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气 家国情怀
巡山小妖精
79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5: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不要在我寂寞的时候说爱我简谱-初中英语作文网
庙堂之气家国情怀
——读著名画家窦宪敏山水画
独立艺评人
陈
焱
窦宪敏是一 位公认为卓有成就而又为人低调的山水名家,
这当然
没错。但我觉得还不够准确。在我看来,他 是一位具有庙堂意识或者
说家国情怀的优秀画家,
一位名副其实的山水名家,
一位专门 画大画
的大画家。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
窦宪敏的山水画不是所谓文人画。< br>文人画从
外在的追求到内在的自觉,
都始终关注自身的生命体验。
强调生命体< br>验,可以说是文人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在于:
相对于“庙堂意识”
或“群体意识”
,文人画具有一种“个体”或“山
林”意识,文人画大抵是一种对个体的内在心 灵的咏叹,花前月下,
夜半时分,痛饮之后,忍不住拿起笔,我手写我心,画自己内在心灵
的感 受。文人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超越形式的。把一个东
西画得很像不是绘画的目的。文人画所追 求的东西,就是山非山,水
非水,花非花,鸟非鸟,它超越形似但不反对形似。
作为 画家,
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一定是他自己想创作的东西,
或者
说他不一定画他想表达的东 西,而可能是画一种群体性诉求的东西。
艺术史上很多绘画,
比如宣教画,
就是为了表 达某一个集团的某种观
念所作的绘画,它有教化功能。敦煌莫高窟壁画,记录的是佛教的变
化,
也带有非常明显的群体性诉求这一特征。
我们在顾恺之的人物作
品里面,也可以读出一 种质朴,也可以发现非常明显的价值向度,也
确实传达出思想感情,但是,表达上亦有非常明显的群体性 特征。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论及传统山水画类型时曾经说过,
“传
统山 水画有几种类型,
有以用戏笔随意抒写的小品,
游于艺为其审美
归旨;有以描写园林景 色、借景写情的园林山水,重丘壑与笔墨,供
人欣赏;
有以表现山河气势,
用来歌颂其 壮丽与雄伟的纪念碑式山水”
,
等等。
各类山水画各有其社会功能和观赏对象。
随意抒情的小品宜于
近距离把玩,
可以细细评品其笔墨情趣;
园林山水一般悬挂于私 人宅
邸,
有装饰用途及供人欣赏功能;
而大型含有纪念碑性质的山水创作,
通 常陈列于公共空间,布置厅堂,具有社会教育和大众审美功能。
毫无疑问,
“窦式山 水”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山大水。他的
山水画,让人明显感觉到有一股“庙堂之气”
。如果 一定要用一个通
俗易懂的词来规范和概括,姑且叫作“厅堂画”吧。这可能是大家比
较赞同的一 种看法。
我以为,
正是因为蕴藏在窦宪敏山水画里面的这
股“庙堂之气”
,以 及由此所表达出来的“群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让他的山水画作具有了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且被公众所熟 悉。
窦宪敏的作品显然属于具有“庙堂意识”或者说“群体意识”这
一类。这种审美 向度的选择,使“窦式山水”与主流价值观相吻合,
甚至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
从而让他的 山水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
旋律和最强音。
他的那些悬挂在人民大会堂、
中南海、
中央军委大楼、
天安门城楼、武警总部等场所的山水作品,比如《幽燕金秋图》
(与
侯德昌、
耿安辉合作)
、
《中华魂》
等等,
就是这种
“庙堂 意识”
和
“群
体意识”的最好的证明。
文人画的
“个体意 识”
、
“山林意识”
也好,
厅堂画的
“群体意识”
、
“庙堂意识”
也好,
虽然审美倾向不同,
表达方式有别,
但在我看来,它们各有各的审美功能,各有各的意义和价值。
不同的是,以“个体意识”
、< br>“山林意识”为主要特征的文人画,
抒发、表达的多是个人情怀与小众情结,而以“庙堂意识”和 “群体
意识”为主要诉求的“窦式山水”
,传达出的无疑是一种家国情怀与
大众审美。 也许这恰恰是“窦式山水”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国山水画,一直以来有“南北宗”之说。画 北方山水,宋以后
鲜有大家。专画太行山的,唐末五代有荆浩,北方山水画鼻祖,传承
荆浩的有 关仝、李成、范宽三大家。这之后,以画太行山而名世者,
有当代山水大家贾又福。贾又福之后,窦宪敏 算一个。
窦宪敏家住太行山脚下的辉县,
30
年前还是一位地地道道老实< br>巴交的农民,农闲时喜欢画画。
20
世纪
80
年代初,焦墨山水大家张
仃先生到太行山写生,
通过侯德昌认识窦宪敏
(侯德昌和窦宪敏同为
辉县人)
,并由侯德昌陪同亲自到窦宪敏家里看了他的画,从此就喜
欢上了这位年轻人。此后,张仃先生 连续五年到太行山写生,都让窦
宪敏陪同,由此结下一段情缘,成为忘年交。从这以后,由于有张仃先生和侯德昌的提携、指点,窦宪敏又先后认识李可染、黄永玉、王
学仲、白雪石等诸名家,得到诸 多教诲和指点,从中领悟到中国画创
作原理和笔墨技巧,画艺日益精进。
可以说,< br>窦宪敏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
得益于诸位名家特别是张
仃先生的点拨,
得益于对 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感受。
生活永远是窦宪敏
创作的源泉。他熟悉太行山的山山水水,熟悉太行山 的一丘一壑,熟
悉太行山的一草一木。他长年坚持深入生活,坚持写生,像一个勤劳
的农民耕耘 土地一样,
笔耕不止。
他的山水作品,
庄重,
博大,
壮丽,
气势磅礴,有笔有墨有生活,有鲜明的个性语言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正大阳刚、庄重雄阔的庙堂气象, 属于豪放一路,雄强一格,是大
山,大水,大情怀。他的山水,不是古藤老树,不是小情小调,不是小桥流水,不是逸笔草草的轻描淡写,其审美价值,显然不能用传统
文人画标准来衡量。
窦宪敏善于经营大山水,创作鸿篇巨制。近年来,他潜心倾力创
作完成《红旗渠全貌图》
、
《太行丰碑》
、
《青藏铁路全貌图》
、
《太行秾
秀》< br>四幅百米长卷,
特别是
《红旗渠全貌图》
百米长卷和
《太行丰碑》百米长卷完成后,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经展出,便轰动京城,并有幸
成为第一个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举办个展的画家。
窦宪敏的山水主要分两类,
水墨和焦墨。
他的水墨 作品,
比如
《水
墨太行》系列、
《天梯》系列、
《泉韵》系列、《太行牧歌》系列、
《济
源十二景》系列,等等,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使用长毫散锋大幅度 、
大面积的皺擦与抒写,
来营造一种虚实相间、
大开大阖的气势与氛围,
以此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此外,他笔下的水墨太行,以
日月星辰烟云、
亘古矗立的山峦 、
裸露的太行石壁、
奔流不息的瀑泉、
苍苍郁郁的灌木等意象特征,试图营造出“纪念 碑”式的艺术效果,
以表现时空的永恒性,这与贾又福作品《太行丰碑》有着异曲同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