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绝世美人儿
701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0: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金匮要略-在中国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1.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能用自己的话表
达诗词的意思。
2.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
的快乐。
3.
认识本课
4
个生字,会写
7
个认识的字。理 解弄、怪
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
课时
配乐磁带
复习《所见》
,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
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2.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
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 家读一
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
牧童。
4.
师配乐范读。
5.
生猜大意 ,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
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br>
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
要求读通,
注意牧、
蓑的字音、
字形。
2.
借助工具书、
注释、
与同学合作,
初步理 解诗歌大意,
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
指名诵 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
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
/
横野
/
六七里,
笛弄
/
晚风
/
三四声。
归来< br>/
饱饭
/
黄昏后,不脱
/
蓑衣
/
卧月明。< br>
4.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
诗歌的语言变成一 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6.
指名生配乐朗读, 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
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2.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 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我想,
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
记住他在 风中吹奏的曲子,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
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
么描写他们的?
2.
生自由读诗。
遮,
注意要读翘舌音。
记住 字形。
读通、
读顺全诗。
3.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
懂。
3.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
也可以提出自己 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4.
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
们吗?为什么?
5.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
朗读把 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
.
村居》
1.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
别。
2.
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 br>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
起源于唐代,
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 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
短句,
一般分为上下两阙,
也就是上下两段。
宋代的苏东坡、
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1.
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
:
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
么描写的?
2.
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
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
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 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
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 br>4.
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br>
5.
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
亡赖。
6.
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
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
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br>
2.
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
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
怎样通 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
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 什么?
4.
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