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词解读及练习试题汇总
别妄想泡我
68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0: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神笔马良的故事-平安校园创建总结
1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
枚
(
1
7
16
-
1
7
9
7
)
清
代
诗人
、
散
文
家
。
字
子
才
,号
简
斋
,
晚
年
自
号
仓
山居
士
、
随
园
主
人
、
随
园老
人
。
汉
族
,
钱
塘
(
今浙
江
杭
州
)
人
。
乾
隆
四年
进
士
,
历
任
溧
水
、
江宁
等
县
知
县
,
有
政
绩
,四
十
岁
即
告
归
。在
江
宁
小< br>仓
山
下
筑
筑
随
园
,吟
咏
其
中
。广
收
诗
弟
子
,
女
弟
子
尤
众
。袁
枚
是
乾
嘉
时
期
代
表
诗
人
之
一
,与
赵
翼
、蒋< br>士
铨
合
称
“
乾
隆
三
大
家< br>”
。
注释
牧
童
:
指
放
牛
的
孩
子
。
振
:
振
荡
;
回
荡
。
说
明
牧
童
的
歌
声
嘹
亮
。
林
樾
(
y
u
è
)
:
指
道
旁
成
荫
的
树
。
欲
:
想
要
。
捕
:
捉
。
鸣
:
叫
。
立
:
站
立
。
译文
牧
童
骑
在
黄
牛
背
上
,
嘹
亮
的
歌
声
在
树
林
里
回
荡
。忽
然
想
要
捕
捉
树
上
鸣
叫
的
知
了
,于
是
马
上
停
止
唱
歌
,静
悄< br>悄
地
站
立
在
树
旁
。
古诗赏析
这
首
诗
的
第
一
句
平
平
而
起
,
不
着
痕
迹
。
第
二
句
调
子
突
然
高
昂
,
旋
律
突
然
加
快
,
从
而
形
成
一
个
高
潮
。一
二
句
描
写
了
小
牧童
的
天
真
活
泼
、悠
然
自
得< br>的
可
爱
模
样
和
他
的
愉
快< br>心
情
,
“
骑
”
字
直
接
写< br>出
了
牧
童
的
姿
势
,“
振
”
字
则
间
接
点
出
他
的
心
情
。
通
过
“
骑
”
和
“
振
”
两
个
动
词
,
把
牧
童
那
种
悠
闲
自
在
、无
忧
无
虑
的
心
情
和
盘
托
了
出
来
。他
几
乎
完
全
陶
醉
在
大
自
然
的
美
景
之
中
,
简
直
不
知
道
世
间
还
有
“
忧
愁
”
二
字
。
正
因
为
心
中
欢
乐
,
才
不
禁
引
吭
高
歌
,
甚
至
于
遏
行
云
,“
振
林
樾
”
。
三四
句
仍
然
是
继
续
描写
神
态
。
第
三
句
是
过
渡,是
作
势
。写
牧
童
的
心
理
活
动
,交
代
了
他“
闭
口
立
”的原
因
,也
是
全
诗
的
转
折
点< br>。第
四
句
,
急
转
直
下
,
如
千
尺
悬
瀑
坠
入
深
潭
,
戛
然
而
止
。“
忽
然
”
一
词
,
把
这
个
牧
童
发
现
树
上
鸣
蝉
时
的
惊
喜
心
情
和
机
警
性
格
栩
栩
如
生
地
表
现
了
出
来
。“
忽
然
”
发
生
了
变
化
:
由
响
而
静
、
由
行
而
停
,
把
小
牧
童
闭
口
注
目
鸣
蝉
的
瞬
间
神
态
写
得
韵
味
十
足
。
而
“
闭
”
和
“
立
”
两
个
动
词
,
则
把
这
个
牧
童
天
真
的
神
态
和
孩
子
式
的
机
智
刻
划
得
淋
漓
尽
致
。全
诗
纯
用
白
描
手法
,紧
紧
抓
住
小
牧
童
一
刹< br>那
间
的
表
现
,逼
真
地
写
出
小
牧
童
非
常
机
灵
的
特
点
,让
人
倍
觉
小
牧
童
的
纯
真
可
爱
。这
是
一
首
反
映
儿
童
生
活
的
诗
篇
,
诗
人
在
诗
中
赞
美
了
小
牧
童
充
满
童
趣
的
生
活
画
面
。诗
人
先写
小
牧
童
的
动
态
,那
高
坐< br>牛
背
、大
声
唱
歌
的
派
头
,
何
等
散
漫
、
放
肆
;
后
写
小
牧
童
的
静
态
,
那
屏
住
呼
吸
,
眼
望
鸣
蝉
的
神
情
,
显
得
特
别
专
注
。“
此
时
无
声
胜
有
声
”
。
这
从
动
到
静
的
变
化
,写
得
既
突
然
又
自
然
,把
小
牧
童
天
真烂
漫
、好
听
多
事
的
形
象
,刻
画
得
活
灵
活
现
。这
首
诗
正
是
在
这
种
起
伏
变
化
中
获
得
了
巨
大
的
艺
术
效
果
。
诗
的
语
言
,
明
白
如
话
,
质
朴
无
华
,
十
分
本
色
。
至
于
下
一
步
的
动
静
,
小
牧
童
怎
样
捕
蝉
,
捕
到
没
有
,
诗
人
没
有
写
,
留
给
读
者
去
体
会
、去
遐
想
、去思
考
。这
首
诗
通
过
对
自
然< br>环
境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描
写< br>,直
接
抒
发
生
活
的
感
受
, 看
似
闲
情
逸
致
,实
则
寄
托
情
思
。
同
时
这
首
诗
不
顾
及
格
律
,活
泼
自
由
,语
言
浅< br>显
明
了
,形
象
自
然
生
动
。
综
观
全
诗
,
它
所
描
绘
的
和
平
、
宁
静
和
优
美
如
画
的
田
园
风
光
,
所
刻
划
的
活
泼
、自
在
和
天
真
无
邪
的
牧
童
形
象
,表
现
了
诗
人
的
一
种
“
真
性
情
”
。
诗
人
曾
经
说
过
“
诗
人
者
,
不
失
其
赤
子
之
心
也
。
”
毋
庸
讳
言
,
诗
所
描
绘
、
所
刻
划
的
,
正
是
诗
人
毕
生
追
求
的
境
界
,
也
正
是
他
所
一
再
强
调
的
“
真
性
情
”
。
2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
牧
(
公
元8
0
3
-
约
8
5
2
年
),
字
牧
之
,
号
樊
川
居
士,
汉
族
,
京
兆
万
年
(
今陕
西
西
安
)
人
,
唐
代
诗人
。
杜
牧
人
称
“
小
杜
”,
以
别
于
杜
甫
。
与
李
商隐
并
称
“
小
李
杜
”
。
因晚
年
居
长
安
南
樊
川
别
墅,
故
后
世
称
“
杜
樊
川
”,
著
有
《
樊
川
文
集
》
。注释
山
行
:
在
山
中
行
走
。< br>远
上
:
登
上
远
处
的
。
寒< br>山
:
深
秋
季
节
的
山
。
石< br>径
:
石
子
铺
成
的
小
路
。斜
:为
倾
斜
的
意
思
。生
:产
生,生
出
。另
有
版
本
作“
深
”。
(
“
生
”
可
理
解
为
在
形
成
白
云
的
地
方
;“
深
”
可理
解
为
在
云
雾
缭
绕
的
的深
处
)
坐
:
因
为
。
霜
叶:
枫
树
的
叶
子
经
深
秋
寒霜
之
后
变
成
了
红
色
。
枫林
晚
:
傍
晚
时
的
枫
树
林。
红
于
:
比
…
…更
红
,
本< br>文
指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br>译文
沿
着
弯
弯
曲
曲
的
小
路
上
山
,
在
那
生
出
白
云
的
地
方
居
然
还
有
几
户
人
家
。
停
下
马
车
是
因
为
喜
爱
深
秋
枫
林
的
晚
景
,枫
叶
秋
霜
染
过
,艳
比
二
月
春
花
。
古诗赏析
这
是
一
首
赞
美
深
秋
山
林
景
色
的
七
言
绝
句
。 全
诗
展
现
了
秋
天
山
林
热
烈
蓬
勃
的
景
象
,表
现
了
诗
人
豪
爽
向
上
的
精
神
和
过
人
的
才
气
与
见
地
。
诗
中
的
山
路
、
人
家
、
白
云
、
红
叶
,
构
成
了
一
幅
和
谐
统
一
的
画
面
。
诗
的
首
句
由
下
而
上
,
描
写
了
一
条
石
头
小
路
蜿
蜒
曲
折
地
伸
向
充
满
秋
意
的
山
峦
。“
远
”字
写
出
了
山
路
的
绵< br>长
,
“
斜
”
字
与
“
上
”< br>字
呼
应
,
写
出
了
高
而
缓< br>的
山
势
。次
句
描
写
诗
人
的
目
光
顺
着
这
条
山
路
一
直
向
上
望
去
,在
白
云
飘
浮
的
地
方
,
有
几
处
山
石
砌
成
的
石
屋
石
墙
。
这
里
的
“
人
家
”
照
应
了
上
句
的
“
石
径
”
,
这
一
条
山
间
小
路
,
就
是
那
几
户
人
家
上
上
下
下
的
通
道
吧
?
这
就
把
两
种
景
物
有
机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了
。
第
三
局
描
述
诗
人
为
了
要
停
下
来
领
略
这
山
林
风
光
,
竟
然
顾
不
得
驱
车
赶
路
。
“
坐
”
解
释
为
“
因
为
”
。
“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
把
第
三
句
补
足
,
一
片
深
秋
枫
林
美
景
具
体
展
现
在
我
们
面
前
了
。
诗
人
惊
喜
地
发
现
在
夕
晖
晚
照
下
,
枫
叶
流
丹
,
层
林
如
染
,
真
是
满
山
云
锦
,
如
烁
彩
霞
,
它
比
江
南
二
月
的
春
花
还
要
火
红
,
还
要
艳
丽
呢
!难
能
可
贵
的
是
,诗
人
通
过
这一
片
红
色
,
看
到
了
秋
天象
春
天
一
样
的
生
命
力
使秋
天
的
山
林
呈
现
一
种
热烈
的
、
生
机
勃
勃
的
景
象。
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
轼
(
1
0
3
7
年
1
月8
日
-
1
1
0
1
年
8
月2
4
日
)
字
子
瞻
、
和
仲,
号
铁
冠
道
人
、东
坡
居
士< br>,世
称
苏
东
坡
、苏
仙
,汉
族
,眉
州
眉
山(
四
川
省
眉
山
市< br>)
人
,
祖
籍
河
北
栾
城
,< br>北
宋
著
名
文
学
家
、
书
法< br>家
、
画
家
,历
史
治
水
名
人
。苏
轼
是
北
宋
中
期
文
坛
领
袖
,在
诗
、词
、散
文
、< br>书
、
画
等
方
面
取
得
很
高< br>成
就
。
文
纵
横
恣
肆
;
诗< br>题
材
广
阔
,
清
新
豪
健
,< br>善
用
夸
张
比
喻
,
独
具
风< br>格
,
与
黄
庭
坚
并
称
“
苏< br>黄
”
;
词
开
豪
放
一
派
,< br>与
辛
弃
疾
同
是
豪
放
派
代< br>表
,
并
称
“
苏
辛
”
;
散< br>文
著
述
宏
富
,豪
放
自
如
, 与
欧
阳
修
并
称“
欧
苏
”,为“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
苏
轼
善
书
,
“
宋
四
家
”
之
一
;
擅
长
文
人
画
,
尤
擅
墨
竹
、
怪
石
、
枯
木
等
。
作
品
有
《
东
坡
七
集
》
《
东
坡
易
传
》
《
东
坡
乐
府
》
《
潇
湘
竹
石
图
卷
》
《
古
木
怪
石
图
卷
》
等
。
注释
刘
景
文
:
刘
季
孙
,
字
景
文
,
工
诗
,
时
任
两
浙
兵
马
都
监
,
驻
杭
州
。
苏
轼
视
他
为
国
士
,
曾
上
表
推
荐
,
并
以
诗
歌
唱
酬
往
来
。
荷
尽
:
荷
花
枯
萎
,
残
败
凋
谢
。
擎
:
举
,
向
上
托
。
雨
盖
:
旧
称
雨
伞
,
诗
中
比
喻
荷
叶
舒
展
的
样
子
。
菊
残
:
菊
花
凋
谢
。
犹
:
仍
然
。
傲
霜
:
不
怕
霜
冻
寒
冷
,
坚
强
不
屈
。
君
:
原
指
古
代
君
王
,后
泛
指对
男
子
的
敬
称
,您
。须
记
: 一
定
要
记
住
。最
是
:
一
作“正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指
橙
子
发
黄
、橘
子
将
黄
犹
绿
的
时
候
,
指
农
历
秋
末
冬
初
。
译文
荷
花
凋
谢
连
那
擎
雨的
荷
叶
也
枯
萎
了
,
只
有那
开
败
了
菊
花
的
花
枝
还傲
寒
斗
霜
。
一
年
中
最
好的
光
景
你
一
定
要
记
住
,那
就
是
橙
子
金
黄
、
橘
子青
绿
的
秋
末
冬
初
的
时
节啊
。
古诗赏析
这
首
诗
是
诗
人
写
赠
给
好
友
刘
景
文
的
。
诗
的
前
两
句
写
景
,抓
住“
荷尽
”
、“
菊
残
”描
绘
出
秋
末
冬
初
的
萧
瑟
景
象
。“
已
无
”与“
犹
有
”
形
成
强
烈
对比
,突
出
菊
花
傲
霜
斗
寒
的< br>形
象
。后
两
句
议
景
,揭
示
赠
诗
的
目
的
。说
明
冬
景
虽
然
萧
瑟
冷
落
,但
也
有
硕
果累
累
、成
熟
丰
收
的
一
面
,而
这
一
点
恰
恰
是
其
他
季
节
无
法
相
比
的
。诗
人
这
样
写
,是
用
来
比
喻
人
到
壮
年
,
虽
已
青
春
流
逝
,但也
是
人
生
成
熟
、大
有
作
为< br>的
黄
金
阶
段
,
勉
励
朋
友< br>珍
惜
这
大
好
时
光
,
乐
观< br>向
上
、
努
力
不
懈
,
切
不< br>要
意
志
消
沉
、
妄
自
菲
薄< br>。
苏
轼
的
《
赠
刘
景
文
》< br>,
是
在
元
祐
五
年
(1
0
9
0
)
苏
轼
在
杭
州
任
知
州
时
作
的
。
《
苕
溪
渔
隐
丛
话
》
说
此
诗
咏
初
冬
景
致
,“
曲
尽
其
妙
”
。
诗
虽
为
赠
刘
景
文
而
作
,
所
咏
却
是
深
秋
景
物
,了
无
一
字
涉
及
刘
氏
本
人
的
道
德
文
章
。这
似
乎
不
是
题
中
应有
之
义
,但
实
际
上
,作
者
的
高
明
之
处
正
在
于
将
对
刘
氏
品
格
和
节
操
的
称
颂
。 不
着
痕
迹
地
糅
合
在
对
初
冬
景
物
的
描
写
中
。因
为
在
作
者
看
来
,一
年
中
最
美
好的
风
光
,莫
过
于
橙
黄
橘
绿< br>的
初
冬
景
色
。而
橘
树
和
松
柏
一
样
,是
最
足
以
代
表
人
的
高
尚
品
格
和
坚
贞
的
节
操
。古
人
写
秋
景
,
大
多
气
象
衰
飒
,
渗
透
悲
秋
情
绪
。
然
此
处
却
一
反
常
情
,
写
出
了
深
秋
时
节
的
丰
硕
景
象
,
显
露
了
勃
勃
生
机
,给
人
以
昂
扬
之
感
。因
此< br>宋
人
胡
仔
以
之
与
韩
愈
《< br>早
春
呈
水
部
张
十
八
员
外< br>》诗
中“
最
是
一
年
春
好
处
,
绝
胜
烟
柳
满
皇
都
”
两
句
相
提
并
论
,
说
是
“
二
诗
意
思
颇
同
而
词
殊
,
皆
曲
尽
其
妙
”
(
《
苕
溪
渔
隐
丛
话
》
)
。
荷
与
菊
是
历
代
诗
家
的
吟
咏
对
象
,常
给
人
留
下
美
好
的
印
象
,可是
为
什
么
此
诗
一
开
头
却高
度
概
括
地
描
绘
了
荷
败菊
残
的
形
象
,
展
示
了
一幅
深
秋
的
画
面
?
这
全
然是
为
了
强
调
和
突
出
一
年之
中
的
最
好
景
象
:
橙
黄橘
绿
之
时
。虽
然
橙
和
橘
相< br>提
并
论
,但
事
实
上
市
人
正
偏
重
于
橘
,因
为“
橘
”
象
征
着
许
多
美
德
,
故
屈
原
写
《
橘
颂
》
而
颂
之
,
主
要
赞
其
“
独
立
不
迁
”
、
“
精
色
内
白
”
、
“
秉
德
无
私
”
、
“
行
比
伯
夷
”
。
此
诗
的
结
句
正
有
此
意
,
在
表
达
上
融
写
景
、
咏
物
、
赞
人
于
一
炉
,
含
蓄
地
赞
扬
了
刘
景
文
的
品
格
和
秉
性
。
4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 安(今
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
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 《靖逸小集》。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
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
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
静夜感秋所作,< br>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
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 中一
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
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
造成
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 用一“送”字,静
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
以听 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 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
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
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
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 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
意的清冷,
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
,
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 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
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 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
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 茫的
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
活泼天真的举动 ,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
在诗人心灵 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
眼前
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 之中。他以“篱
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
相关联 ,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
儿童夜捉促织,
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
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 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
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 脉贯穿。诗人善
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
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5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简介
李白
(
701
年
-
762
年)
,
字太
白,
号
青莲
居士
,又
号“
谪
仙人
”,
唐代
伟大
的浪
漫主
义
诗人
,< br>被
后人
誉为
“
诗仙
”
,
与
杜甫并称
为
“
李杜
”
,
为了
与另
两位诗人
李
商隐
与杜
牧即“小
李
杜”区别
,杜甫与
李
白又
合称
“大
李杜
”。据《新
唐书》记
载,李白
为
兴圣
皇帝(凉
武昭
王
李暠)九
世孙,与李
唐诸
王同
宗。其
人爽
朗大
方, 爱饮
酒作
诗,喜
交友
。李白
深
受黄
老列
庄 思
想影
响
,有《李
太白
集》传
世,诗
作中
多以
醉时
写的,代
表作
有《
望庐
山瀑
布
》
《行
路难
》
《蜀
道
难》
《
将进
酒
》
《
明
堂赋
》
《早
发白
帝城》等多
首。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
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
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 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
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至此:意为东流的 江水在
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
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 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
江犹如巨斧, 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
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古诗赏析
这
首诗
写了
碧水青山
,白帆
红日
,交
映成
一
幅色
彩绚
丽的
画面
。但这
画面
不是
静止
的,而
是流
动的。随着
诗人
行舟
,山断
江开,东流
水
回,青
山
相对
迎出
,孤
帆日
边
驶来
,景
色由
远及
近
再及
远地
展开
。诗
中
用了
六个< br>动词
“断
、开
、流
、
回、
出、
来”
,山
水
景物
呈现
出跃
跃欲
出
的动
态,描绘
了天
门山
一带
的
雄奇
阔远。一、二
句写出
了天
门山
水雄
奇
险峻
不可
阻遏
的 气
势,给人
惊
心动
魄之
感;三、四
句写
足也
写活
了浑
阔
茫远
的水
势。“天
门中
断楚
江
开,碧
水东
流至
此回
。”这两
句写
诗人
远
眺天
门山
夹江
对峙
,江
水穿
过
天门山,水势
湍急
、激荡
回旋
的壮
丽景
象
。第一句
紧扣
题目,总写
天门
山,着
重写
出浩
荡东
流的
楚江
冲破
天门
山
奔腾
而去
的壮
阔气
势。它给
人
以丰
富的
联想
:天
门
两 山
本来
是一
个整
体
,阻
挡着
汹涌
的江流。由
于楚
江怒
涛的
冲击,才撞
开了“
天门”,使它
中断
而成
为东
西两
山。这和
作
者在《西岳云
台歌
送
丹丘
子》中所
描绘
的
情景
颇为
相似
:“
巨灵
(河
神
)咆
哮擘
两山< br>(指
河
西的
华山
与河
东的
首
阳山
) ,
洪波
喷流
射东
海。”不过
前者
隐后
者显
而
已。在作
者笔
下
,楚
江仿
佛成
了有
巨大
生命
力的
事
物,显
示出
冲决
一切
阻碍的神
奇力
量,而
天门
山也
似乎
默默
地为
它让
出
了一
条通
道。第
二句
写天
门山
下 的
江水,又反
过来
着重
写夹
江对
峙的
天
门 山
对汹
涌奔
腾的
楚
江的
约束
力和
反作用
。
由
于两
山夹
峙,浩阔
的长
江
流经
两山
间的
狭窄
通
道时
,激
起回
旋,形成波
涛汹
涌的
奇观。如果
说上
一句
是借
山势
写出
水
的汹
涌,那
么这
一句
则 是
借水
势衬
出山
的奇
险。有
的本
子“至
此 回”作“直北
回”,解
者以
为指
东流
的长
江在
这一
带回
转
向北。这也
许称
得上
对长
江流
向的
精细
说
明,但
不
是诗
,更
不能
显现
天
门奇
险的
气势
。可
比
较《
西岳
云台< br>歌送
丹
丘子
》:
“西
岳峥
嵘何
壮哉
!黄河
如丝
天际
来。黄
河万
里触
山动
,盘
涡
毂转
秦地
雷。”“盘
涡毂
转”也就
是“
碧水东流
至
此回
”,同样
是描
绘
万里
江河
受到
峥嵘
奇险
的山
峰
阻遏
时出
现的
情景, 但作
为一
首七
言古
诗
,写得
淋
漓尽
致。从 比
较中
就
可以
看出《望
天门
山
》作
为绝< br>句的
崇尚
简
省含
蓄的
特点。“
两岸
青山相
对出,孤帆
一片
日边
来。”这
两句
是一
个< br>不可
分割
的整
体。第
三句
承前
第一
句写望中
所见
天
门两
山的
雄姿;第四
句承
前第二句
写长
江江
面的
远
景,
点醒
“望
” 的
立
脚点
和表
现诗
人的
淋
漓兴
会。
诗人
并不
是站
在岸
上
的某
一个
地方
遥望
天
门山
,他“望
”的
立
脚点
便是
从“日< br>边来”的“一
片孤
帆”。读
这首
诗
的人
大都
赞赏“
两岸
青山
相对
出”的“
出”字,因
为它
使本
来静
止不
动
的山
带上
了动
态美,但却
很少
去考
虑诗
人何
以有“
相对
出”的感
受。如
果是
站在
岸上
某个
固
定的
立脚
点“
望天< br>门山
”,那
大概
只会
产生“两
岸
青山
相对< br>立”的静
态
感。反之,
舟行
江上
,顺
流而
下
,望
着远
处的
天门
两
山扑
进眼
帘,显现< br>出
愈来
愈清
晰的
身姿
时,“两
岸
青山
相对
出”的
感受
就非
常突
出了。“
出
”字不但
逼真
地表
现了
在舟
行
过程
中“
望天
门山
”时天
门山
特有
的姿
态
,而
且寓含了
舟中
人的
新鲜
喜
悦之
感。夹
江对
峙的
天门
山,似
乎正
迎面
向自
己走
来,表示
它对
江上
来
客的
欢迎
。青
山既
然
对远< br>客如
此有
情,则
远客
自当
更加
兴会
淋漓。“
孤
帆一
片日
边来
”,
正
传神
地描
绘出
孤帆
乘
风破
浪,
越来
越 靠
近天
门山
的
情景
,和
诗人
欣睹
名
山胜
景、目接
神驰
的
情状
。由
于末
句在
叙事
中饱
含
诗人
的激
情,
这首
诗
便在描绘
出天
门山
雄
伟景
色的
同时
突出
了 诗
人豪
迈
、奔
放
、自
由洒
脱
、无拘
无束
的自
我形
象
。这
首诗
意境
开阔
,气
魄豪
迈
,音
节和
谐流
畅
,语
言形
象、生动
,画面
色彩
鲜明。
虽然
只有
短短
的四句
二十
八个
字,但它
所
构成
的意
境优
美、壮
阔,人们
读了
诗恍
若置
身其
中
。诗人
将读
者的
视野
沿着
烟波
浩渺
的长
江
,引 向
无
限宽
广的
天地
里,使
人顿
时觉
得心< br>胸开
阔
、眼
界扩
大。从诗
中
可以
看到
诗人
李白
的豪
放不
羁
的精
神和
不愿
意把
自
己限
在小
天地
里的
广
阔胸
怀。
6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
轼
(
1
0
3
7
年
1
月8
日
-
1
1
0
1
年
8
月2
4
日
)
字
子
瞻
、
和
仲,
号
铁
冠
道
人
、东
坡
居
士< br>,世
称
苏
东
坡
、苏
仙
,汉
族
,眉
州
眉
山(
四
川
省
眉
山
市< br>)
人
,
祖
籍
河
北
栾
城
,< br>北
宋
著
名
文
学
家
、
书
法< br>家
、
画
家
,历
史
治
水
名
人
。苏
轼
是
北
宋
中
期
文
坛
领
袖
,在
诗
、词
、散
文
、
书
、< br>画
等
方
面
取
得
很
高
成
就< br>。
文
纵
横
恣
肆
;
诗
题
材< br>广
阔
,
清
新
豪
健
,
善
用< br>夸
张
比
喻
,
独
具
风
格
,< br>与
黄
庭
坚
并
称
“
苏
黄
”< br>;
词
开
豪
放
一
派
,
与
辛< br>弃
疾
同
是
豪
放
派
代
表
,< br>并
称
“
苏
辛
”
;
散
文
著< br>述
宏
富
,豪
放
自
如
,与
欧
阳
修
并
称“
欧
苏
”,为“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一
。
苏
轼
善
书
,
“
宋
四
家
”
之
一
;
擅
长
文
人
画
,
尤
擅
墨
竹
、
怪
石
、
枯
木
等
。
作
品
有
《
东
坡
七
集
》
《
东
坡
易
传
》
《
东
坡
乐
府
》
《
潇
湘
竹
石
图
卷
》《
古
木
怪
石
图
卷
》
等
。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
(li
à
n y
à
n)
: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 子。方好:正是显得很美。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西子:西
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 ,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
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
称为西施。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
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 围的群山迷迷茫
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
十分适宜。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
边欣赏 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
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 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
不同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 ”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
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 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
幕笼罩下,
西湖周围的群山,
迷迷茫茫,
若 有若无,
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
早晨阳光明艳,
后来转阴,
入暮后下起雨
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 厚感情的诗人眼中,
无论是水是山,
或晴或
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
“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
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 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
西湖之美概写无余,
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 br>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
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
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
差不 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 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
这真是个天作之合。
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
还与平仄有关系
(
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 是平声字
)
。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
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 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
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
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
一说认为诗人是
“以
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
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
“雨亦奇”,想象
西子应也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
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
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7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简介
刘
禹
锡
(
7
7
2
-
8
42
)
,
字
梦
得
,
汉
族
,中
国
唐
朝
彭
城
(
今
徐
州)
人
,
祖
籍
洛
阳
,
唐
朝文
学
家
,
哲
学
家
治
改
革集
团
的
一
员
。
唐
代
中
晚期
著
名
诗
人
,
有
“
诗
豪”
之
称
。
他
的
家
庭
是
一个
世
代
以
儒
学
相
传
的
书香
门
第
。政
治
上
主
张
革
新< br>,是
王
叔
文
派
政
治
革
新
活
动
的
中
心
人
物
之
一
。后
来
永
贞
革
新
失
败
被
贬
为
朗
州
司
马(
今
湖
南
常
德
)。
据
湖
南
常
德
历
史
学家
、
收
藏
家
周
新
国
先
生考
证
刘
禹
锡
被
贬
为
朗
州司
马
其
间
写
了
著
名
的
“汉
寿
城
春
望
”
。
注释
洞
庭< br>:
湖
名
,
在
今
湖
南
省
北< br>部
。
湖
光
:
湖
面
的
波
光< br>。
两
:
指
湖
光
和
秋
月
。< br>和
:
和
谐
。
指
水
色
与
月< br>光
互
相
辉
映
。
潭
面
:
指< br>湖
面
。
镜
未
磨
:
古
人
的< br>镜
子
用
铜
制
作
、
磨
成
。< br>这
里
一
说
是
湖
面
无
风
,< br>水
平
如
镜
;
一
说
是
远
望< br>湖
中
的
景
物
,
隐
约
不
清< br>,
如
同
镜
面
没
打
磨
时
照< br>物
模
糊
。
山
水
翠
:
也
作< br>“
山
水
色
”
。
山
:
指
洞< br>庭
湖
中
的
君
山
。
白
银
盘< br>:
形
容
平
静
而
又
清
的
洞< br>庭
湖
面
。
青
螺
:
这
里
用< br>来
形
容
洞
庭
湖
中
的
君
山< br>。
译文
洞
庭
湖
水
色
与
月
光
互
相
辉
映
,
湖
面
风
平
浪
静
,犹
如
未
磨
的
铜
镜
。远
远
眺
望
洞
庭
湖
山
水
苍
翠
如
墨
,
好
似
白
银
盘
里
托
着
一
枚
青
螺
。
古诗赏
析
诗
中< br>描
写
了
秋
夜
月
光
下
洞
庭< br>湖
的
优
美
景
色
。
微
波
不< br>兴
,
平
静
秀
美
,
分
外
怡< br>人
。
诗
人
飞
驰
想
像
,
以< br>清
新
的
笔
调
,
生
动
地
描< br>绘
出
洞
庭
湖
水
宁
静
、祥
和
的
朦
胧
美
,勾
画
出
一
幅
美
丽
的
洞
庭
山
水
图
。表
现
了
诗
人
对
大
自
然
的
热
爱
,
也
表
现
了
诗
人
壮
阔
不
凡
的
气
度
和
高
卓
清
奇
的
情
致
。
诗
从
一
个
“
望
”
字
着
眼
,
“
水
月
交
融
”
、
“
湖
平
如
镜
”
,
是
近
望
所
见
;“
洞
庭
山
水
”
、“< br>犹
如
青
螺
”
,
是
遥
望
所< br>得
。
虽
都
是
写
望
中
景
象< br>,
差
异
却
显
而
易
见
。
近< br>景
美
妙
、
别
致
;
远
景
迷< br>潆
、
奇
丽
。
潭
面
如
镜
,< br>湖
水
如
盘
,
君
山
如
螺
。< br>银
盘
与
青
螺
相
映
,
明
月< br>与
湖
光
互
衬
,
更
觉
情
景< br>相
容
、相
得
益
彰
。诗
人
笔
下
的
君
山
犹
如
镶
嵌
在
明
镜
洞
庭
湖
上
一
颗
精
美
绝
伦
的
翡
翠
,令
人
美
不
胜
收
。其
用
词
也
极
精
到
。
首
句描
写
澄
彻
空
明
的
湖
水
与素
月
青
光
交
相
辉
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