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文学与书法艺术之联系
温柔似野鬼°
78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8: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世界名著小说-你在哪里歌词
《兰亭序》的文学与书法艺术之联系
《兰亭序》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行 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它不仅传神地演示了魏晋书风灵动飘洒、空灵至美,更是体现出流美畅达、潇洒达观的魏晋风度从而成为不可攀越的书法巅峰。
《兰亭序》具有较高的书法艺 术价值,一千六百多年来被历代书家奉
为至高法帖,王羲之更是很大水准上因《兰亭序》的书道被尊为“ 书
圣”。但是,在人们在津津乐道、千年品味《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美
时,却极少有人去关注并 认真拜读《兰亭序》在中国古典文学散文史
留下足迹这篇文本的具体内容。如果从《兰亭序》诞生的本身 而言,
王羲之最初的创作本意及目的是为一次雅集的诗集写的“序”,其最
初是为文,而传世书 法作品《兰亭序》是他大醉以意行书,手录“序”
文的写字草稿,从《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 亭宴集序》、
《临河序》、《禊序》等的命名可知。因独特的环境和心态使写字草
稿成为一幅得 意忘形、超脱格局的妙手天成的书法作品。古言有“文
如其人”的说法,但“书如其人”也是书道中的真 言,在古代的文章
和书法中往往有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意趣和内蕴。王羲之的《兰亭
序》既是 文学作品精品,又是书法神品,我以为,只有把王羲之《兰
亭序》这篇文章读透,才能从根源和整体上了 解王羲之《兰亭序》书
法作品意趣;只有品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其中一二,才能从体
味王 羲之《兰亭序》文章的文学艺术内蕴,从而摸清《兰亭序》的文
学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把文学 艺术和书法艺术融为一炉。
鉴于王羲之真迹《兰亭序》在唐代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本文采用目
前书法界公认最为接近原迹的唐代冯承素摹本“神龙本”《兰亭序》
作为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的研 究参考主体。
一、文从字顺,书文一体
《兰亭序》 王羲之在兰亭雅集即席所做的一篇文章。据载,在东晋永
和九年(公元
353
年)的三 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
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 兰亭
修禊,饮酒作诗。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兰亭集》,又
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 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文思泉涌,提笔在蚕
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书文具为一绝 的《兰亭
序》。从文章的角度而言,《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质俱佳的上乘之作。
余诚先生在《重 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云: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
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斤当 日竟尚清谈;倾
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
信非诬也。 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2
《兰亭序》短
短三百二十四个字,却言简 意丰,特别在表达方面顺手拈来,把记叙、
抒情、议论熔铸为一体,给人一种言出法随的准确和润泽。从 书法的
角度而言,笔法的变化、字体的大小以及墨色的变幻在抑扬顿挫的纤
牵巧连之下舒张云烟 之卷。
根据其文理,我们将《兰亭序》分成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由“永
和九年”至“亦足以畅叙幽情”,第二部分为“是日也”至“信可乐
也”,第三部分为“夫人之相与” 至“岂不痛哉”,第四部分为“每
揽昔人兴感之由”至“亦将有感于斯文”。这四部分各自独立成义,< br>又两两相合。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联系较为紧密,第一部分紧
系兰亭客观的山水美景感受, 第二部分则从兰亭散发对宇宙的思考,
心系万物,思接千载。两部分合为一体,写景、记叙、抒情融合无 间,
文笔自然素雅,极体山水之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承意相契。第三
部分对时岁短促、人事 变幻思考引出了“死生亦大”的命题;第四部
分则反思古今,论道生死,两部分为感死生之悲,抒发古今 之见。从
《兰亭序》文章而言,第一、二部淡定从容,文人雅集以求自娱自乐,
自有法度;而第 三、四部分则为直面“生死”,有旷达之意,亦有激
动情怀。以《兰亭序》书法而论,纵观整体布局而言 ,是先缓后急,
先稳后逸,可见壁垒。与《兰亭序》文字内容相适应的是第一部分内
容书写稳健 而悠闲自在,虽然在第四竖行的“峻岭”前缺了“崇山”
二字,但也不急不躁加补进去,通段温雅柔润。 而第二部分则承接上
文,虽有稍变,书意与前一部分相连,而用笔加以厚重,如“日”、
“观” 、“类”、“目”、“足”、“极”、“视”等,压纸入墨,
犹如强音飘于清风,想落天外。
这与王羲之从山水之观至宇宙之察的转让向有一定心绪的观照和感应
相通。而第三部 分通过“夫人”二字过渡,书中用笔较为急凑,结体
微缩而中宫守抱,与之相对应的文意是思虑人生,由 人及已,直面
“生死”大命题。而文中书写有“因”、“向之”、“痛”三处四个
字用浓墨大字 压改原字,略显为文运字之难,定字准确之谨。而所改
压四字其墨粗如铁,字围粗大于常字二三倍,笔法 有魏楷方圆反折之
意,以压卷定锤。所思愈大,为文愈谨,三改而成文,可见文心字意。
第四部 分感古思今,超脱生死,直面当今,重归逸事,郑重结文。因
而,书写方面更为急凑,如“临文嗟悼”、 “喻之于怀”等几处行气
冲贯,文墨俱动,这与开篇的“永和九年”等书写不可同论。而且有
三 处文意改动,一处直接用墨覆盖,一处用“夫”字以浓墨大字压改,
文末最后一个“文”字,先用淡墨覆 盖,再加的浓墨大字压改。从整
体来看,《兰亭序》是文书一体的同时同步产生的作品,是同一主体的文意与书道相合的自然和综合释放,使这幅书法作品融铸了作者的
性情、思想,因有所感而达“天 人合一”之境,乃至文书俱老特殊创
造的艺术意蕴,以至成为书道中的独一无二的绝品。
二、天真任性,笔法自然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王羲之的
《兰亭序》文贵书重,能在文学史和书法史都占据重要地位,与它的自然精髓有着深切的关系。陶渊明有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
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
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
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王羲之也是处于东晋
同时期的人,他信仰老庄,向往自在,崇尚自然,有一种“性本 爱丘
山”自然的情怀,更有回归自然、远离樊笼“复得返自然”追求理想。
《兰亭序》的缘起就 是王羲之牵头邀约当时的名士谢安等四十二人雅
集浙江绍兴兰亭,借修禊饮酒赋诗得三十七首而汇编成《 兰亭集》,
王羲之为该诗集即兴作序,是为《兰亭序》。兰亭雅集本质就是娱乐
山水和远离尘俗 。首先,借修禊远俗。“修禊”是种人们在水边洗涤、
祭祀的辟邪求吉的民俗,在晋代演变成为文人雅事 的怡情山水盛事,
而王羲之对此邀约主持,并亲笔写序,可见对自然回归之向往,乐享
山水之趣 。其次,借景体性。王羲之用雅洁的文字,俊洁的线条,紧
抓住“崇山峻岭”、“茂竹修林”、“清流激 湍”、“流觞曲水”等
精致自然景象融注笔下,使其文其字无不充满自然的气息。王羲之同
时用 天然自在的笔法,把感悟到的山水之美倾诸于笔端形诸于文。再
次,悟道自然。王羲之在这次自然的洗礼 之中感受深刻,体会宇宙变
幻之无穷,探索生死之真谛,得“兴怀其致一也”的启悟,活出本真,
活在当下。
而“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则透看古今,评说由人。王羲之在
《兰亭序》里的感悟是他人生转折点,第二年他就辞官归隐会稽,与
山水相伴,回归本真。而从 书法的角度而言,《兰亭序》的创作是自
然天成的作品,也是打破书法诸多创作界限和方式的作品,回归 书法
写的本源。一是毫无创作准备。王羲之在经“流觞曲水”而“一觞一
咏”之后已半醉,没有 书房雅座,也没有琴音香薰,更没有佳纸精墨,
拿着作记录用的平常鼠须笔和作为草稿纸张的蚕茧纸,随 地随手记文,
以写书序的草稿形式书写,而不是以创作书法的心态和固定程式去书
写,抛开书法 创作诸多界点。二是即文即书,文思与书道相融为一体。
文章是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文字又需要线条 了牵连完成,所以王
羲之的《兰亭序》在写一篇从来没有文章,也在写一幅永远不会知道
下一个 是什么字的书法作品,这需要一位书家调集所有精神,以及综
合的书法素养来完成。而王羲之在醉意朦胧 之中又得大自在,作为记
录的方式又可以自由挥洒,不入窠臼,以致在前部写景记叙时轻松自
在 ,在中间抒情时又情意盎然,在结尾时议论探讨又修改涂抹。三是
作品本质自然。从唐代冯承素摹本“神 龙本”《兰亭序》我们可以一
窥全豹,《兰亭序》通幅作品先松后紧,能真切体现作者的心情,而
字里行的“崇山”二字添增,“因”、“向之”、“痛”、“夫”、
“文”的涂改以及第二十五行涂抹 掉的两字原墨犹如七星缀点,在满
卷烟云中突显而缓冲字行急速书韵,犹如砥柱扛流,又如巨石抟转,< br>与前半部的温雅开张形成一个整体的平衡对等。《兰亭序》正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