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9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温柔似野鬼°
881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0: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冯白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9


1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
yuè

: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简析】

袁枚热爱生活,
辞官后侨居江宁。
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
唱着歌,
忽 然听到蝉的叫声,
于是停住
歌声跳下牛背,
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 诗兴,
就写下了这一首

所见





2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江 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
静夜感秋所作,
抒发了羁旅之愁 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



字令人仿
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 br>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
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 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 br>“
送寒声

,微
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
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
造成秋气
萧 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



字,静中显动,引 出

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 的通感
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
江上秋风

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
氛。
秋 风已至,
而人客居他乡未归,
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



字和一个



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



秋之意,
,后者抒



秋之情。



阵阵秋风,
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
在 洛阳做官,
见秋风起,
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
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 耳闻秋风之声,
牵动了旅
中情思,
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

梧叶



寒声



江上秋风

写出了秋意的清冷,
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



字揭出

客情

,情景凑泊,自然贴
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

客情
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

——
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 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 句,按意思
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
头的 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3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加水印-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