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知识大全(一)
别妄想泡我
67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7: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教育片父母的爱-表彰大会领导发言稿
书法知识大全(一)
2016-01-25
慈光书画研究院
书法知识大全金明毅
书画中的“力”是 点画、
线条形质、
作者内在精神的一种表现,
较为抽象。从具体运笔去看,如果能中锋 行笔,即行笔时笔
毛均匀铺开,笔心在笔画中行走。手臂的力量能通过柔软的
笔锋切进到纸中去 ,这就叫“力透纸背”。如果行笔时笔毛拧
得变形了或扭成一团、笔毛没调整好,没有使它均匀铺开,< br>笔毛像抹油漆一样从纸上扫过。这样的笔画是“抹”出来的,
像墨猪,就无从谈笔力了。笔画的力 度与线条的粗细、长短
没关系,关键在于作者调整驾驭毛笔的能力,和运用中锋行
笔。从褚遂良 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
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但力若千钧。从颜真卿的《颜氏
家庙碑》中,你能感觉到画笔凝重,笔笔如铁钩银画。这都
是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
何谓挪让
?
挪让
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
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
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
如
马
旁、
鸟
旁的字,
左边都要写得平直,
给 右边的半个字
让出地位;其它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间架有哪些要求
?
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
正得宜。
学习书法有哪些基本法则
?
学习书法必须掌握执
笔、运笔、用笔、结构这四方面的基本法则。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
?
用指力去 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
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
及再大的字,
就无法运转了。
而且,
用指力运笔,
笔不踏实,
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古人执笔有“龙眼”“凤眼”之说,是怎样执法
?
所谓“龙眼”“凤眼”,
只是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
实际上是< br>最要不得的。“龙眼”执法,是食指、中指只用指尖作弧形攥
住笔管前面,无名指的第一节节骨在 笔管里面推顶,拇指右
边指肉擫在笔管左面,使虎口围成圆形,用这种执法,手腕
扭着,既吃力 又不切实用。至于“凤眼”执法,更要不得,食
指勾得老高,
拇指在中间,
中指在下面 ,
三指分布为上、
中、
下三截,
这样无名指及小指自然而然地捏在掌心,虎口狭长,
象凤凰的眼睛,掌心捏实了,笔尖运转就不灵活,这样执笔
的人必须注意纠正。
此外,
有些书上还有“撮管”“提管”等说法,
也是不切实用的。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
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23cm
;横
14.8cm
,行书四
行,二十八字。
《快雪时 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
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此帖以“羲之
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
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 ,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
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不少
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
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
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 的跋语中都表示
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
综百氏而集其成,追 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
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 br>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
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 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
远帖》
、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
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
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
134
家真迹,
包括三希在
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
。在西苑的北 海建“阅古
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
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 三希堂
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
跋款识、收藏印章以 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雪时晴帖》曾经
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 有赵
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
十八年(公元
1679
年)入内府。
1949
年,国民党军队在内
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 量黄金以外,还有
2972
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
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翠玉白菜、
玉香炉、
玉荷叶形笔洗等,
其中包括王羲 之的
《快雪时晴帖》
。
如今“三希”
《
伯远帖》
、
《中
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 ”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执董狐之笔”写什么?
写历史啊,秉笔直书的精
神啊,
董狐,
春秋晋国太史,
亦称史狐。
周大史辛有的后裔,
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
50
里的良狐村,
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 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
先河。
《左传》 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
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
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
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 赵盾被逼无奈,
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
兵杀死,
干 是返回晋都,
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 br>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
所杀,
不是他的罪。
董狐申明理由说:
“子为正卿,
亡不越境,
反不讨贼,
非子而谁?”意思是他 做为执政大臣,
在逃亡未过
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
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
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
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 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
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
兼有治史和治 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
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 护
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
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 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
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
以表褒美之意。
这是
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
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 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
坚持这一原则,
并非都能受到赞扬,
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 祸。
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
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 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孔子赞
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
精神已 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
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 局限,从司
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
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 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
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其开启之
功,实源于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可
惜唐代以后就渐渐丧失了
.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天下第一行书
中
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
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
。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
纸、鼠须笔与朋友优 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
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
变化之妙。
全篇二十个“之”字,
七个“不”字,
各具特点而不雷
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
“一字万同”,
这种艺术思想是
十分可贵的。
《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
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 、
韩道政、
冯承素、
诸葛贞等响拓数本,
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
待李 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今人
见到的《兰亭序》
,只有冯承素的勾摹 本和唐代大书法家褚
遂良、虞世南的临本。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从卫夫人学习书 法。后来他渡江北游名山,看到了李斯、曹
喜的书迹,又看到了钟繇、蔡邕的书迹,改变初学,博采众< br>长,在行书和草书上进行革新。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书法
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 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
作品之中,以笔法为骨干,以气韵为灵魂,精研体式,推陈
出新,“兼撮众 法,备成一家”,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
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
达到了“贵越群品,
古今莫二”的高度,
人称之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佩服得很,
皇宫收藏王 羲之的真迹有三千六百幅。唐太宗本人还亲撰
《王羲之传论》
。欣赏他的作品,就像观赏一幅肃 穆恬静的
山水画卷,就像聆听一阕抑扬缠绵的乐曲,也像在吟诵一页
澹远典丽的诗篇,久为后人 所称赞。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最著名的女书法家她们是谁?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 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著名的
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
繇 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
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 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
还有一位女书法家。< br>她就是以
《胡笳十八拍》
和
《悲愤诗》
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 姬。
她名叫琰,
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
文姬继承家 学,
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
宋、
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
薛涛、
武则天。
吴采鸾所书小楷,
很有钟繇、
王羲之的笔意,
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 《陈思王美女篇》
,
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
书法家 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
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 ,赵孟
俯字子昂,
号松雪道人,
工书善画,
书法为元代宗师。
管
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
俯迎头赶上了,
并超过了妻子。
管道升写的
《梅花》
赋小楷,
清丽幽闲。
唐朝的“三绝”?
文章、书法、刻技称此为“三绝”。
弃“诸葛之功德”为一绝,
改为“刻技”为一绝。
碑 文的下角有“镌
字人鲁建”的铭记。
据史书记载,
他是唐朝元和年间的著名刻
碑良工,“刀法劲拔,刻技精湛”,我们从拓片中,可以欣赏
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刻工杰作,将毛笔的神韵 通过刻刀表现出
来,实是难能可贵。因此,现代人称此碑的三绝是“文章、书
法、刻工”了。唐 朝的碑碣艺术大盛,无论从碑文、书法、刻
工都能体现。这是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 br>外友好交往的结果,也正是由于社会的繁荣,造就一代艺术
人材。他们都能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 之上,敢于创新,形
成绚丽多彩碑碣艺术风格“三真六草”的说法?
三真六
草
,
典出唐代李延寿
《南史·王 彬传》
:
彬字思文,
好文章,
习草隶,
与志齐名。
时人为之语曰:
’三真六草,
天下为宝。
’
《辞源》
、
《中 国成语大词典》
、
《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等工
具书对该词的释义均为
泛指各种书体
。这一解释不完整,
没有涉及词条中
三
和
六
的含义。佟玉斌认为
三
与
六
可
能指兄弟的排行。但《南史·王志传》中却记载
王志 ,僧虔
次子也
。
要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
就必须继续找依据。
查南
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俭传》和唐·李延寿《南史·王俭传》
后终于证实了当初的 设想。
原来王俭
生而父僧绰遇害,
为叔
父僧虔所养
。
这样一来,
王僧虔亲生次子王志,
按大排行就
是老三了。经过反复研究考证 ,
《诗书画印典故辞典》对
三
真六草
的解释为:
< br>南朝·梁·王志排行第三,善真书;王彬排
行第六,
善草书。
故时人美称其兄弟 二人的书法为’三真六草’。
泛指不同书体的书法。碑帖的收藏要注意什么
?
从
艺术和历史的变化中,有 的古碑帖拓本由于各种碑石佚失,
拓本也几经遭难,
成为孤本和珍本,
在鉴赏中必需特 别注意。
一
如何认识“孤本”现我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文史资料以
及个 人收藏家,还有国外的博物馆和大学资料收藏馆,都收
藏着我国历史上的碑帖孤本与珍本,
怎么 称得上“孤本”呢?
1
、
由于原石刻或丛贴刻版有一部份较早的损坏和遗失,有的留< br>下痕迹已不是原物,根据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的考证,即将
失传的碑帖,确是“唯一”的,并有较 高书法艺术的文史价值
的孤本。
2
、要称上“孤本”,必需是刻石、刻帖的原拓本,翻
刻本是称不上的。
同时还应是时间较早的拓本,
如“唐拓本”、
“宋拓本”, “明拓本”相对较差,如果是“清拓本”往往就称不上
这个“雅号”了。清代出土的碑刻更不属此范围。
3
、有的“孤
本”还是残卷。
最初原拓也有不完整的。
但残卷可以说 明孤本
的地们和价值。如从记载上看李世民《温泉铭》
,唐代原拓
不下几十部,
流传至宋米芾曾在拓本后记叙一行:
“永徽四年
(
653
年)八月围谷府果 毅儿“,倒是说明了时间。但宋代刻
帖
《绛帖》
潘师旦曾将此也刻入,
而伪< br>《绛帖》
却未曾刻入,
后复刻于《筠清馆法帖》中,说明宋代已有此帖流传,后来
原拓失传,直到
1896
年在敦煌千佛洞中发现此帖,但与原
拓比较有残缺,后被法 国人掠去,还存五十行,然后再装裱
成横卷,此残卷现藏巴黎图书馆。根据照片影印件,罗振玉
在《墨林星凤》中述:“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厅,各诣其
极,
但以此则于书法上固当北而称 臣耳。
”说明这五十行残本
是有其价值的。由于残本中问题很多,都要根据具体情况,
来考证说明“孤本”的地位。二
如何认识“珍本”在著名刻石和
刻帖的原拓版本中, 有的存世不多,或因各种因素造成原拓
版本的质的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艺术质量和资料的可
靠性。有的因原版刻流到国名。因此国内所存较早较稀有的
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品,如唐、宋、明原 拓仅存一二,都
可属“珍本”范畴。
分析各种“珍本”,
从书法艺角度出发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原石久佚,原拓对书法界影响较大,具
有代表性,尽管以后各种拓本质量上有各 种差异,甚至还有
缺残,还是觉得珍贵,这就可以称为“珍本”。如《西岳华山
庙碑》
,
旧石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
隶书
22
行,
每行
38
字,
明嘉靖
1555
年毁于地震,郭相察书、颍川邯郸公修刻,现
留下拓本 有长垣本,最衩为河北王文荪所藏北宋拓本,字迹
只损十字,后被日本中村不折氏购得,现转辗藏于东就 书道
博物馆。其次华阴本(关中本)是原县东支驹史弟年藏的无
拓本,后被华阴王宏撰文所藏, 说明拓本残缺近百字,现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三是四明本,为浙江丰熙(道生)所藏
的明拓本 ,后归宁波天一阁范氏所藏,但残字又增,在清代
曾被端方收藏过,也作过藏记,现也藏于故宫博物院。 还有
李文田藏的宋拓半本,因为此半本直为私人秘藏,直到清初
马日璐兄弟藏于玲珑山馆,才被 世人所知悉,残缺也多于百
和石裂,现被香港中文大学欧阳先生所藏其中有容庚先生观
跋。从这 四个珍本对比来看最佳的是长垣本。第二种:原石
原版的初拓,由于拓工和材料等因素,以及保管因素, 使原
拓本质量各有差异。如帝王刻帖原有朱砂本(金红)这种拓
本不多,
但在北京和台 湾都曾发现过,
以后墨拓不如朱拓本,
都不及第一次所拓的好。一是技术,二是相隔时间长,还 有
材料问题,因此朱砂本就成了刻帖中的珍本。又如唐《王居
土砖塔铭》
,明万历年间 出土于陕西终南山鞭梓谷,在长安
县南六十里,初拓已断为三块,继而为五块,再裂为七块,
后 因搬运失去第一块,又在椎拓中被全部推碎,因此初拓极
为罕见。明出土时拓最好的珍本,同藏于辽宁博 物馆。第三
种:原石还存,但残损过多,而旧拓文字则完整,此情况是
因原石存放于野外,或石 质不佳或遭雷击,所以初拓也很珍
稀,
可称为“珍本”。
如
《隋姬氏墓志》< br>旧石于清嘉庆
20
年
(
1815
年)于陕西咸宁出土,武进陆 耀箐得石移至江左,咸丰十年
(
1860
年)碎于兵乱,断为二段存
170< br>字,
原石首行“夫人”
二字“夫”有石痕似点,因此初拓与后拓差别较大,其中有被大兴恽孟乐、南皮张之洞收藏,战后残石被陆彦甫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