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巡山小妖精
510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0: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七年级上册英语-春色满校园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阅读 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是新课标对中高年
级古 诗教学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特点,
并结合学情,
本节课我以前两首古
诗为例,着重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 生字,熟读并背诵古诗,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知古诗
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 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想象画面,使学生体会到诗中优美意境,并
通过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 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 乐
,
童趣,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
活状态的向往,激发孩子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珍惜 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语,
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 br>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
感悟到诗人对
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古诗传说之美。
1.
师 :
同学们,
喜欢听故事吗?坐端正认真听老师来讲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身体瘫痪的贫妇,
每天爬着到桥上乞讨。
一天,
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
这围贫 妇说:
“丈夫死了,
每天来这儿讨些钱供养八十岁的婆婆。
”道士听后,
便将 拂尘一头递过去,说:
“拉着拂尘起
身试试看。
”贫妇牵着拂尘,竟然站了起来。道士 又说:
“你试着跟我走。
”妇人跟着走了几
步,你们猜怎么着?贫妇的瘫痪居然好了。 忙问道士家住何处,要登门道谢。第二天,这位
贫妇找到那家人,可是并没有什么道士,
一抬头 ,
见到一副画像,
与昨天碰到的道士一模一
样,你猜是谁?
2.< br>吕洞宾是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并且是八仙中名声最大,
故事最多的。
虽然 吕洞
宾是以神仙为我们所熟知,但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今天我们
学的古诗两首中,
《牧童》的作者吕岩字洞宾,所以也叫吕洞宾。
【
设计意图:小学生好奇心强,我通过一个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导入课题,孩子们马上
就进入状态,
听老师讲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安静下来,
尽快的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另外也可以激发 他们的学习本课的兴趣。
】
二、自主预习,把握古诗节奏之美。
1.
课前大家进行了自主预习,谁来读《牧童》这首诗。
(生读,师评价)
2.
古诗除了要读准确,
还要读出节奏。
据义划分节奏是古诗中常用的方法。
像七言诗大
多都是这样
223
的节奏,谁来按着这个节奏读。
(生读,师评价
)
3.
有时为了保持词意的完整,还会按照
43
的节奏来读。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
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评价)
【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
我通过让学生们多种方式的阅读,
检查了学生们预 习情况,
纠正了“铺”和“横”两个多音字的读音,强调学生们读诗要字正腔圆,文通句顺。然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把古诗读出节奏。在多次这样反复的诵读中,已经对古诗有了整体的感
知。
】
三、细读古诗,品味语言精妙之美。
(一)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美丽画面。
1
.师:同学们都读的都很认真,现 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完,你的脑海中
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师配乐读,生说想象到的画 面,师评价。
)
2
.师:下面就让我们细品诗句,感受意境。读读第一小句,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
(生说)从哪里读出来的?(六七里)
。这里的六七里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虚词,让我们感受到草地很辽阔。谁来读出他的辽阔?(生读,师评价)
3.
这么 辽阔的草地,草长得怎么样?(很茂盛)从哪个词感受出来的?(铺)那咱就来
聊聊这个字。
我 们平时都说铺什么?那这铺满六七里的草地像什么?我们去感受一下
(多媒
体出示草地图,配乐 感受)走在这样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说)带着你的感受
读一读。
4< br>.师: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毯啊。女生来读,你
们读出了草地 的柔美舒适。男生再来读,
你们读出来草地的广阔无垠。
同学们,一个铺字就
将草地的 茂盛和辽阔写的淋漓尽致,我们古诗的文字就是这样凝练传神。
【
设计意图:古诗的 特点,用词精妙,精炼传神。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这一点,我通
过抓重点词语、看图想象、对比朗读等方 法,让他们去把古诗读长读厚,在脑海中形成一
幅完整的画面,达到以读促进理解的目的。
】< br>
(二)斟酌精妙字词,拓展语言能力。
1
.在第 二小句中也有个字用的特别好,你能找到吗?(生找到“弄”字)
。
“弄”字在
古代是 这样写的(出示弄的古字)
,本意是用手把玩玉器,所以弄有玩耍,逗弄的意思。想
象一下,这 晚风中的笛声是听上去是什么样的?(生说想法)是啊,晚风吹的急促时,听到
的笛声就(高一些),晚风吹得舒缓时,听到的笛声就
(
低一些
)
。在这安静的原野上,晚风
伴着笛声,
断断续续,
时高时低。
这就是
“笛弄晚风三四声”
。
如果换成
“笛伴晚风三四声”
。
那句好?好在哪里?
(
生说,师引导
)
2
.
一个
“弄”
字,
就把笛声和 晚风赋予了人的色彩。
谁来读?
(生读句子)
在古代
“弄”
这个字中 也颇受文人的欢迎。
(出示图片及诗句)
张先在
《天仙子》
中写到云破月来花 弄影。
一个弄字让我们联想到花在月影下的摇曳多姿。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写过起舞弄清影,
一个弄字让我们似乎看到月光下人影的婀娜舞动。在这里,
“弄”字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 再来读?(生读)
3.
古代文人特别讲究用字的准确,
你来试着填一填这些 句子,
用哪个字更生动?
(出示
诗句,学生填字)这样用心揣摩,相信你也能写出精彩 的文章。
【
设计意图:前面抓住重点词语展开了想象来理解文本,在教学“弄”字时 ,我通过
理解弄的本意,让学生来理解诗句中的意思,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弄”字在这里把
“笛声”和“晚风”拟人化了,更加生动。再通过换词,让学生们体会古人用词的精准。
通过这样的渐 进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古诗用词的一些方法,然后再拓展一些著名诗句的用
词填空,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 兴趣。
】
(三)了解古诗背景,初步尝试吟诵。
1
.辽 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在这样静谧闲适的环境中,有
位小牧童悠然而来。(谁来读?)
2
.蓑衣是什么?要学会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理解内容。你们看,这 就是蓑衣,蓑字是这
节课需要会写的字,
我们来观察,上下结构,
草字头的横和衰字的 这一横要基本一样长,中
间一横略短。并且这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来看老师来写 一写。蓑字两横一般
长,中间一横压线上,一点写在竖中线,撇捺舒展才漂亮。
(师范写)来, 在你的课堂收获
栏里写一个。
3.
晚归的小牧童此时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 草地上了,他在想些什么呢?(生说。
)是
啊,放了一天的牛,吃饱了饭,躺在柔软的草地上, 凉风习习
,
明月朗朗
,
悠闲舒适,谁再来
读?(生读)
4.
古人多以诗言志,
诗中总会寄托者诗人的志向和决心。
那吕岩想通过这首 诗表达什么
呢?读读资料,
正处战乱中的吕岩,
多么渴望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自在的田 园生活啊。
谁来
读?
(生读)
5.
(出示古诗 )
古人读诗讲究平仄。
一声二声为平声要长在这里我们用横线表示,
三声
四声 为仄声要短我们用竖线表示。
在古带这样的读诗方法叫吟。
来听老师来吟这首
《牧童》
。
(师吟诵,生跟诵)
【
设计意图:学生们想象了古诗的意境也体 会了用词的精妙,但是对于古诗的情感还
需要加深,于是我适时的出示了关于吕岩的资料,学生们通过阅 读资料恍然大悟,原。来
这里面还蕴含着作者这样的情感,对于理解古诗又会上升一个更高的层次。另外 ,我加入
了对古诗的吟诵,意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
四、联系生活,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1.
此时,诗中的小牧童虽然没有 玩耍的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
他享受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两个小 孩子在一起,
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下面让我们学习
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谁 先来介绍一下杨万里。
(
生简单介绍作者
)
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
清 新自然,富有情趣。
2.
谁能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乘舟路过安仁)
结合图片和注释,
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
思?
(
生说
)
这 首小诗读起来轻松愉快,我们可以把节奏放快一些。
(拍手快节奏读)
3.
读着读着,你是否想起了你儿时的趣事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说童年趣事)
说起童年大 家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真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
(生读,师
评价)
4.
在诗人杨万里心中童年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诗。
其实童年,
还是一个美妙 的梦;
一支
动听的曲;一幅幅美丽的画;不管是牧童悠闲自在的童年,还是两个小孩天真烂漫的 童年,
都将成为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
设计意图:前面学习《牧童》比较细 致,所以第二首古诗放手给学生们自学,让他
们学以致用。由文中两个小童的古灵精怪,奇思妙想联想到 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学生们感
受童年的快乐,珍惜时光。
】
五、学以致用,诠释画面流动之美
同学们,
透过诗人的笔触,
我们 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
如果我们把诗中
的镜头再放大一点,
就会成为一 幅流动的画,
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
个故事。背诵这两首古诗。
【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能力最终要落脚到写作,通过学习古诗,将所学知识把古诗读
厚 学厚,写一个场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
六、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悠闲自在
天真烂漫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
他们能借助注释、
工具书、
想象画面等多种方 法来读懂
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
但有时,
则对诗歌背后蕴 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
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 的学习情况,
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
依据课程
标准 中的“三个维度”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相应的
教学目标 。
《古诗三首》效果分析
一、童年话题燃童年
首先,
以充满艳羡的口吻将学生的思 想准备由郑重的语文学习中领出来,
进入对美好童
年的开心回味中:
同学们正处于天真 烂漫的童年时代,
平时在学习之余,
你最喜欢做的事儿
是什么?(在学生充满幸福感的 汇报中,我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
)
其次,
将 学生的思绪由浸润自己童年的美好引向窥探中国古代儿童童年生活的景象,
从
而进入第
5
课《古诗三首》的学习。
这一组块的设计,
一是重情,
二是简洁,
在最短的时间内燃起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
美好回味,
燃起了学 生对了解他人美好童年的迫切渴求,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积极主动的情感
基调。
二、初读诗词重感知
首先,从检查、交流预习情 况(关于预习的要求,参见以前博文《预习课文九段段位标
准》
)的角度入手,解决学生读诗词 的字音问题,保证将诗词读正确。本课字音方面需要重
点解决的是“媚好”的“好”和“亡赖”的“亡”
,其它的诸如多音字“铺”
、
“乐”
、
“剥”
以前多次见过 ,没什么大问题。
“媚好”的“好”本就有两种读法:读三声表示美好、娇美
的意思,读四声表 示爱悦、喜欢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相媚好”的注释可知,这里应该读四
声,
“媚好”当动词来 用。
“亡赖”的“亡”课文中也有明确的注释,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在这
里它是通假字。
关于通假字可非常通俗地给学生简要介绍几句,
让学生感性地积累一点古汉
语的知识。
其次,通过个人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把三首诗词
读准、读通,读出基本的节奏和韵味来;
2
、整体感知每首诗词的主 要内容:写的是谁干什
么?
本组快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写的是 谁干什么”
。在引导过程中随时提醒学生关注文
本,
关注有关诗句和有关字词,
并注意把话说通顺,
说完整,
说清楚,
说简练。
比如
《牧童》,
学生容易忽视“笛弄晚风”
,只看见“饱饭”后“卧月明”
,从而丢掉了故事的 情节,显然谈
不上“完整”
。而《舟过安仁》
,学生往往会在“是使风”上表达不清, 说成“而是使风让船
前进”
,怎样“使风让船前进”的没说“清楚”
。至于《清贫乐< br>.
村居》
,学生说的困惑在于这
首词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做的事情也各不相同, 都说上的话必然啰啰嗦嗦不“简练”
。解决
这个问题,
只需要提醒学生作者的重点在于 表现儿童的童年生活,
其他的可看做是对这个主
旨的衬托,这样一来,学生的目光很快会聚焦到 “小儿”身上来。
通过以上的反复读、说、议,最终得出明确的、统一的认 识:
《牧童》写一个牧童傍晚
放牧归来时悠闲吹笛、吃过饭后躺在明月下的草地上休息,
《舟过安仁》写两个小孩儿坐在
船上,撑开伞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
《清贫乐
.< br>村居》写一个小孩子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
这一组快的设计,
很好地做到了整体感知与抓重点词句的统一,
既避免了古诗词教学将
师生置身于逐字逐句理解 的枯燥乏味之中,
又保证学生对每首诗词有一个正确的、
整体的方
向性把握,为后面的 深入学习做足了功课。
三、画面取名炼言语
< br>在学生整体感知了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之后,
衔接以往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
在 头脑中转化成一幅幅画面的做法,
首先要求学生将刚才总结出来的每首诗词的内容想象成
画面,
其次通过男女生轮读、
指名读强化头脑中形成的画面,
最后给画面起富有诗意的名字。
给画面起名字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言语智能的方法,
因为这不仅建 立在
学生对诗词意思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
而且对语言文字的内容、
形式有更高的要求 ,
即给画
面取的名字不但要准确,而且富有诗意、句式整齐。
具体的教学过程,
可以说是学生不断犯错、
不断纠错、
渐趋完美的富有趣味的探究 过程。
比如
《牧童》
,
第一名发言的同学取的画名是
“牧童穿衣卧月 图”
,
马上有同学反对:
“穿衣”
不恰当,诗中是“不脱蓑衣”
,蓑 衣下还有衣服,再说把吃饭的事儿丢了。于是有同学取名
“牧童饱饭卧月图”
,但还是有同学反 对:牧童回来时吹笛子的事儿也反映不出来呀!于是
又有同学取名“牧童吹笛卧月图”
。质疑声 仍然不少:吃饭又丢了,不脱蓑衣也没体现。我
在此时给学生也抛出以上取名的两个不足:
没反 映出时间——
“晚”
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放牧归来,归来吃饭,饭后“卧月明”
。这可真是“火上浇油”
,使学生“愤”
、
“悱”到
极致了。于是, 我点拨学生:这首诗中牧童做的事儿真不少,要在画名中都反映出来,显然
不现实,
你们能不能 换个角度思考——他归来时吹笛子也罢,
归来吃完饭后不脱蓑衣躺在明
月下的草地上也罢,都是 在干什么?“休息!
”学生立即反应过来,于是有了“牧童晚归休
息图”的名字。这还不算完, 有学生提出:
“休息”一词太平常,没有诗意。在群情激动的
抓耳挠腮中,
“憩”字从 他们嘴里蹦了出来,经过一番辨析,
“牧童晚归休憩图”的画名彻底
出炉。后两首取画名没有《 牧童》那么波折,大抵是因为两首诗词的内容本身没有《牧童》
那么丰富,况且学生也有了给《牧童》取 名的经验教训,
“两童张伞行船图”
、
“小儿卧剥莲
蓬图”在轻松愉悦中很快 得到。
本组块的教学,
一是再次强化了诗词意思,
二是有 重点地关注了字词,
三是锤炼了学生
的言语智能。效果比较明显。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 在教学中,
还是要对教材进一步
解读,开拓孩子们的视野。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 古诗词,
本单元以
“童年”
为主题。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 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
拂着野草,
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却先 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
笛声时续
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 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
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 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
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
调描绘出悠然自得、
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
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 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
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 自乐的生
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这首诗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 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
活泼
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 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
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
充满童稚和奇思 妙想的形象;
又使得杨万里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