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详解)
萌到你眼炸
90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22: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优昙波罗花-我上春晚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复习
(
详解
)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
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
1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
2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
?
留。
(
3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 、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
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 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
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 的人,即今之所谓第
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 汉语
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 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
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
可以代事代物 。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 ,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
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
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 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 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
提姓了。
例:
1
、湖阳公主新寡
/
帝与共论
/
朝臣微观其意
2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2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
山北峰曰香炉
/
峰北寺曰遗爱寺
/
介峰寺间
/
其境胜绝
/
又甲庐山
/
元和
十 一年
/
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
若远行客过故乡
/
恋恋不 能去
/
因面峰腋寺
/
作为草堂(选
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3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
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br>/
过矣。
4
、刻削之道
/
鼻莫如大
/目莫如小
/
鼻大可小
/
小不可大也
/
目小可大
/
大不可小也
/
举事亦然
/
为其后可复者也
/
则事 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 小一点。鼻子刻大了,
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了。办
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
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4
、臣之妻私臣
/
臣之妾畏臣
/< br>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皆以美于徐公
5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
衡乃穿壁引其光
/
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 、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
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 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
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等词或固定 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 、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
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 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子】
1
、于是余 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
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br>
3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
于用大 矣!
4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
儵鱼出游从容
,
是 鱼之乐也
?
惠子曰
:
子非鱼
,
安知鱼之
乐
?
庄子曰
:
子非我
,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曰< br>:
我非子
,
固不知子矣
;
子固非鱼也
,
子之 不知鱼之
乐
,
全矣。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 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
只用曰,而把主语 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1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忌不自信
/
而复问其妾曰
/
吾 孰与徐公美
/
妾曰
/
徐公何能及君
也
/
旦日客从外 来
/
与坐谈
/
问之
/
吾与徐公孰美
/
客曰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
、沛公曰
/
孰与君少长< br>/
良曰
/
长于臣
/
沛公曰
/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3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 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
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 。孟氏薪米自
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 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
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 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 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 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②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例】
1
、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
为,何故?则冠履不若 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
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 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2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 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辞方法断句法。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 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
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 较好地断
句。比如:
①顶真:
子又生孙
/
孙又 生子
/
子又有子
/
子又有孙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②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 杯羊羹亡国以
一壶餐得士二人。
③反复: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练】
1
、鱼我所欲也
/
熊掌亦我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生亦我所欲也
/
义亦我
所欲也
/
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2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
/
糟糠之妻不下堂。
3
、光召尚书玺郎
/
郎不肯授光
/
光欲夺之。
< br>4
、臣之妻私臣
/
臣之妾畏臣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皆以美于徐公
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
吞八 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
取西河之外。
7
、宋人或得玉
/
献诸子罕
/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
/
以示玉人
/
玉人以为宝也
/
故敢献之。
8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
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
常哉
?
9
、君子之学也
/
入于耳
/
臧于心
/
行之以身
/
君子之治也
/
始于不足见
/
终于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
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 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
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
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例】
1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 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
损矣。
2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 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
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
、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
而无告者。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 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
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 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
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 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
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
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
杀。因此,正 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
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 柳的古文运动,
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
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
经的经 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 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
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 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
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
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
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 就会在阅
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检测练习】
1
、师旷侍坐于前
/
援琴撞之
/
公披衽而避
/
琴 坏于壁
2
、六法者何
/
一气韵
/
生动是也
/
二骨法
/
用笔是也
/
三应物
/
象形是也
/
四随类
/
赋彩是也
/
五经
营
/
位置是 也
/
六传移
/
模写是也
3
、昔虢太子死
/
扁鹊治而生之
/
扁鹊曰
/
我非能生死人者
/
我能 治可生者耳
/
然不遇扁鹊
/
亦不
生矣
/
若夫膏肓之 病
/
虽医和不能治矣
高考文言断句训练试题及答案
1< br>.祖父母爱汝
/
汝狎而忘敬
/
汝母训汝
/
汝傲而弗亲
/
今吾不测
/
汝代吾为子
/
可不仰体祖父母
之心乎
/
至于汝母
/
更倚何人
/
汝若不孝
/
神明 殛之矣。
2
.弈之优劣有定也
/
一着之失
/
人皆 见之
/
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
理之所在
/
各是其所是
/
各非其
所非
/
世无孔子
/
谁能定是非之真
/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
而彼
此相 嗤
/
无有已时
/
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3
.虽有佳 肴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
/
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知不足
/
然后 能自反也
/
知困
/
然后能自强也
/
故曰
/
教学相长也。
4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
/
怜而放之
/信宿而辄归
/
曰
/
未远乎
/
异而舍诸大谷
/< br>猿久笼而忘其习
/
遂无所得食
/
鸣而死。
5
.昔人有睹雁翔者
/
将援弓射之
/
曰
/
获则烹
/
其弟争曰
/
舒雁烹宜
/
翔雁燔宜
/
党斗而讼于社< br>伯
/
社伯请剖雁
/
烹燔半焉
/
已而索雁
/< br>则凌空远矣。
6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
见地有片金
/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
华捉而掷去
/
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
轩冕过门者
/
宁读如故
/
歆废书出看
/
管 宁割席分坐
/
曰
/
子非吾友也。
7.
名不正/
则言不顺
/
言不顺
/
则事不成
/
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
/
礼乐不兴
/
则刑罚不中
/
刑罚 不中
/
则民无所措手足。
8
.宋人或得玉
/
献诸 子罕
/
子罕弗受
/
献玉者曰
/
以示玉人
/
玉人以为宝也
/
故敢献之
/
子罕曰
/
我以不贪为宝
/
尔以玉为宝
/
若以与我
/
皆丧宝也
/
不若人有其 宝。
9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
/
郑相不受
/
或谓 郑相曰
/
子嗜鱼
/
何故不受
/
对曰
/
吾以 嗜鱼
/
故不受
鱼
/
受鱼失禄
/
无以食鱼
/
不受得禄
/
终身食鱼。
10
.史官曰
/
交友之道难矣
/
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
/
若无难事
/
至事 变势穷
/
不能蹈其所言
而背去者多矣
/
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
/
吾观杜环事
/
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
/
而世俗恒谓今
人 不逮古人
/
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11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朕少好弓矢
/
得良弓十数
/
自谓无以加
/
近 以示弓工
/
乃曰
/
皆非
良材
/
朕问其故
/
工曰
/
木心不直
/
则脉理皆邪
/
弓虽劲
/
而发矢不直。
12
.然天下之境
/
涉而即得
/< br>得而辄尽者
/
始焉欣欣
/
继焉索索
/
欲求余味
/
而了不可得
/
而得之
甚艰
/
且得半而止者
/< br>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
呜呼
/
岂独寻山也哉。
13 .
惇久窃朝柄
/
迷国罔上
/
毒流搢绅
/
乘先帝变故 仓卒
/
辄逞异意
/
睥睨万乘
/
不复有臣子之
恭。< br>
14.
臣闻李斯之相秦也
/
行申商之法
/
重刑名之 家
/
杜私门
/
张公室
/
弃无用之费
/
损不 急之官
/
惜
日爱功
/
亟战疾耕。
15.
虑切于此
/
而祸兴于彼
/
终至于乱亡者
/
何哉
/< br>盖智可以谋人
/
而不可以谋天
/
良医之子
/
多死于病
/
良巫之子
/
多死于鬼。
16.
苏代以 土偶笑田文
/
楚人以弓缴感襄王
/
蒯通以娶妇悟齐相
/
此隐 而讽之也
/
五者
/
相倾险诐
之论
/
虽然
/
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
何则
/
理而谕之
/
主虽昏必悟
/
势而禁之
/
主虽骄必惧
/
利而诱之
/
主 虽怠必奋
/
激而怒之
/
主虽懦必立
/
隐而讽之
/< br>主虽暴必容。
17.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
/
贼不得/
国不知其名姓
/
暴其尸县之千金
/
乃於邑曰
/
其是吾弟与
/
嗟乎
/
严仲子知吾弟
/
立起如韩
/
之巿
/
而死者果政也。
18.
乡人管彦少有才
/
而未知名
/
裒独以为必当自达
/
拔而友之
/
男女各 始生
/
便共许为婚。
19
.人不得
/
则非其上也
/
不得而非其上者
/
非也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
亦非也
/
乐民之乐
者
/
民亦乐其乐
/
忧 民之忧者
/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
忧以天下
/< br>然而不王者
/
未之有也。
20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 br>/
子猷子重多说俗事
/
子敬寒温而已
/
既出
/
坐客问谢公
/
向三贤
孰愈
/
谢公曰
/
小者最胜< br>/
客曰
/
何以知之
/
谢公曰
/
吉人之辞寡< br>/
躁人之辞多
/
推此知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br>豫章文献王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钟爱焉。起家为
太学博士、 长城令。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群蛮怒,酉
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 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其弟娄侯墓立,头拟子
田都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 至郡城下。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之。命
田都继其父,蛮众乃安。时太祖辅政,嶷务在省约,停府州 仪迎物。初,沈攸之欲聚众,
开民相告,士庶坐执役者甚众。疑至镇,一日遣三千余人。见囚五岁刑以下 不连台者,皆
原遣。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诸曹吏听分番假。百姓甚悦。封豫章郡王,邑三千户。< br>仆射王俭笺曰:
“
旧楚萧条仍岁多故荒民散亡实须缉理公临莅甫尔英风惟穆江汉来苏八州 慕
义自庾亮以来,荆楚无复如此美政。古人期月有成,而公自日致治,岂不休哉!
”
二 年春,
虏寇司、豫二州,嶷表遣南蛮司马崔慧景北讨,又分遣中兵参军萧惠朗援司州,屯西关。
虏军济准攻寿春,分骑当出随、邓,众以为忧。嶷曰:
“
虏入春夏,非动众时,令豫、司强守,遇其津要;彼见坚严,自当溃散,必不敢越二镇而南也。
”
是时纂严,嶷以荆州接蛮,
虑其生心,令镇内皆缓服。既而虏竟不出樊、邓,于寿春败走。寻给班剑二十人。年四十
九,薨 。其日,上再视疾,至薨,乃还宫。诏曰:
“
嶷明哲至亲,勋高业始,德懋王朝,道
光 区县,奄至薨逝,痛酷抽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今便临哭。九命之礼,宜备其制。
敛以衮冕之服,温 明秘器,命服一具,衣一袭,丧事一依汉东平王故事,大鸿胪持节护丧
事,大官朝夕送奠。大司马、太傅 二府文武悉停过葬。
”
(《南齐书
·
列传
·
卷二十二》)
(
1
)下列对文章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旧楚萧条
/
仍岁多
/
故荒民散亡
/
实须缉理
/
公临莅甫
/尔英风惟稳
/
江汉来苏
/
八州慕义
/
B.
旧楚萧条
/
仍岁多故
/
荒民散亡
/
实须缉
/
理公临莅甫尔
/
英风惟稳
/
江汉来
/
苏八州慕义
/
C.
旧楚萧条
/
仍岁多故
/
荒民散 亡
/
实须缉理
/
公临莅甫尔
/
英风惟穆
/
江汉来苏
/
八州慕义
/
D.
旧楚萧条
/
仍岁多故
/
荒民散亡
/
实须缉理
/
公临莅甫
/< br>尔英风惟穆
/
江汉来
/
苏八州慕义
(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 晓史事的官职,汉武帝时五经每经设一博士,称为
“
五经博
士
”
。< br>
B.
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斗,故称。
C.
薨,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亮,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衮冕,衮衣和冕,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在重大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嶷明于吏治,平定民族纷乱 。田头拟引发蛮族大乱,萧嶷派张莫儿带兵将其击溃,后
又令田都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蛮民才平静下来。
B.
萧嶷治政有方,赢得他人称赞。任豫章郡王时,王俭赞扬他刚到任十余天就让 灾民得到
了休养生息,并赞这是荆楚地区少有的好政绩。
C.
萧嶷深谋远 虑,准确判断形势。敌军大举进攻,大家对此忧虑。萧嶷分析只要坚守渡口
要道,敌人必然不敢进犯。最 终敌人果然败退。
D.
萧嶷深受器重,皇上多次探询。发病当天皇上两次探望,直 至萧嶷死才回宫。萧嶷的丧
礼规格很高,大臣早晚祭奠,文武官员停下公务送葬。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
②
古人期月有成,而公旬日致治,岂不休哉!
【答案】
(
1
)
C
(
2
)
B
(
3
)
A
(
4
)
①
当 时沈攸之(向南方蛮族)勒索钱财,讨伐荆州地区的各蛮族部落,于是影响到
五溪,禁止五溪一带居民捕 鱼、贩盐。
②
古人有一个月见成效的,你在十来天里就治理好
了,岂不是美事!
【解析】
【分析】(
1
)句子意思是:故楚国之地萧条不 振,连年多灾,饥民流离失所,实
在是需要治理。你刚刚到任,社会风气一变而为肃敬,江、汉地区的百 姓得到休养生息,
其他地区的百姓都表示向往。其中
“
仍岁多故
”
中
“
多故
”
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 br>缉理
”
译为
“
治理
”
,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
B
项;
“
甫尔
”
译为
“
刚刚到这里
”
,中
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C
。
(
2
)
B
项,
“
月俸百二十斗
”
错, 应是
“
百二十斛
”
,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故选
B
。
(
3
)
A
项,
“
田头拟引发蛮族大乱
”
错,原文是
“
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其弟娄侯墓立,
头拟子田都 走入獠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下。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
之。命田都继其父,蛮众乃 安
”
,可见当时田头拟已死,娄侯篡位,头拟的儿子田都逃到僚
中,由此蛮族大乱。故 选
A
。
(
4
)本题关键词有
①
责,要求 、勒索;赕,钱财;伐,讨伐;及,影响到;鱼盐,名词
作动词,捕鱼、贩盐。
②
期月 ,一个月;有成,有成效;旬日,十天;致治,治理好;
休,美事。
故答案为:⑴
C
;⑵
B
;⑶
A
;
⑷
①
当时沈攸之(向南方蛮族)勒索钱财,讨伐荆州地区的各蛮族部落,于是影响到五
溪,禁止五溪一带居民捕鱼、贩盐。
②
古人有一个月见成效的,你在十来天里就治理好
了,岂不是美事!
【点评】(
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
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 、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
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
2
)本题考 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
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 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
确积累。
(
3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
把握文章 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
字字落实,尤 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
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
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 优美。
【附参考译文】
豫章文献王萧嶷字宣俨,是太祖 的第二个儿子。宽厚高雅,有成大器的胸襟,太祖非常
钟爱他。起初做太学博士、长城县令。当时沈攸之 向南方蛮族勒索钱财,讨伐荆州地区的
各蛮族部落,于是影响到五溪,禁止鱼盐贩卖。这些部落大怒,酉 溪蛮首领田头拟杀了沈
攸之的使者,攸之索要赎罪钱千万,头拟送钱五百万,受气而死。他弟弟娄侯篡位 ,头拟
的儿子田都逃到僚中,由此蛮族大乱,劫掠百姓,直到郡城外。萧嶷派队主张莫儿带将士
击溃他们。田都在僚地内请求朝廷册封他为王,娄侯惶恐,也归降。萧嶷在郡狱中诛杀娄
侯,命田都继承 他父亲的王位,蛮民才平静下来。那时太祖辅佐朝政,萧嶷决定一切开支
从俭,停用府州仪仗迎送物品。 当初,沈攸之想聚集人马,让百姓互诉,士族和平民因罪
被押被罚苦役的很多。萧嶷到任,一天就放了三 千余人。被囚的凡在五年刑期以下而不牵
连政事的,都予释放。因市税又多又重,就重新制定税收牌,把 税还给百姓。禁止多项对
商人的征税和苗籍。二千石俸禄的官长不准直接买卖东西,安排众部曹官吏轮流 值事。百
姓很高兴。封为豫章郡王,食邑三千户。仆射王俭写信给萧嶷说:
“
故楚国之 地萧条不振,
连年多灾,饥民流离失所,实在是需要治理。你刚刚到任,社会风气一变而为肃敬,江、< br>汉地区的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他地区的百姓都表示向往,自从庾亮以来,荆楚就没有如
此美政。 古人有一个月见成效的,你在十来天裹就治理好了,岂不是美事!
”
二年春天,北
虏侵 犯司、豫二州,萧嶷上表派南蛮司马崔慧景讨伐北方,又分派中兵参军萧惠朗增援司
州,驻西关。北虏军 渡淮水攻寿春,分骑兵从随、邓二地进发,大家对此忧虑,萧嶷说:
“
进入春夏以后,不再是敌 人用兵的好季节,只要命令豫、司二州坚守重要渡口要道,他们
看到戒备森严,会自己溃散,必然不敢越 过这两镇向南进犯。
”
这时正戒严,萧嶷想到荆州
与蛮、蛋接壤,怕他们产生二心,就 令防区内都穿宽大的衣服。最终北虏没有从樊、邓出
兵,在寿春败退了。不久赐给萧嶷班剑仪仗二十人。 当年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发病当
天,皇上两次探望病情,直到萧嶷死,才回宫。下韶:
“萧嶷明哲而敬亲,在开国的事业中
建立很高功勋,德行激励朝廷,光照家国,突然逝世,我悲痛得心 如刀割,不能禁受,怎
么办呵怎么办!今日临哭,九命礼仪应完备地依制办理。用衮冕服饰装殓,温明秘 器,命
服一套,衣一袭,丧事全照汉塞芒玉的旧例,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大臣早晚祭奠。大司
马、太傅二二府的文武官员都停下公务去送葬。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岩山居记
[
明
]
王袆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
西又二十里, 是为青岩。至是山支为二
.
南支则重峦叠嶂,北支则崇岭峻娇,皆迄通西行。
方二支之 分也,有山从中出,峰享圆粹,累累若联珠,曰齐山。而其势遂卑,南北两山,
势相环护,左昂右伏,当 其前如龙虎。齐山俨然而中居,齐山之阳坦为平壤,广衷可一里
.
民居庐杂处其间者皆傅氏。其 外烧以双涧,涧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夹齐山而出,至是乃合
而为一。行二三里与群水汇为大被,曰新塘, 而塘适当西山昂伏之会。塘外复有一小山,
岿然特起,若遏水之冲者。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 ,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
茂,推宜为隐者之居。
初,傅氏有以才学 显闻,仕为侯官主薄曰光龙者,与予外祖毋为同产,故傅氏予外家
也。至正乙未之春,予始至焉,爱其双 涧内属,两山外拱,清淑之气若有所钟,乃即傅氏
居旁度平壤之中,买隙地数亩,结屋居之。为屋仅三数 楹间,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别为小
轩,皮书其内。读书之余,出,缘涧而行。南涧水稍深,菖蒲生石上, 与异草青翠相错,
绝可爱。北涧水浅,稍雨,水激石面,声潺泼辄不休。有老梅数株,惬赛横岸侧。由双 洞
所合,直两山之间而西望,金华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揽也。予于是居而乐之,若将终身
焉。< br>
或谓予曰
:“
仕与隐,其趋不同也,古之君子未尝不欲仕, 特恶不由其道耳
!
吾子学先王之
道
.
且将为世用
.
胡为而遮言隐耶
?”
予告之曰
:“
仕隐二趋,吾无固必也。十年以来,吾南走
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
?
今天下用兵< br>.
南北
离乱
.
吾之所学非世所宜用
.
其将何求以为仕
?
籍使世终不吾用,吾其可以枉道而构人
?
则吾终
老于斯,益研穷六 艺百家而考求圣贤之故
.
然后托诸言语,著成一家之书,藏之名山,以俟
后世,何不可 哉
?
君子之行止,视时之可否,以为道之屈伸。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
长往不返 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一山
之限一水之涯,特吾寄意 于斯焉耳。吾之行止安敢固必乎哉
?”
或者无以话,因疏其言揭诸壁间,为青宕山居记。
(选自《王忠文公集》)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
去
:
离开
B.
其趋不同也
趋
:
追求
C.
以俟后世
俟
:
等待
D.
特吾寄意于斯焉耳
寄意
:
寄托情感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岿然特起
苍然幕色,自远而起
B.
傅氏有以才学显闻
以其无礼于晋
C.
缘涧而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
吾其可以枉道而徇人
其皆出于此乎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叙述青岩山的地理位置,山水层次错落有致,叙述条理清晰,青岩山 如在目
前。
B.
文章介绍了青岩山环境清幽,隐居读书观景可为至乐,又 通过主客问答,表露出自己不
得已而隐居的原因。
C.
青岩山环境清幽, 景致优雅,因傅光龙才名显著,所以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以读书
为乐。
D. < br>作者深得孔子
“
用行舍藏
”
之旨,从文中不难感受到他有经世济民之心 ,对建功立业存在
热切的希望。
(
4
)用
“/”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
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
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雅宜为隐者之居。
②
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
乎
?
【答案】
(
1
)
A
(
2
)
A
(
3
)
C
(
4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 取宠
/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
5
)
①< br>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
茂盛,非常适合作 为隐士的居处。
②
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 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
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
【解析】
【分析】(
1
)
A
项,
“
去
:
离开
”
错误。去:距离。故选
A
。
(
2
)
A
.两个
“
然
”
都是助词,放在形容 词词尾,表示状态。意义用法一样。
B
.介词,
“
凭
借
”< br>的意思,
“
以才学
”
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
“
显闻< br>”
/连词,因为,连接前后分句。
C
.连
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
.副词,表反洁,难道/副词,表揣测,大概。故选
A
。
(
3
)
C
项,
“
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
”
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和傅光龙一起隐居。故选
C
。
(
4
)
“
则行
”“
则止
”表示前面条件产生的结果,其后均应断开;
“……
者
……
也
”< br>表示判断,
“
者
”“
也
”
后应分别断开;
“
勇功智名
”
修饰
“
徒
”
,
“
勇< br>”
前应断开。
(
5
)
①“
大抵
”
,
大致;
“
夷旷
”
,平坦开阔;
“
雅
”
,
助词
用于句首,无实义。
②“
南
”
、
“
北
”
都是名词做状语,在南边、在北边;
“
而惟利禄之是干
”
是宾语前置,为
“
而惟干利禄
”
,
干,追求;
“
是岂
……
乎
”
这难道是
……
吗?
故答案为:⑴
A
;⑵
A
;⑶
C
;
⑷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 宠/
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⑸
①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
盛,非常适合作为 隐士的居处。
②
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 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
也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
< br>【点评】(
1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
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 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
“
结构分析法
”“语法
分析法
”“
形旁辨义法
”“
套用成语法
”“
套用课本法
”
,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 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
2
)此题考 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
握文言
18
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
义。
(
3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需
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关 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
4
)此题考查文言 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 ,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
曰
”“
云
”“
言
”
,对话最
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
5
)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
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 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
“
判断句
”“
被动句
”“
宾语 前置句
”“
定语
后置句
”“
介宾短语后置句
”“
省 略句
”
,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青岩山距离义乌县南部有十里之遥,这座山是由临县东阳县的两座山峰延伸过来
的.(这两座山 峰)往西三十里就到了龙门山,山势越发高峻,从龙门山再往西二十里,
就是青岩山。到了这,山就分为 两支,南青岩山峰连绵,北青岩陡峭险峻,(南北两山)
都向西方曲折连绵,延伸过去。正当两山分开之 处,有一座山从分支处出现,山峰圆圆地
聚在一起,堆积的样子看上去好像是把珠子串起来,(这座山) 叫作齐山。但齐山地势较
低,南青岩和北青岩看起来是在环绕着这座齐山,左边高,右边低,齐山前面南 北两山好
像呈现出龙虎的形状。齐山整齐地在两山之间,齐山的南面有一块平地,方圆大约有一
里,在此聚居的百姓都姓傅。齐山外围有两条山涧环绕,这两条山涧源头就是南北青岩分
开的地方,从南 北两边伴着齐山向西流去,到了这块平坦的地方就合为一条水流。又往西
流淌了二三里路,与许多水流汇 聚成一个大池塘,叫作新塘,新塘正对着西山起伏相交之
处。塘外又有一座小山,高峻挺立,好像要挡住 水流。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
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 为隐士的居处。
当初,傅氏有一位因为才学出名,出仕做了侯官县的主簿, 名叫傅光龙的人,和我的外
婆是同母所生,所以傅氏就是我的母舅家。至正十五年春,我才来到这里,喜 欢两条山涧
在两山之间流淌,南北青岩朝外环绕,清和秀美之气好像聚居在这里,(我)就到了傅氏居住的地方,在那买了几亩空地,盖了房子住在里面。总共造了为数不多的几间房屋,屋
子外面种上 了凤竹草木,右边另外隔了一间小屋,作为藏书的地方。(我)在读书的闲暇
时光,出门沿着两条山涧行 走。南边山涧的流水稍深,涧石上长着菖蒲,(菖蒲)和奇花
异草长在一起,青翠相杂,十分好看。北面 山涧的水比较浅,下点小雨,流水冲在石头
上,涧水潺潺,流个不停。有几株老梅树,枝干曲折横斜,生 在岸边。这里是双涧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