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

玛丽莲梦兔
565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0: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谷云亭)
一、


归纳主义到证伪主义

1.

对科学技术的原层次探究: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可不可以被研究


2.

什么是(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科学观

李狭

简析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主 义概念出现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主义概念的发展可分
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成 长期和成熟期,它对应的大概时间阶段是这样的:早期在
19
世纪
中叶到
20
世纪初;成长期介于
20
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成熟期是
20
世纪 四、五十年代
至今。

在早期,科学主义概念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直接来自于法
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
学,以及
19
世纪末的马赫经验主义哲学,
早期 科学主义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科学
的方法,
排除形而上学,
进而达到人类发展 的实证阶段。
可以说这时
对科学方法的推崇只是
一种处于低级形态的模仿与借鉴,希望 以此来达到实证科学的目的
。因此是一种弱科学主
义。

科学主义进入成长期 的两个原因:
其一,
上个世纪之交,
科学完成了意义重大的科学革
命,
,这种巨大的变化又一次为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尤其是以物理学革命为
标志,它直接改 变了人们的传统的认知模式;其二,新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与成熟,
直接促成了科学主义概念内涵 的丰富与成熟。
这个时期科学主义的概念:
只有用自然科学的
方法才能保证我们获得真 正的知识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科学方法万能”的真正含
义所在。这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形 式可以从逻辑实证主义者所倡导的运动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1929
年< br>由







Otto Neurath,1882-1945





普< br>(
Rudolf
Carnap,1891-1970
)等发表的
《科 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圈》
、纽拉特和卡尔纳普倡导的

理主义语言

以及纽拉特发起的统一科学运动等都是这种强科学主义的典型表现。
人类思想
史上第一次科学 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论战的主角是
哈耶克和纽拉特。
对于哈耶克而言,
科学
主 义是指:
“它们(自然科学)
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
们的教义和术语。
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
这些学科为了证< br>明自身具有平等的地位,
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

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特殊的问题上。”

20
世纪四、五十年 代,随着科学完成由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新的科技革命的发生,
科学主义进入了成熟时期。
这次内涵的转向主要集中在
价值论
层面,
而不仅仅是方法论万能
这种低级形式 了。

汤姆
.
索雷

Tom
Sorell

认为:

科学主义是一种关于科学的信念
——
特别是自然科学— —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之所以最有价值,
是因为它
最权威、最严 肃和最有益的。”

这个定义不是抛弃了方法论万能的信条,而是很巧妙地把
这个内容 变成了科学主义价值论的一个预设。


3.

“两种文化”之争:斯诺(

)里德演讲,
Sokal
事件


“两种文化”的分裂久已存在,斯诺只不过是将其明确地表述出来罢了。
195 9
年,身为
物理学家和小说家的英国人斯诺(
C. P. Snow, 1905
1980

,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
瑞德演讲(
Rede
Lecture

,讲稿后来以
《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为题正式出版
(
最 早介绍
斯诺两种文化
演说的中译者,用了《对科
学的傲慢与偏见》这样一个书名,说明 了译者对演说精神的把握
)
。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
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由于
科学家与人文学者
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
以及所
使用的方法 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互相对
立的位置,而两个阵营中的人士又都彼此鄙视、
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这一现
象 就被称为“斯诺命题”


斯诺当时认为科学的权威还不够,
科学 还处于被人文轻视的状况中,
科学技术被认为只
是类似于工匠们摆弄的玩意儿。
斯诺< br>将向后看的悲观主义态度同文学知识分子联系起来,

顺应现代化潮流的乐观主义同自然 科学联系起来。


1996
年出现了索卡尔事件,是在美国和欧洲知识界展 开的又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
战把
斯诺
提出的“
两种文化
”的冲突 ,在新的聚焦点上推向了白热化。

索卡尔事件的近期背景应该从
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科 学思潮的泛滥
说起。这种思潮引起
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忧虑。
一九九四年在美国,两位自 然科学家,
一位是
生物学家格罗斯


一位是
数学家莱维特
,合写了一本书,叫
《高级迷信》
。在此书的一九九八年版序言中,这
两位科 学家说得很明白:
“之所以撰写《高级迷信》一书,是因为我们俩人虽然工作在不同
的大学里,
却都从各自独立而又极为相似的经验中感觉到:
某种令人不安的新东西已悄然渗
进学院 管道,进而在大学讲坛、
专业期刊、学术著作以及教员间的闲谈中扩散开来,这就是
对现代科学 的蓄意诋毁。”此书就是他们对这种诋毁的公开回应。

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家索卡尔,正是读 了《高级迷信》之后,引起共鸣,动了一个怪念
头,就是模仿那些后现代学者们惯常的思路和语言风格,
试写一篇戏拟的文章,题为《跨越
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
,其中充满 科学错误和逻辑错误,想看看这些错误
会不会被编辑识破。
他把这篇长达二十多页并附有一百零 九条详细注释
(长达十七页)
和二
百一十七篇出处无误的参考文献
(长达十八 页)
的洋洋大文,
投寄给颇有名气的文化研究刊

《社会情景》
(S ocial
Context)

而这个刊物正好在准备出一期题为
《科学大 战》
的专辑,
以反驳《高级迷信》一书。

其后,索卡尔同比利时物理学家布 里克蒙特合作,写了一本
《知识的骗局》
,一九九七
年在法国出版。
接着出了 英文版,
易名为

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误用》



4.

科学哲学:规范与描述



5.

著名科学哲学家及其著作举例:休谟、迪昂、卡尔纳普、波普尔、恩格斯、库恩 、蒯因


休谟:
David Hume

1711-17 76

《人性论》

《人类理解研究》归纳问题,因果
*
研 究,
事实判断无法推出价值判断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 s

1820-1895

《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

迪昂:
Pierre Maurice Marie Duhem, 1861-1919
卡尔纳普:
Rudolf Carnap 1891-1970
《科学哲学导论》

《世界的逻辑
**


波普尔:
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
《科学发现的逻辑》
《猜想与反驳》
《客观知
识》

亨普尔:
Carl Gustav Hempel
库恩

Thomas Samuek Cuhn 1922-1996
《哥白尼革命》
《科学革命的结构》

蒯因:
Quine 1908-2000

6.

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各自的特点
< br>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是逻辑实证主义坚持的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是人工语言学派的重要
代 表。逻辑实证主义也被称为“新实证主义”。所谓实证主义最初产生于
19
世纪上半叶,
它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孔德、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和穆勒,一般被称之为第一代实证主义。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马赫主义被称作第二代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则被称之为第三 代实
证主义即“新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的主体是维也纳学派,
另外还包括其他一 些哲学家。
它的代表人物有石里克

Moriz
Schlike

1882

1936
年)

卡尔纳普

R udolf
Carnap

1891

1970
年)、艾耶尔(
Alfred Jules Ayer

1910
-)等。逻 辑实证主义是在罗素特别是在
维特根施坦影响下形成的。


分析陈述与实在无关,综合陈述虽然与实在相关,但它是经验陈述。

卡尔纳普指出, “(有意义的)陈述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有
这样一种陈述,它之为真只
是由于其形式
( 用维特根施坦的话说就是‘重言式’;也与康德的分析判断相当)

关于实
在,它什么 也没有说。逻辑和数学的公式就属于这一种
。它本身并不是事实的陈述,但可
以用来改变这种陈 述的形式。第二种是对上一种陈述的否定(‘矛盾式’)
,它是自相矛盾
的,因而它之为假也只 是由于其形式。至于
所有其他陈述,其真假的判定在于
[
基本的
]

录句子。因此它们是(真或假的)经验陈述,属于经验科学。
如果人们想构造任何不属于
上述几种类型的陈述,
那么它们将必然地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形而上学既不想断定分析命题,
又不想落入经验科学范围,
它就不得不使用一些无运用标准规定的、
因而是无意义的词 ,

者把一些有意义的词用某种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既不产生分析的
(或矛盾的)产 生,
也不
产生经验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伪陈述”。


美国哲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重要代表奎因(
Willard
Van
Orman
Quine

1908


)在他的经典论文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中揭露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局限性,
批判了关于 分析陈述
与综合陈述的区别和还原论,从而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赖以存在的两大基石。在奎因看来,经验论的第一个教条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分,
两者的截然两分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
观点。然而奎因认为,
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请看下
述两个命题:

1
)“单身汉是脾气古怪的男人”;

2
)“单身汉是未婚的男人”。按照逻辑
实证主义的观点,命题(
1
)是经验真理,命题 (
2
)是逻辑真理。因为大多数单身汉的脾气
可能比较古怪,
但是并不是每个 单身汉的脾气一定古怪。
而“单身汉”就是“未婚的男人”
的同义词,经过替换,就等于说“未 婚的男人是未婚的男人”,所以是
A

A
的同一命题。
奎因对此提出 了质疑:
我们凭什么说“单身汉”与“未婚的男人”是同义词呢?它们的同一
性的根据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它根据的是词典的规定,
然而词典的规定不过是编纂者根据
经验的记录,
并且“单身汉”与“未婚的男人”也并不是在一切语境中都是同一的,
例如我
们就不能将“单身 汉有三个汉字”互换为“未婚的男人有三个汉字”。
因此,
分析陈述与综
合陈述之间的 界限并未划出,
而这样一种想法本身就是经验主义者的一个非经验的形而上学
教条。经验论的第 二个教条是作为证实原则的基础的
“还原论”

即认为命题的意义取决
于从经 验上证实或证伪这个命题的方法,而这个证实原则又依赖于“还原论”,即每个有
意义的命题都相当于一 个由若干与直接经验有关的语词组成的逻辑结构
。奎因则认为,单
凭感性经验是不可能孤立地证 实一个命题的,因为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并不是孤立的语句,
而是整个科学,或者说是语句的整个体系。 换言之,任何理论都具有整体性。显然,奎因的
批评的确击中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要害。


7.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一般将来时-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