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绝世美人儿
73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18: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吕同老)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王娜



摘要
:
书法艺术
,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 之音”,“无形之
相”,折射出结构、
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与 其它艺术形式相比
,
书法
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
,
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 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
因此
,
传统书法艺术
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 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关键词
:
书法
;
艺术
;
审美
;
特征< br>



我国文字的产生
,
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
人们写字
,
是为了用文字来
记载事情
,
传达和交流思想
,
但中国文字的书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又逐渐地发展为一种艺
术。“中国的笔墨、
中国的书法的传统、
中国字
,
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
,
这一点就有艺术
性”。书法艺术同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一样
,
是一 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这里所谈的书法艺术 的美,“即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
中的反映的产物。在这种反映的同时< br>,
书法家又表现出他们一定的思想感情
,
这种思想感情
,
当然 也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其源泉的”。
毛笔在以写为主的文字系统中扮演主角。
而线条
的书写和字形的结构是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两大基本要
素。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
灵魂
,
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
,
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
,
精神、
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汉隶的出现是 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
没有一种书体
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
当然
,
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
,
它对于我
们研 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
,
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

,
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
,
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 的享受
,
心灵上
的慰藉、
净化和震撼。
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 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

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
,
从视觉 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
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
品的一种生命象征。
康有 为在
《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

,
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
人然
,
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
,
筋藏肉莹
,
加之姿态奇逆
,
可谓美矣”。在这里,“筋”、
“骨”、“血”、“肉”四者
,
都 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
生命体的美
,
它体现出书法美 的最高原则。
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
,
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

)
力量感




这里所 谈的力量感
,
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
,
是掌、
指、
腕、
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且
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
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
中国书 法一贯强调笔力
,
卫夫人的
《笔阵图》
有云:“下笔点画。
波撇屈曲
,
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东汉蔡邕则在
《九势》
中指出:“下< br>笔用力
,
肌肤之丽”。
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
一般而言
,
下笔有力
,
线条就美
,
就有丰富
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 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
:
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
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 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
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

有力度的书法艺 术作品之所以美
,
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

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
,
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

)
立体感




对于书法这一平面的艺术形式而言
,
立体感是一个矛盾的说法。 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
的存在
,
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
但是一 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
,
线条就单
薄乏味
,
不耐看。真正的立体 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简要地说
,
书法所强调的 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书法作品中
,
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 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
,
当然与中国人
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 。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
,
书法自也不例外。
如女书家卫夫人在< br>《笔阵图》
中指出:“夫三端之妙
,
莫先乎用笔
,
六艺之奥< br>,
莫重乎银钩。

这段话的推理公式是
:
书法——用笔为先< br>;
用笔——中锋居重
;
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




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
,
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
,
它无法独立运用
,
只能
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不能处于主要地 位。之所以如此
,
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
为了追求线条美
,
而 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
,
要有厚度。
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
法< br>,
但却无法跨过这个终极的书法美的目标。
它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
,而实质上是一个
美的问题。




(

)
节奏感




我们从 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
,
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节
奏的原 则就是对比的交叉。落实在书法形式上
,
则是空白与墨迹之比
,
空白大小之比
,
空白形
状之比
,
墨迹点线之比
,
乃至墨迹粗细、 干湿、方圆、转折之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
,
都含有
节奏的元素。“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便是节奏之本。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
征——松紧、
轻重、
快慢,
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
种种运动的性质和种类也有不同
,
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节奏
,
都是对比着而存在。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每位书家
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
:
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 、方
向节奏等。




节奏的原则相对于力量感、立体 感的原则而言
,
似乎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对力度和线条
的厚度
,
我们 都能从一个实际的起点出发
,
在外观形态上对此作深层次的描述。
但对于节奏而

,
可视的形态比比皆是
,
不可视的深层内容又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内容< br>,
还牵涉到生理、心
理方面的问题。
立体感、
力量感与节奏感基本上囊 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
不仅如此
,
即便是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三感”的 存在也已经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间内容。




力量感的构成是依 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
,
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
上下运动
;
立体感的构成
,
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
,
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 具体范围
,
追求
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
,
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 果
;
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

续连贯、轻重徐疾
,
有个推移过程
,
因此具有时间属性。立体感与力量感
,
平面运动与上下运< br>动
,
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
,
再加上一个节奏感
,
又 构成了时空对比
,
三者互相交叉
,
相互渗透
,
形成了书法技 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所谓结构 的美
,
也就是字形的结构如何能反映出现实中各种事物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
字虽然早 已不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了
,
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
,
却仍具有造型 的意

,
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
,
即平正、匀< br>
称、参差、连贯、飞动。




一要平正。它 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稳定感
,
舒适感和完整感。书
法与人的一般 审美心理相一致
,
人通过社会实践
,
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
;整齐为美
,
芜杂
为丑
;
秩序为美
,
混乱为丑< br>;
妥帖为美
,
不妥帖为丑等等。
所以古来的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 br>平正
,
西晋卫恒在
《四体书势》
中指出写隶书要“修短相副
,
异体同势
,
奋笔轻举
,
离而不绝”。




二要匀称。
就是字的笔画之间
,
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 适感、
整齐感。
一般地说
,
字的匀
称只须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 能达到。
但书法家还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
,
虚实相成
,
这叫“计白当黑”。在各体书法中
,
最讲匀称和黑自得宜的是篆书。




三要参差。
事物还以参差错落为美。
山峦的起伏
,海浪的翻滚
,
树木的槎牙
,
卷云的叠秀
,
皆为参差之美 。
在书法方面
,
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
楷书
,
也强调结字 、
布白要有参差错落
之美。




书法的平正 、匀称与参差错落看来是矛盾的
,
其实并非如此
,
平正、匀称是常。是法,

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
;
参差错落是变是势
,
讲 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活奇巧之美。
写字不能
光讲常和法
,
那样得不到生动活泼 的书法形象
;
写字还要讲奇变
,
那样才能得到姿态横生、丰
富多彩的 书法艺术品。




四要连贯。
指一字的笔画之间,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照应、
映带
,
甚至要衔接在一起。
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更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
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
:
“烟霏露结
,
状若断而还连”,这里的“若”和“似 ”字
,
就是说线
条不是真断
,
绝对的断
,
而只是“ 若断”。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
:

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 表现出最大的美。




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 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
,
还能生成动
态的美
,
似乎还看到 生气勃勃的有生命之物
,
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
,
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
,
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我 们审视每一个字的结构。
不论是上下式的
,
还是左右式的笔画搭配都应协调有序
,
每个
字的构成都得浑然天成。
同时
,
这种结构美不是简单的千篇 一律
,
而是在统一的气氛和格调中
又有变化
,
违而不反
,< br>和而不同
,
充满了率意天趣。当然不同的书法家对结构美的理解不同
,
作品的风格差异也很大。
同是写楷书
,
欧体结构瘦劲险绝
,
中宫内敛
,
颜体则宽博雄浑
,
中宫外
放。米芾和苏东坡都以行书名世
,
但前者结构欹侧生动
,
充满奇趣
,
后者则平和冲淡
,典雅秀
润。这就需要我们在审美过程中用开阔的视野去审视
,
去品评
,< br>切不可一概而论。




在中国书法里没有孤立的线条和 结构。一切都是有机的结合
,
一切也都是互为因果的存
在着。更甚而
,
在研究线条美时也不应忽略精神、情感的价值所在。它们是互相区别而又互
相依存、互相联系的
,
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字的造型。都离不开这两个基本
要素
,
而且这两个要素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任何一个字形的结构
,
处处都要考虑到线条的 粗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