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玛丽莲梦兔
540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0: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谭渊)
2020-2021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
含答案
)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注】

此诗写于 安史之乱后。

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
上,因为需要润滑车 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

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



鼓长鞭

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
)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C

2


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 动
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结尾两句淋漓尽致 地揭
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
担 忧、同情。


【解析】
【分析】(
1

C< br>项,
“‘
鼓长鞭

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分析
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

鼓长 鞭

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
C



2
)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
生截 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
C





运用了用典、 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
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 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
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 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
忧、同情。

【点评】(
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
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
我们平时所说 的要

知人论世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

故人



书卷

,喻体新巧;

多情
”“< br>相亲


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 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

三千



一点
”< br>构成鲜明对比,

直下

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

全无

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
尾联以
寻芳客





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 玩,

金鞍玉勒

的物质富贵远
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
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2
)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 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


1

B


2


读 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

读书可以荡涤心
胸。自己沉 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

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
如源头活 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读书可以让自 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
书之美。


【解析】
【分析】(
1

B
项,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
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 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
直下

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
错误,此
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故选
B




2
)本诗首联通过

似敌人


每相亲

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
陪伴,亲切 而温暖;颔联通过

直下三千字



全无一点尘

写出了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
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 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
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尾联通过

寻芳客


别有春

,写出了读书带来的
快乐,就如同欣赏 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故答案为:⑴
B





读书给人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

读书可以荡涤心胸。
自己沉醉于书海中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

读 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如源
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 是时时新。


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 乐都比不上读书之
美。

【点评】(
1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 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 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 、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
)本题考查考生把 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 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
”< br>。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

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

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 州
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 现出了凉
州城的全貌。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 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特点。

C.
诗歌前六句写 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
州的宏大繁荣。

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 br>氛有很大不同。


2
)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

盛唐气象

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


1

B


2

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br>”
,写出了凉州
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渴望 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
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表现 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对前
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中的



,表现出对生活、
对前途的信心,

醉倒

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 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
【分析】(
1

B
项,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

……”
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
“< br>胡人半
解弹琵琶

,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 平安定,带有浓郁
的边地情调;第二次,

琵琶一曲肠堪断

,这是 指宴会上的演奏,由

肠堪断

可知,此时
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 。故选
B




2


盛唐气象

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
貌特征,即

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明清诗论家常把

雄壮、浑厚

二者(有时合称雄
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

盛唐气象

,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
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 歌三、四句,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七 里十
万家

,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 ,荡漾着
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

盛唐 气象

;如第
九、十两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这里是说

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
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 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

,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
可以看出
盛唐气象

;如最后两句,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字流露出对
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 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
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 倒!

醉倒

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
这里也可以看出
“< br>盛唐气象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B





凉州城人烟阜 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
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 之情。

对前途充
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 须醉倒

中的



,表现出对生活、对前
途的信 心,

醉倒

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点评】(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br>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 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 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 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
·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





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

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
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




不堪带减腰围。

【注】

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
118 1
)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
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 作此词。兴元,汉中。

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
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 br>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
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 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一编书是帝
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 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车轮四
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 即刻离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 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
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 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

, 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

小试

,有微讽之义,既讽
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 华能几时

原是唐
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 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 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
情方式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D


2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
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 回顾转向眼下的
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
沉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 帅
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
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 体,抒发
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解析】
【分析】 (
1

D
项,

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 后相思的满腹
离愁

错。

君思我,同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孤独的友
人望雁寄情,寓情于景;

安 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句,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写
留别苦情和别后相思。故 选
D



2
)上阙开篇点题,首句词人提到
“< br>汉中

,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他满怀报国之
志,渴望光复故土。接着

想剑指三秦

三句,词人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
的 历史往事,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
略耻辱的一腔报国 之志。然后词人笔锋一转,由

追亡事,今不见

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
裂、神州陆沉 的现状。最后抒情:

胡尘未断



塞马空肥

,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
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 国之情。下阕先从张仲
同即将帅兴元写起,表达词人心中对友人不舍的离愁。

更草草 离筵

三句,以



字领
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 ,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
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于是

安得车轮四角


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

不堪带减腰围

, 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后相思。综
上分析,本篇结构颇为紧凑,可以这样回答本题:上片只有两层意思 ,其问以

今不见,但
山川满目泪沾衣

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 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
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 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
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
回首处

二句过
渡,接写作者的愁怀。

故答案为:⑴
D




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 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
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
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 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
的现状。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抒发了词 人炽烈的爱国之情。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
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 离愁写起;接着以

回首处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
别之后友人望雁 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
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br>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 对诗
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
排 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此类题解答,第一步 :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第二
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其作用。这首词上
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 ;
接着笔锋一转,以

追亡事,今不见

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 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
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 的现状。
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接着以
“< br>回首


二句加以过渡;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 痛苦之情。离别
与相思融为一体,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

有意待春来

的志向。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
世俗之人对桃 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
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 复杂心情。


【解析】
【分析】(
1

C< br>项,

作者
……
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不对 。

红袖

不是诗
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 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
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
C< br>。



2


望尘俗眼那知此

,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

只买夭桃艳杏栽

。拿俗眼


知此



颇怪
”“
只买< br>”
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

知此

又暗中与

议论者





) 形成对比,突出



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
石 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 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
心理。


故答案为:⑴
C





意为世俗之人 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
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 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
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
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
释,了解诗歌的 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 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
案。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

天 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

霖雨积六十余日

,关中大饥,农田淹没,

稼穑不可


,诗正作于此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中的

九日

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诗歌中的

东篱菊
”“
醇酎
”“
黄金花

等意象紧扣时
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

出门复入门

运用了细节描写,写 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

思君令
人瘦

句与

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 br>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

寸步曲江< br>头

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
)诗歌中
“< br>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句围绕



写景抒情, 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D


2


运 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
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 洋。

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br>

【解析】
【分析】(
1

D
项,< br>“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
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 ,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九至十二句中,
诗人由 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

赏析有误。九至十二句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 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意思是

唉,可怜!那些受苦受 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
是无可挽救了。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作者发出了对百姓
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
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

是无中生有,向上推溯 一至八句,诗人并没有写自己不幸的人生遭
遇并推己及人,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饭食
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意思是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
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去往 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
我容颜消瘦。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 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虽然我距您
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叙述访 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
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故 选
D



2
)诗歌中

维南有崇山,恐 与川浸溜

句围绕



写景,意思是:城南边有座终南高 山,
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
运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想象的内容,城南边的那座终南高山,恐怕也会被那雨水淹没漂
走。
“< br>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句围绕



进行抒情, 前面的诗句写到诗人要造访朋友因
雨受阻,所以诗人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运用夸张和想象写 出了雨大,表达了
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结合注释背景

天宝十三
年秋,长安一代

霖雨积六十余日

,关中大 饥,农田淹没,

稼穑不可救

,诗正作于此时


但是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

雨虽多,不害稼也。

面对当前的局势,杜甫以诗代谏,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唐王朝命
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
D



< br>①
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
被雨 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
唐 王朝命运的忧虑。

【点评】⑴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 诗句的理解、
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 br>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写景手法以及情感的分析。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写景的手法, 分析情感需要
考生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 br>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

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

香 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

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

夔府:夔州。杜甫 当时流寓于此。

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
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 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

画省:
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 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伏枕:指生病。

山楼粉堞:指 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

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 思乡之切;

每依

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



,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


,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
)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

身居夔府, 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

D
< br>(
2


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

孤城落日

,联想到

北斗京华

,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
思念故 都的情怀;第二联,

听猿实下



奉使虚随

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
梦想的破灭;第三联,

画省



山楼

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
一起,不胜悲慨。

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
【分 析】(
1

D
项,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 芦荻光影



想象

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意思是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 br>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
花上面去 了

,由

请看
”“
已映
”“
洲前

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

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 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的理解有误。故选
D



2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前一句 写眼前之景,

孤城
”“
落日

营造了一种
孤寂凄 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
一句就联想到

京华

,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
八月槎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 局变异,世事难
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
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
奈;< br>“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 城的寂
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
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
写出了诗人没有 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
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 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
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 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


qq头像女生-驾车理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