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余年寄山水
565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5: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窦洵直)
2019-2020
学年高中语文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
1
【设计意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塑 造任公先生的
形象,展现他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也不必 面面俱到。尽管尽管本文有的地方很精彩,但学生
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 过:
“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
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所以,这堂 课,我主要想通过对梁先生演讲
细节描写的赏析来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2
、简要了解作者梁实秋;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先生所讲的杜诗、《桃花扇》、《箜篌引》来了解先生的性情与 情感,是
本课教学重点。



2
、对《箜篌引》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




时】

1
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结合学生自主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再别康桥》认识了浪漫诗人徐 志摩,他在现代
诗坛上名头之高、
影响之大妇孺皆知,
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使然之外,< br>还得益于他成功地拜梁
启超为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起点就置于众生之上 了。
那么
“虎爸”
徐申如花了
1000
块大洋替徐志摩拜下的老师是 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一看梁实秋的文章
《记梁任公先生的
一次演讲》中的介绍。

(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的设计力求激起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带有悬疑性的言语带动
思考,调动 学生情绪。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必修
1
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由 于在学习第一单元现
代诗时,我通过《再别康桥》讲过徐志摩和梁启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讲这篇文章 时,我
就借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引出本文的主人公。

梁启超、徐志摩这师 徒二人一同出现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我猜想编者是有意为之。尤
其是读完这篇散文,
不禁佩服编 者的用意,
两个作品同是着眼于回忆的图景,
但是我们看
《再
别康桥》,能感 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则看得人心中暖流涌
动,令人感叹。
< br>也许这一冷一热,一感一叹,便是人成长的一个过程。前人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来过世
间的印记,我 们小心拜读,也算是对他们生命的纪念。

所以我这样导入,是不是暗合了编者的意图呢?使前 后的学习内容连在了一起,在一
冷一热中感知生命,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架起桥梁。)





二、品文

【设计说明】

这篇文 章,有的地方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所
以有关梁启超的有学问,有 文采的表现可以简单带过;

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觉最后一
段中的“热心肠”最是 与常不同,值得玩味。于是,就抓住这句话,就此切入,带动全文。

【设计提要】

1
、这篇文章共有
10
节,请问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我们平常说一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3

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
乐于助人的事,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

“热
心肠”指什么?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 激起时,我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文章。找出
相关语句并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赏析课文的思路采用的是

“倒叙”的方式,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变
化,体现艺术性。有时,教育的意义不全在内容,还在于教育的手段。

一般的教学顺 序是从头至尾,顺次讲来;而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篇目是完全可以颠倒
这种顺序来讲的,
而且往 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
本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对梁启超的学者形象 的总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因此,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
采用“倒叙”的方式,便于学生抓 住文脉,进而把握全文。

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

然后,教学重点放在对“热心肠”的理解上。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


愿望树读后感-忽略的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