维妙维
肖。在比如在写第六单元
“
我发现了什么
”
我引导学生回家亲自做实
验,
在亲身观察 实践中学生的作文写得既有过程又有结论非常好。
创
设情境再现生活情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
花,唤醒了他们沉睡的记忆,使学生的个性充分达到了张扬。
作文指导是选材布局的主要环节,
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
时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 应不断的探索实践,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选择恰当的作文指导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素养是
学生
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 础
,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多
功能性决定了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
而
作文
教学则是语
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
能够全面反 映出
学生
对所学语文知识的
综合应用能力
,
是衡量
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所以说
,
抓好
作
文
教学
,< br>提高
作文
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
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
要部分
,
同时也是众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在潜心研究的难题。
指导
是指对
学生作文
前的指点和引导。由于阅历和能力还不足,
并且尚处于写作的初级阶段
,
缺乏独立的写作能力
,
写作前如 果不能给
予相应的
指导
,
很难领会
作文
的要求
,< br>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如果
写前通过
指导
让
学生
明确为什 么写、写什么、怎样写
,
就会使
学生
心
中有数
,
提 高
学生作文
的积极性。
1
以课文为范文进行
指导
,
明确写作的目的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优秀的作品
,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本
着
“
以读带写
,
读为写引路
”
的原则,
充分发挥课文对写作的
指导
作用
,
让
学生
体 会课文的立意、行文
,
让
学生
感知
作文
应写生活中
“
真、善、美
”
的东西
,
从而知道
作文
应该写什么
,
不应该写什么。
2
优秀例文作
指导
,
明确
学生
的写作视角
小学生习作指导有效性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
《语文 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可见,能用文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
意思是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可现实中,多数学生惧怕写作,吝于表达。而且不会写
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学习中“拦路虎”。要帮助 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习作教学应
该作为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去抓,而如何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 就显得尤为关
键。在教学中要降低门槛,力求习作内容的多样性;注重挖掘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
评价,方能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
【关键词】
习作指导
有效性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因而,小学习作教学既对学生
进行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基础。但近 年来,
小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就我校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
不会写作 文。他们的习作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更有部分学生错别字百出、词
不成能句、句不能成文。我在本校 四年级做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
80%
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
从反馈的情 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是
觉得作文太难。而作为作文指导的主导者——老师呢, 怕教作文,不善引导,缺
少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有的教师不加指导,
放任自流,< br>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
用,还有的老师指导过细,条条框框太多,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 生
的手脚,危害更大;有的为了追求成绩,为了应试而指导,甚至让学生背例文,
以致学生的作 文千篇一律,
毫无创意可言。
如果硬把学生的作文套在教师设定的
框框里,
以 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我认为
造成小学习作指导 耗时耗力,效率却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大 部分的习作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
有的教师
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 ,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遣词造句,
从修辞到标点,全盘托出。学生按“纲”而作,不敢 越雷池半步。结果学生写出
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形成假、大、空的奇怪现象。甚至出现教师选 范
文,学生背例文,考试默作文的怪圈。
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
公交车上让位子、
放学后留在教师擦桌子,
成为时下许多小学生< br>作文的套路。
长此以往
,
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
,
得不到发展< br>.
学生习作的依赖思想
严重,懒于作文
,
一旦布置作文,就产生心情 压抑、消极被动、烦恼厌倦等不良
心理障碍。学生厌烦写作文的心理会成为教师的习作指导的绊脚石。< br>
二、习作内容僵化
教材上的习作命题,写来写去,都离不开《我印象最深刻 的人物》,
《我最
难忘的一件事》
《家乡的风景》等内容。这种命题的重复必定会打击 学生对习作
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
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 提高。
三、
批改事倍功半
批改作文一直是教师们“最头痛”的事。作文的批改快则一个星期,慢则半
个月。
往往 这个单元的作文还没批改完,
下个单元的作文又接踵而来。
而教师们
往往是全盘批改。 全班几十篇作文,每篇都精批细改,从错字到病句,教师都一
一修改。作文发下去以后,学生只注重看分 数的高低,无需“费神”修改,结果
下一次也照错不误。
三、评价标准有误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差异。
一些
教师错把文章的长短,书写的整洁作为评价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
。而对 文章是
否有创意,中心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却很少顾及。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平时
忽视习作 教学,
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
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
考试时
全文照 搬竟可以得高分。
以上情况令人担忧
,
部分教师的习作指导正在走一条与素 质教育相背而驰的
道路
.
怎样有效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乐于表 达,是关系
到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让教师 们教
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呢?我将会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策 略。
一、取消门槛,轻松入门。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是中年级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之
一。
2000
年修订版大纲对“习作”的要求独具匠心 ,对以往大纲中“有中心”
的要求只字未提,
在书面表达上只提“语句通顺,
有一定条 理”,
放缓了习作坡
度,
为此次课程标准对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br>中年级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