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八主题二文化自信练习(含解析)
绝世美人儿
962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1: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泥塑-思念亲人的古诗
主题二
文化自信
时评
1
中国品牌,贵在“中国匠心”
来源:人民日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 期,长沙一家小龙虾店成了话题热点。这家小龙虾店之所以能吸引四
面八方的游客,
排队多达< br>7000
号以上,
除了网络传播得“热”,
更在于餐饮品牌经营得“好”。品牌,成为汇聚人气、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
品牌,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追求。从物 质贫乏岁月走来的中国人,在解决温饱问题
之后,最大的迫切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这在 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品牌
的追求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生产者以品牌立身,消 费者以品牌提质,
无论对生产还是生活,品牌就在人们身边,更要成为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一面旗 帜。
从产品到品牌,总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以前,中国制造往往被贴上“低廉”的标签,
靠数量赚的不过只是“血汗钱”;中国消费者为了好产品,不惜从海外淘来诸如“马桶盖”
这样 的商品;中国出口的商品有不少属于代工或贴牌,自主品牌的出口比重较低……从生产
端到消费端,从需 求端到供给端,产品种类不可谓不多,但质量缺乏“底气”。丰富的产品
没有带来丰裕的生活,品牌短板 极为明显,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做好中国产品、
做大中国品牌,于国内外消费市场都大有裨益 。
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变生产为智造,中国品牌建设才能打开新局面。创新是关键中的关键。对品牌而言,质量是本,诚信是根,创新为魂。这离不开包括产品创新、技
术创新、 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在内的各个方面。近些年来,一些中国品牌
之所以在经济大潮中屹 立不倒,且用户黏性越来越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
如果说,“Made in China”为中国赢下了一个过去;那么说,“Created in China”才能为
中国赢得 一个未来,这需要各市场主体“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创新引领道路上久
久为功、行稳致远。< br>
中国品牌,贵在“中国匠心”。没有一分潜力,就很难产生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
这样一个故事,“我第一次得到一把瑞士军刀时,我就很佩服人们能赋予它那么多功能”。
显然,瑞士军 刀在一定程度上是工匠精神的产物,这也是品牌建设的要旨所在。因此,发展
品牌经济,不是速度问题, 而是需要一份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断进取的工作态度,更要
在踏实、坚定、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让匠 心成为引领品牌建设的“新时尚”。
其实,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品牌及品牌建设,不只是简单地 谈质量、讲精神。重要的是,
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市场、密切的国际贸易、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品牌若 想在世界范围内
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品牌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让中国品牌真正能代表中国形象、彰显 中
国竞争力。惟其如此,品牌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倍增器”,
而 且是消费者实现幸福生活的“加速器”,更是国家塑造形象、提升软实力的“助推器”。
5< br>月
10
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品牌日”。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 br>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至关重要。在北京,“有间国潮馆”活动正在袭来,中国造、正
当潮, 无数人为之倾心、用心。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读懂中国品牌的历程,继
续在创新创造上持续 发力,世界人民一定能共享中国品牌的发展成果。
【且读且用】
面对日益 开放的世界市场、密切的国际贸易、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品
牌若想在世界范围内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让 中国品牌真正能代表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竞争力。
以前,“Made in China”总是与“低廉 ”挂钩,那时“低廉”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价格,还有
产品的质量,
人们心中对产品的信任度也非 常低。
也正因为如此,
才会有那么多人对“国货”
敬而远之,而不惜远赴他国去购买别 国的商品。如何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从
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
让中国的产品 真正走进国人心中、
走向世界呢?唯有撕掉“低廉”
的标签,在品质上下大工夫,而品质靠的是 匠心。弘扬工匠精神,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中国创造的现实需要。没有劳模群体,难育大国工匠; 没有大国工匠,难有大国重器。中国
企业唯有用匠心托起品质,打造中国品牌,才能走向世界!
时评
2
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来源:光明日报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 登鹳雀楼》
《春夜喜
雨》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诸如《山高路远》
《乡愁》这样 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沁润
人心。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被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 诗词随着优美
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 ,
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 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
渴求,更是全社会对古老中国智慧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 果展现。例如,热播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 千的文学
经典之门,通过现代化手段,在思想立意、文化内涵、节目形态等维度上既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鲜活的时代内涵、鲜亮的时代色彩,也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人们在经
典诗词的 引领下一边重温古代文化的创新魅力,一边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重塑道德理念,
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 添油助力。
应当说,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
《长歌
行》里的惜时之意、
《山高路远》中的乐观进取、
《千字文》展现的人 间百态、
《乡愁》道出的
家国眷念、战歌《无衣》嘹亮唱响的军魂……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直抵人 心,让荡气回肠的情
感、波澜壮阔的胸怀、矢志不渝的信仰,一遍又一遍荡涤人们的灵魂,为现代人的生 活、工
作注入更加充沛充实的文化元气。
一曲《乡愁》曾让很多人不禁落泪。面对绵 延的乡愁,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故乡、想到
童年,想到那些回不去的人和事,想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世态 人情。再比如,平均年龄
74
岁
的清华上海校友合唱团用
《登鹳雀楼》
歌以咏志,
表达他们一生致力于让祖国“更上一层楼”
的无怨无悔,两鬓斑白的他们迸发出火 热的少年燃力,令人敬畏,亦让人深受鼓舞。我想,
这就是传统文化照进生活、经典诗词鼓舞人心的力量 所在。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其中
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中华民族是长于抒情、长于吟咏诗歌的民族,从古至今,我们的民
族都 在以诗的语言来领悟自然,领悟人生和生命。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
神财富,它不应也 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借由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新技 术的新玩法,“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也促使
更多人加入到“经典传唱人”的行列。当我们 在自发传唱、自发传播诗词经典的时候,我们
也都是对生活有情、对社会有情、对国家有情的“有情之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
献给人们,我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我们希望这些底蕴深厚 、魅力无限的艺术
经典能够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
【且读且用】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
颗最璀璨的明珠,积淀着中华文 化的灵性与精华。诗人词者通过语言将自然之境与自我心理
状态相结合,赋予了这种雅俗共赏的美生生不 息的生命力。从中,你能体会“黄沙百战穿金
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气概,感受“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的洒脱情怀,倾听“天
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高歌,聆听“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感伤追问……诗 词使那些古代大师
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诗词把我们带进美学世界,净化和升华 我们
的心灵。“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
它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