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巡山小妖精
771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0: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苏州景点-环保小文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01
江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
枚
(
1
71
6< br>-
1
79
7
)
清
代
诗
人
、
散
文
家
。
字
子
才
,
号
简
斋
,
晚
年
自
号
仓
山
居
士
、随
园
主
人
、随
园
老
人
。汉族
,钱
塘(
今
浙
江
杭
州
)
人
。
乾
隆
四
年
进
士
,
历
任
溧
水
、
江
宁
等
县
知
县
,
有
政
绩
,
四
十
岁
即
告
归
。
在
江
宁
小
仓
山
下
筑
筑
随
园
,
吟
咏
其
中
。
广
收
诗
弟
子
,
女
弟
子
尤
众
。 袁
枚
是
乾
嘉
时
期
代
表
诗
人
之
一
,与
赵
翼
、蒋
士
铨
合称
“
乾
隆
三
大
家
”
。
注释< br>牧
童
:
指
放
牛
的
孩
子
。< br>振
:
振
荡
;
回
荡
。
说
明< br>牧
童
的
歌
声
嘹
亮
。
林
樾< br>(
y
u
è)
:
指
道
旁
成
荫
的
树
。
欲
:
想
要
。
捕
:
捉
。
鸣
:
叫
。
立
:
站
立
。
译文
牧
童
骑
在
黄
牛
背
上
,
嘹
亮
的
歌
声
在
树
林
里
回
荡
。忽
然
想
要
捕
捉
树
上
鸣
叫
的
知
了
,于
是
马
上停
止
唱
歌
,
静
悄
悄
地
站立
在
树
旁
。
古诗赏析
这
首
诗
的
第
一
句
平
平
而
起
,
不
着
痕
迹
。
第
二
句
调
子
突
然
高
昂
,
旋
律
突
然
加
快
,
从
而
形
成
一
个
高
潮
。一
二
句
描
写
了
小
牧
童
的
天
真
活
泼
、悠
然
自
得
的
可
爱模
样
和
他
的
愉
快
心
情
,“
骑
”
字
直
接
写
出
了
牧童
的
姿
势
,
“
振
”
字
则间
接
点
出
他
的
心
情
。
通过
“
骑
”
和
“
振
”
两
个动
词
,
把
牧
童
那
种
悠
闲自
在
、无
忧
无
虑
的
心
情
和< br>盘
托
了
出
来
。他
几
乎
完
全
陶
醉
在
大
自
然
的
美
景
之
中
,
简
直
不
知
道
世
间
还
有
“
忧
愁
”
二
字
。
正
因
为
心
中
欢
乐
,
才
不
禁
引
吭
高
歌
,
甚
至
于
遏
行
云
,“
振
林
樾
”
。
三
四
句
仍
然
是
继
续
描
写
神
态
。
第
三
句
是
过
渡
,是
作
势
。写牧
童
的
心
理
活
动
,
交
代了
他
“
闭
口
立
”
的
原
因,
也
是
全
诗
的
转
折
点
。第
四
句
,急
转
直
下
,如
千
尺
悬
瀑
坠
入
深
潭
,戛
然
而
止
。“
忽
然
”一
词
,
把
这
个牧
童
发
现
树
上
鸣
蝉
时
的惊
喜
心
情
和
机
警
性
格
栩栩
如
生
地
表
现
了
出
来
。“< br>忽
然
”
发
生
了
变
化
:
由< br>响
而
静
、
由
行
而
停
,
把< br>小
牧
童
闭
口
注
目
鸣
蝉
的< br>瞬
间
神
态
写
得
韵
味
十
足< br>。
而
“
闭
”
和
“
立
”
两< br>个
动
词
,
则
把
这
个
牧
童< br>天
真
的
神
态
和
孩
子
式
的< br>机
智
刻
划
得
淋
漓
尽
致
。全
诗
纯
用
白
描
手
法
,紧
紧
抓
住
小
牧
童
一
刹
那
间
的
表
现
,逼
真
地
写
出
小
牧
童
非
常
机
灵
的
特
点
,
让
人
倍
觉
小
牧
童
的
纯
真
可
爱
。
这
是
一
首
反
映
儿
童
生
活
的
诗
篇
,
诗
人
在
诗
中
赞
美
了
小
牧
童
充
满
童
趣
的
生
活
画
面
。诗
人
先
写
小牧
童
的
动
态
,那
高
坐
牛
背< br>、大
声
唱
歌
的
派
头
,
何
等
散
漫
、
放
肆
;
后
写
小
牧
童
的
静
态
,
那
屏
住
呼
吸
,
眼
望
鸣
蝉
的
神
情
,
显
得
特
别
专
注
。“
此
时
无
声
胜
有
声
”
。
这
从
动
到
静
的
变
化
,写
得
既
突
然
又
自
然
,把
小
牧
童
天
真
烂
漫、好
听
多
事
的
形
象
,刻
画
得
活
灵
活
现
。这
首
诗
正
是
在
这
种
起
伏
变
化
中
获
得
了
巨
大
的
艺
术
效
果
。
诗
的
语
言
,
明
白
如
话
,
质
朴
无
华
,
十
分
本
色
。
至
于
下
一
步
的
动
静
,
小
牧
童
怎
样
捕
蝉
,
捕
到
没
有
,
诗
人
没
有
写
,
留
给
读
者
去
体
会
、去
遐
想
、去
思
考。这
首
诗
通
过
对
自
然
环
境< br>和
社
会
生
活
的
描
写
,直
接
抒
发
生
活
的
感
受
,看
似
闲
情
逸
致
,实
则
寄
托
情
思
。
同
时
这
首
诗
不
顾
及
格
律
,
活
泼
自
由
,
语
言
浅
显
明
了
,
形
象
自
然
生
动
。综
观
全
诗
,它
所
描
绘
的
和< br>平
、宁
静
和
优
美
如
画
的
田
园
风
光
,所
刻
划
的
活
泼
、自
在
和
天
真
无
邪
的
牧
童
形
象
,表
现
了
诗
人
的
一
种“< br>真
性
情
”。诗
人
曾
经
说
过
“
诗
人
者
,不
失
其
赤
子
之
心
也
。”
毋
庸
讳
言
,
诗
所
描
绘
、
所
刻
划
的
,
正
是
诗
人
毕
生
追
求
的
境
界
,
也
正
是
他
所
一
再
强
调
的
“
真
性
情
”
。
02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
牧
(
公
元8
03
-
约
85
2
年
)
,
字
牧
之
,
号
樊
川
居
士
,
汉
族
,
京
兆
万
年
(
今
陕
西
西
安
)
人
,
唐
代
诗
人
。
杜
牧
人
称
“
小
杜
”
,
以
别
于
杜
甫
。
与
李
商
隐
并
称
“
小
李
杜
”
。
因
晚
年
居
长
安
南
樊
川
别
墅
,
故
后
世
称
“
杜
樊
川
”
,
著
有
《
樊
川
文
集
》
。
注释
山
行
:
在
山
中
行
走
。
远
上
:
登
上
远
处
的
。
寒
山
:
深
秋
季
节
的
山
。
石
径
:
石
子
铺
成
的
小
路
。斜
:为倾
斜
的
意
思
。生
:产
生
,生
出
。另
有
版
本
作“
深
”。
(
“< br>生
”
可
理
解
为
在
形
成
白< br>云
的
地
方
;“
深
”
可
理
解
为
在
云
雾
缭
绕
的
的
深
处
)
坐
:
因
为
。
霜
叶
:
枫
树
的
叶
子
经
深
秋
寒
霜
之
后
变
成
了
红
色
。
枫
林
晚
:
傍
晚
时
的
枫
树
林
。
红
于
:
比
…
…
更
红
,
本
文
指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译 文
沿
着
弯
弯
曲
曲
的
小
路
上
山
,
在
那
生
出
白
云
的
地
方
居
然
还
有
几
户
人
家
。
停
下
马
车
是
因
为
喜
爱
深
秋
枫
林
的
晚
景
,
枫
叶
秋
霜
染
过
,
艳
比
二
月
春
花
。
古诗赏析
这
是
一
首
赞
美
深< br>秋
山
林
景
色
的
七
言
绝
句< br>。全
诗
展
现
了
秋
天
山
林
热
烈
蓬
勃
的
景
象
,表
现
了
诗
人
豪
爽
向
上
的
精
神
和
过
人
的
才
气
与
见
地
。诗
中
的
山
路
、人
家
、
白
云
、
红叶
,
构
成
了
一
幅
和
谐
统一
的
画
面
。
诗
的
首
句
由下
而
上
,描
写
了
一
条
石
头< br>小
路
蜿
蜒
曲
折
地
伸
向
充< br>满
秋
意
的
山
峦
。
“
远
”< br>字
写
出
了
山
路
的
绵
长
,< br>“
斜
”
字
与
“
上
”
字
呼< br>应
,
写
出
了
高
而
缓
的
山< br>势
。次
句
描
写
诗
人
的
目
光
顺
着
这
条
山
路
一
直
向
上
望
去
,在
白
云
飘
浮
的
地
方
,
有
几
处
山
石
砌
成
的
石
屋
石
墙
。
这
里
的
“
人
家
”
照
应
了
上
句
的
“
石
径
”
,
这
一
条
山
间
小
路
,
就
是
那
几
户
人
家
上
上
下
下
的
通
道
吧
?
这
就
把
两
种
景
物
有
机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了
。
第
三
局
描
述
诗
人
为
了
要
停
下
来
领
略
这
山
林
风
光
,竟
然
顾
不
得
驱
车
赶
路
。
“
坐
”
解
释
为
“
因
为
”
。
“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
把
第
三
句
补
足
,
一
片
深
秋
枫
林
美
景
具
体
展
现
在
我
们
面
前
了
。
诗
人
惊
喜
地
发
现
在
夕
晖
晚
照
下
,
枫
叶
流
丹
,
层
林
如
染
,
真
是
满
山
云
锦
,
如
烁
彩
霞
,
它
比
江
南
二
月
的
春
花
还
要
火
红
,
还
要
艳
丽
呢
!难
能
可
贵的
是
,诗
人
通
过
这
一
片
红< br>色
,
看
到
了
秋
天
象
春
天< br>一
样
的
生
命
力
使
秋
天
的< br>山
林
呈
现
一
种
热
烈
的
、< br>生
机
勃
勃
的
景
象
。
0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
轼
(
10
37
年
1
月
8
日
-1
10
1
年
8
月
2
4
日
)
字
子
瞻
、
和
仲
,
号
铁
冠
道
人
、
东
坡
居
士
,
世
称
苏
东
坡
、
苏
仙
,
汉
族
,
眉
州
眉
山
(
四
川
省
眉
山
市
)
人
,
祖
籍
河
北
栾
城
,
北
宋
著
名
文
学
家
、
书
法
家
、
画
家
,历
史
治
水名
人
。苏
轼
是
北
宋
中
期
文< br>坛
领
袖
,在
诗
、词
、散
文
、
书
、
画
等
方
面
取
得
很
高
成
就
。
文
纵
横
恣
肆
;
诗
题
材
广
阔
,
清
新
豪
健
,
善
用
夸
张
比
喻
,
独
具
风
格
,
与
黄
庭
坚
并
称
“
苏
黄
”
;
词
开
豪
放
一
派
,
与
辛
弃
疾
同
是
豪
放
派
代
表
,
并
称
“
苏
辛
”
;
散
文
著
述
宏
富
,豪
放
自
如
,与< br>欧
阳
修
并
称“
欧
苏
”,为“
唐宋
八
大
家
”之
一
。
苏
轼
善< br>书
,
“
宋
四
家
”
之
一
;< br>擅
长
文
人
画
,
尤
擅
墨
竹< br>、
怪
石
、
枯
木
等
。
作
品< br>有
《
东
坡
七
集
》
《
东
坡< br>易
传
》
《
东
坡
乐
府
》
《< br>潇
湘
竹
石
图
卷
》
《
古
木< br>怪
石
图
卷
》
等
。
注释
刘
景
文
:
刘
季
孙
,
字
景
文
,
工
诗
,
时
任
两
浙
兵
马
都
监
,
驻
杭
州
。
苏
轼
视
他
为
国
士
,
曾
上
表
推
荐
,
并
以
诗
歌
唱
酬
往
来
。
荷
尽
:
荷
花
枯
萎
,
残
败
凋
谢
。
擎
:
举
,
向
上
托
。
雨
盖
:
旧
称
雨
伞
,
诗
中
比
喻
荷
叶
舒
展
的
样
子
。
菊
残
:
菊
花
凋
谢
。
犹
:
仍
然
。
傲
霜
:
不
怕
霜
冻
寒
冷
,
坚
强
不
屈
。
君
:
原
指
古
代
君
王
,后
泛
指
对
男
子
的
敬
称
,您
。须
记
:一< br>定
要
记
住
。最
是
:
一
作“
正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指
橙
子< br>发
黄
、橘
子
将
黄
犹
绿
的
时
候
,
指
农
历
秋
末
冬
初
。
译文
荷
花
凋
谢
连
那
擎
雨
的
荷
叶
也
枯
萎
了
,
只
有
那
开
败
了
菊
花
的
花
枝
还
傲
寒
斗
霜
。
一
年
中
最
好
的
光
景
你
一
定
要
记
住
,
那
就
是
橙
子
金
黄
、
橘
子
青
绿
的
秋
末
冬
初
的
时
节
啊
。
古诗赏析
这
首
诗
是
诗
人
写< br>赠
给
好
友
刘
景
文
的
。
诗< br>的
前
两
句
写
景
,抓
住“
荷
尽
”
、“
菊
残
”描
绘
出
秋
末冬
初
的
萧
瑟
景
象
。“
已
无< br>”与“
犹
有
”
形
成
强
烈
对
比
,突
出
菊
花
傲
霜
斗
寒
的
形
象
。后
两
句
议
景
,揭
示
赠< br>诗
的
目
的
。说
明
冬
景
虽
然
萧
瑟
冷
落
,但
也
有
硕
果
累
累
、成
熟
丰
收
的
一
面
,而这
一
点
恰
恰
是
其
他
季
节无
法
相
比
的
。诗
人
这
样
写< br>,是
用
来
比
喻
人
到
壮
年
,
虽
已
青
春
流
逝
,但
也
是
人
生
成
熟
、大
有
作
为
的
黄
金
阶
段
,
勉
励
朋
友
珍
惜
这
大
好
时
光
,
乐
观
向
上
、
努
力
不
懈
,
切
不
要
意
志
消
沉
、
妄
自
菲
薄
。
苏
轼
的
《
赠
刘
景
文
》
,
是
在
元
祐
五
年
(1
09
0)
苏
轼
在
杭
州
任
知
州
时
作
的
。
《
苕
溪
渔
隐
丛
话
》
说
此
诗
咏
初
冬
景
致
,“
曲
尽
其
妙
”
。
诗
虽
为
赠
刘
景
文
而
作
,
所
咏
却
是
深
秋
景
物
,了
无
一
字
涉
及
刘
氏
本
人
的
道
德
文
章
。这
似乎
不
是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但< br>实
际
上
,作
者
的
高
明
之
处
正
在
于
将
对
刘
氏
品
格
和
节
操
的
称
颂
。不
着
痕
迹
地
糅
合
在
对
初
冬
景
物
的
描
写
中
。因
为
在
作
者
看
来
,一
年
中
最
美
好
的
风
光
,莫< br>过
于
橙
黄
橘
绿
的
初
冬
景< br>色
。而
橘
树
和
松
柏
一
样
, 是
最
足
以
代
表
人
的
高
尚
品
格
和
坚
贞
的
节
操
。古
人
写
秋
景
,
大
多
气
象
衰
飒
,
渗
透
悲
秋
情
绪
。
然
此
处
却
一
反
常
情
,
写
出
了
深
秋
时
节
的
丰
硕
景
象
,显露
了
勃
勃
生
机
,给
人
以
昂< br>扬
之
感
。因
此
宋
人
胡
仔
以
之
与
韩
愈
《
早
春
呈
水
部
张
十
八
员
外
》诗
中“
最
是
一
年
春
好
处
,
绝
胜
烟
柳
满
皇
都
”
两
句
相
提
并
论
,
说
是
“
二
诗
意
思
颇
同
而
词
殊
,
皆
曲
尽
其
妙
”
(
《
苕
溪
渔
隐
丛
话
》
)
。
荷
与
菊
是
历
代
诗
家
的
吟
咏
对
象
,常
给
人
留
下
美好
的
印
象
,可
是
为
什
么
此< br>诗
一
开
头
却
高
度
概
括
地< br>描
绘
了
荷
败
菊
残
的
形
象< br>,
展
示
了
一
幅
深
秋
的
画< br>面
?
这
全
然
是
为
了
强
调< br>和
突
出
一
年
之
中
的
最
好< br>景
象
:
橙
黄
橘
绿
之
时
。虽
然
橙
和
橘
相
提
并
论
,但
事
实
上
市
人
正
偏
重
于
橘
,因
为“
橘
”
象
征
着
许
多
美德
,
故
屈
原
写
《
橘
颂
》而
颂
之
,
主
要
赞
其
“
独立
不
迁
”
、
“
精
色
内
白”
、
“
秉
德
无
私
”
、
“行
比
伯
夷
”
。
此
诗
的
结句
正
有
此
意
,
在
表
达
上融
写
景
、
咏
物
、
赞
人
于一
炉
,
含
蓄
地
赞
扬
了
刘景
文
的
品
格
和
秉
性
。
04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 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
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 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
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 天民互
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
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
静夜感秋所作,
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 ,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
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
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
造成秋气
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
出“寒声”。在梧叶摇 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
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 br>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
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 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
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 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 是用以
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
羁愁之深 。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
思顺序 ,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
心头的羁思离愁,
但眼 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
闪现在篱
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 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
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
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
眼前之景
与 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
喻自己的
“孤栖天 涯”
,
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
与
“江上”
句相关联,
收束全 篇,
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
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
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 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
象,
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 br>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
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05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简介
李白(
701
年-
762
年)
,字
太白
,号
青莲
居士,又号“谪
仙人”,唐
代伟
大的
浪漫
主义
诗
人,被后
人誉
为“
诗
仙”,与
杜甫
并称
为“李
杜”,
为了
与另
两位
诗人
李< br>商隐
与杜
牧即“小
李
杜”区别
,杜
甫与
李< br>白又
合称
“大
李杜
”。据《新
唐书
》记
载, 李白
为
兴圣
皇帝(凉
武昭
王
李暠
)九
世孙 ,与李
唐诸
王同
宗。其
人爽
朗大
方,爱饮
酒作诗,喜
交友
。李白
深
受黄
老列
庄思
想影
响
,有《李
太白
集》传
世,诗
作中
多以
醉时写的,代
表作
有《
望庐
山瀑
布
》
《行
路难
》
《蜀
道
难》
《
将进
酒
》
《
明
堂赋
》
《早
发白
帝城
》等
多首
。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
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 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
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
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
向有所改变,< br>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
突出,
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 br>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
青山互相对峙美景 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古诗赏析
这首
诗写
了碧水青
山
,白
帆红
日,交映
成
一幅
色彩
绚丽
的画
面
。但
这画
面不
是静
止的,而是
流动
的。随
着诗
人行
舟,山
断江
开,东
流
水回,青
山相
对迎
出,孤帆
日
边驶
来,景色
由远< br>及
近再
及远
地展
开。诗
中用
了六
个动
词“断、开、流
、回、出、来”,山
水景
物呈
现出
跃跃
欲
出的
动态,
描绘
了天
门山
一带
的
雄奇阔远。一、二
句
写出
了天
门山
水雄
奇
险峻不可
阻遏
的气
势,给人
惊
心动
魄之
感;三、四
句写
足也
写活
了浑
阔
茫远
的水
势。“天< br>门中
断楚
江
开,碧
水东
流至
此回
。”这两< br>句写
诗人
远
眺天
门山
夹江
对峙
,江
水穿
过
天门
山,水势
湍急
、激荡
回旋
的壮
丽景
象
。第
一
句
紧扣
题目,总写
天门
山, 着
重写
出浩
荡东
流的
楚江
冲破
天门
山奔腾
而去
的壮
阔气
势。它给
人
以丰
富的
联想
:天
门
两山
本来
是一
个整
体
,阻< br>挡着
汹涌
的江
流。由
于楚
江怒
涛的
冲击,才 撞
开了“
天门”,使
它
中断
而成
为东
西两
山。这和
作
者在《西
岳云
台歌
送
丹丘
子》中所描绘
的
情景
颇为
相似
:“
巨灵
(河
神
)咆
哮擘
两山
(指
河
西的
华山
与河
东的
首
阳山
),
洪波
喷流
射东
海。”不过
前者
隐后
者显
而
已。在作
者笔
下
,楚
江 仿
佛成
了有
巨大
生命
力的
事
物,显
示出< br>冲决
一切
阻碍
的神
奇力
量,而
天门
山也似乎
默默
地为
它让
出
了一
条通
道。第
二句
写天
门山
下的
江水,又反
过来
着重
写夹
江对
峙
的
天
门山
对汹
涌奔
腾的
楚
江的
约束
力和
反作
用
。
由
于两
山夹峙,浩阔
的长
江
流经
两山
间的
狭窄
通
道时
,激
起回
旋,形
成波
涛汹
涌的
奇观。如果说上
一句
是借
山势
写出
水
的汹
涌,那
么这
一句
则是
借水
势衬
出山
的奇
险。有
的 本
子“至
此回”作“直北
回”,解
者以
为指
东流
的 长
江在
这一
带回
转
向北。这也
许称
得上
对 长
江流
向的
精细
说
明,但
不
是诗
,更不能
显现
天
门奇
险的
气势
。可
比
较《
西岳
云台
歌送
丹
丘子
》:
“西
岳峥
嵘何
壮哉
!黄河
如丝
天际
来。黄
河万
里触
山动
,盘
涡
毂转
秦地
雷。”“盘
涡毂
转”也就< br>是“
碧水
东流
至
此回
”,同样
是描
绘
万里
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