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解读
玛丽莲梦兔
966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22: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二批本科院校排名-洛神赋图是谁的作品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断句
,传统上称之为
“
句读
”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 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
诵读
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
段 ,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 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
节奏划分的技巧
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
“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 ,乃札札句
之旧体,乎哉矣也
[
者
]
,亦送末之常科。
”< br>由此可见,文言虚词
(
特别是语气词
)
,往往是该断
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
放在句尾的语气
词有 :也、矣、乎、哉、与
(
欤
)
、焉、耶
(
邪
)等等
;
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
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 br>(
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
)
也是我们的好
“
帮手
”
。它们大体
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 若、于
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
1
〕
、于是余有叹焉
∕
古人之观于天地
∕
山川
∕
草木
∕
虫鱼
∕
鸟兽
∕
往往有得
∕
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
∕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
∕
险以远
∕
则至者少
∕
而世之奇伟
∕
瑰怪
∕
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
∕
故非 有志者不能至也。
(
《游褒禅山记》
)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
;
置于句首的
有:夫
;
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
18
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
断句的就有
11
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
“
天地
∕
山川
∕
草木
∕
虫鱼
∕
鸟兽
”
与
“
奇伟
∕
瑰怪
∕
非常之观
”
,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
2
〕
、襄子曰:
“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
优莫曰:
“
桀纣之亡也
∕
遇汤武
∕
今 天下尽
桀也
∕
而君纣也
∕
桀纣并世
∕
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 (
《新序
?
刺奢》
)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
;
句末的虚词有: 也、也、也。找出这些
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
曰< br>”“
云
”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
以后就只用
“
曰
”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
3
〕
、
沛公曰
∕
孰与君少长
∕
良曰
∕
长于臣
∕
沛公曰< br>∕
君为我呼入
∕
吾得兄事之
(
《鸿门宴》
)
依总分:
例〔
4
〕
、孔子曰
∕
益者 三乐
∕
损者三乐
∕
乐节礼乐
∕
乐道人之善
∕
乐多贤友
∕
益矣
∕
乐骄乐
∕
乐佚
游
∕< br>乐宴乐
∕
损矣。
(
《论语
?
卷八》
)
熟 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
“
益者三乐
”“
损者三乐
”
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
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 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
四六句多 ,
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
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
顶真:
例〔
5
〕
、具告沛公
∕
沛公大惊。
(
《鸿门宴》
)
例
〔
6
〕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相如奉璧奏秦王
∕
秦王大 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左右皆呼万
岁。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7
〕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
与不期众少
∕
其于当厄
∕
怨不期深浅
∕
其于伤心
∕
吾以一杯
羊羹亡国∕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
《战国策
?
中山策》
)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
与不期众少
”
与
“
怨不期深浅
”
:
“
其于当厄
”
与
“
其于伤心
”
:
“
以
一杯羊羹亡国
”
与
“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 刃而解了。
反复:
例〔
8
〕
、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br>吾孰与徐公美
”“
我与徐公孰美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 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
者,
……
也
”
是
典型的判断句式
(
有些省略
“
者
”
或
“
也
”
的判断句,
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
如
“
为、
乃、
即、
则
”
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
:
“
不亦
……
乎
”“
孰与
……
乎
” “
其
……
乎
”“
安
……
哉
”“
何
……
为
”
等
反问句式:
“
为
……
所
……”“
受
……
于
……”“
见
……
于< br>……”
等被动句式
;
还有
“
如
……
何
”“
况
……
乎
”“
何
(
以
)……
为
”
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
“
帮手
”
。
例
〔
9
〕
、
学 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 (
《
论
语》
)
句子中的
“
不
……
乎
”
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
10
〕
、呜呼
∕
其信 然邪
∕
其梦邪
∕
其传之非其真邪
? (
《祭十二郎文》
)
这个句子中的
“其
……
邪
”
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
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
而应该是多管齐下 ,
综合运用,
才能奏效。
例
〔< br>11
〕
、
子墨子曰
∕
万事莫贵于义
∕
今谓人 曰
∕
予子冠履
∕
而断子之手足
∕
子为之乎
∕
必不为
∕
何故
∕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
又曰
∕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
子为之乎
∕
必不为
∕
何故< br>∕
则天下不若
身之贵也
∕
争一言以相杀
∕
是贵义于其 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 br>“
也
”
和
“
乎
”
可断五句
;
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
“
曰
”
可断三句
;
借助疑问语气词< br>“
何
”
可断两句
;
借助
“
子
”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
;
借助前后相似的
对偶句可断两句
;
借 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
检测练习
]
阅读语段,给加粗句子断句并翻译。
1.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
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
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
特与婴儿戏耳。
”
曾子曰:
“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 br>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
遂烹彘也。
(
《韩非子》
)
2.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 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
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其妻曰:
“
嘻
!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
张仪谓其
妻 曰:
“
视吾舌尚在不
?”
其妻曰:
“
舌在也。
”< br>仪曰:
“
足矣
!”
(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
下面祥细解说这一口诀,
以便于大家灵活运
用。
(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
划一划二不划三
”
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
停顿三次或三次
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 ,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
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
都是 由主语、
谓语、
宾语、
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 间要停顿。
例
1
:后生
/
不复有
/
言欧公者
“
后生
”
主语,
“
不复有
”
谓语,
“
言欧公者
”
宾 语,停顿两次。
例
2
:苟全
∕
性命
∕
于乱世
“
于乱世
”
是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三)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
转折等连词 ,
如
“
若
”
、
“
而
”
、
“
然则
”
等,
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
如
“
故
”
、
“
是故
”
等,或句首发语词,如
“
盖
”“
夫
”
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例
3
:向
∕
吾不为斯役
“
向
”
表示假设,翻译成假使、如果等。
例
4
:禁愈严
∕
而传愈多
“
而
”
表示转折,翻译成可是、但是等。
例
5
:故
∕
为之说
“
故
”
表示总结性词语,翻译成所以、因此等。
例
6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
盖
”
句首发语词,表示引出议论。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
朗 读时要分开读;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
“
活用词
”
之前要停
顿。
例
7
:可
/
以一战
“
可以
”
,古代是表示两个单音节词:“
可
”
+
“
以
”
,意思是
“
可以凭借(这一点)
”
,而
现代汉语表示一个词,
“
允许
”
的意思。
例
8
:其一
/
犬坐于前
“
犬
”
名词作状语,翻译成
“像狗一样
”
。
(五)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
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
有些语气词 用在句子中,
表示提
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例
9
:一日
/
与棐论文
/
及坡
“
一日
”
后面省略了
“
欧阳公
”
字。
例
10
:余闻之也
/
久矣
语气词
“
也
”
表示提示,让读者换一口气来读。
例
11
:悍吏之
/
来吾乡
“
之
”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结构助词,表示舒缓语气。
(六)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 这
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例
12
:士大夫
/
不能诵坡诗
“
士大夫
”
是专有名词,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这里只总结出了朗读停顿节奏划分的一些基本方 法,但是仅凭这些方法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要整体感知全文,多读、多品、多悟,理解文言句子的 含义。如果在这样的基
础上,又加上我们掌握的基本技巧,中考划分节奏定能胜利过关。
文言文翻译三大技巧: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
“
信
”
、
“
达
”
、
“
雅
”
。
“
信
”
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
“
达
”
即通顺,不可生涩
拗口;
“
雅
”
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在 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
要的翻译技巧,
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
基本技巧。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一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
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
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 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
1
:政通人和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
……
二、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 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
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
2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br>)
翻译:
(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
3
:故渔者歌曰: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三峡》
)
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 br>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
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
可已经
比较生涩了。这就要 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
4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
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
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
我们在翻译时,< br>应该根据上下文酌
情增补。
例
5
:一鼓作气,再(鼓)而( 气)衰,三(鼓)而(气)竭。
(
《左传
·
曹刿论战》
)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
(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
(士气)
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
6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
)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
四、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
7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木兰诗》
)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
“
并提
”
,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
8
:风霜高洁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
9
:子曰:
“
何陋之有?
”
(刘禹锡 《陋室铭》
)
翻译:孔子说:
“
有什么简陋的呢?
”
此外,
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
而现在多用作状语,
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
10
: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
)
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二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
是指用现 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
虚词尽可能文
意相对。直译的 好处是字字落实
;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 br>所谓意译,
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
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
语句尽可能 照顾原文词
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