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的基本方法

余年寄山水
558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22: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2021年1月19日发(作者:熊黛林)
断句的基本方法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
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br>也是考察文言文的
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
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
.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 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
决条件,
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
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 全文,
搞清属于什么文体,
写了什么内容,
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 音词占多数的特点,
抓住几个
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
.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
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br>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
应根据
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 ,明辨句读。

3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 词就成了
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

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 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
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 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
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 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 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
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 、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 句;
(“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
.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
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
明确了语句的意思,
从而 正确
断句。比如
2004
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
/
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
“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人皆贺
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


男士装扮-平凡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