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别妄想泡我
539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22: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丘四中-曹格无辜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编稿: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 》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理解常 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
翻译文 中的句子”
,
能力层级为
B
级;
“
筛选文中的信息”
、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能力层级为
C
级。
命题趋势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
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这一
考点通常以断句或翻译句子的形式来考查,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将
文言语句 翻译由客观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
大多数要求翻译的句子出自考题中的文言阅
读文本;而断句通 常另选文段,这不仅加大了阅读量,也加大了得分的难度。文言文断
句和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 合考查,也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知识讲解
文言断句
断句的基本原则
1
.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
.
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3
.
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
断句的基本方法
1.
文言文断句,其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点,是对通篇文章的领 会。理解内容和断
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
理解就点不准。
2.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
、
“云”
、
“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
供了方便,遇到“曰”
、
“云”
、
“言”等字,应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例,
(
1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寡人之于国也》
)
3.
文言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通常要断开 ,常用于句
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 而、无论、
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④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可
以断句;
⑤
“以、于、为、而、则”等词常用在句中。
4.
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
如,
“
……者……也”
、
“
何……之有”
、
“
如……何”
、
“
唯……
是……”
、
“非唯……抑亦……”
、
“不亦……乎”
、
“何 ……之为”
、
“无乃……
乎”
、
“可得……欤”
、
“得无……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例如“有 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
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 它们拆散。一些专有名词,
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例,
(
2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
(
3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劝学》)
5.
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词句的知识来断句。例如,名词经常做主 语或者宾语,
遇到了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代词作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
因为前面往往 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例,
(
4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 ,进军北略地,至燕南界。
(
《荆轲刺秦王》
)
6.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针
句等,这也为我们正确 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
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
(
5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拥雍州之地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有席卷天下
,
包举宇内
,< br>囊括四
海之意
,
并吞八荒之心。
(
《过秦论》
)
7.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 们
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
(
6
)
“汝心之 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子孙孙,无穷匮也。
”
(
《愚公移山》
)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顾及 全篇文章,又要字斟句
酌,
所以,
它是考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高考对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
“直
译”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 将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
译文中。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 出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文言翻译的六字< br>诀是“替、扩、袭、增、减、移”
,前三个是词法翻译口诀,后三个是句法翻译口诀。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衡量文言文译文好坏的标准是“信、达、 雅”
。简单地说,
“信”
,就是要准确;
“达”
,
就是要通 顺;
“雅”
,就是要有文采。在这三者中,
“信”和“达”是基本要求,
“雅 ”是
较高要求。
文言文翻译必须准确而流畅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即必须做到
“信”
和
“达”
。
而要做到“信”和“达”
,就要坚持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的原则。例,
(
7
)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之外有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做序。
(
8
)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宋庆礼为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疆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上面例句(
1
)就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例句(
2
)则含有一定的意译的成 分。这里的
“在人”翻译成“做人”或“为人”
,就是意译;而“一行边陲”的“行”
,严格地说应
该解释成“巡视,巡察”
,但这样解释显然说不通,而翻译成“任职”则很恰当的 。
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文言文翻译, 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
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 ,所以,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应该联系全文,尤其是
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翻 译。例,
(
9
)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例句联系下文“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
‘敢问何谓其本?
'
管子对曰:
‘齐国百
姓,公之本也。
'
”
“本”应翻译为“根本”
,即儒家的 “以民为本”
;
“本事”应译为“根
本的事情”
,全句应翻译成“您想要称霸 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
根本的事情做起”
。
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出关键词语
一般说来,
命题者 在设计文言文翻译题时,
所选择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对理解整个句
子的意思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主要包括代词、有特殊用法的实词、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
语以及起重要作用的虚词等。
能否准确 翻译出这些词语,
是整个句子能否准确翻译出来
的关键。同时,这些词语的翻译也是评卷时的采 分点,翻译准确了,才能保证整个句子
的翻译不被扣分。
1
、代词。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如果有代词,翻译时应该联系上下文,明确指出代词
所指代的人、事、物。例,
(
10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根据上文,例句 中的“之”指的是管仲,翻译时必须做出交代,并且下一句中也省略了
“之”
,要补出。这句话 的译文是“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
给我们”
。这里,如果仅仅将“之 ”翻译成“他”而不指明其指代的是哪一个人,下句
中省略的内容补不出来,就说明对这句话还没有真正 理解,就会被扣分。
2
、有特殊用法的实词。有特殊用法的实词,在试卷中多有涉 及。在翻译时,遇到这类
实词,只有对活用情况做出明确的交代,才能把整个句子准确翻译出来。例,< br>
(
11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例句中的“师”是名词作状语,
“师事之”应翻译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 br>
3
、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字形上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 但意
思却和现代汉语迥然不同。翻译时,不能把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为一谈,要准
确理 解它们在句中的含义,做出正确的翻译。例,
(
12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例句中“行李”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成“使者”或“出使的人”
,不能按现代汉语中
的 “行李”来理解。
4
、
起重要作用的虚词。
在文言文中,< br>文言虚词有的只在语气、
结构方面起辅助作用,
有的则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或一定的语义 关系。翻译时,
对那些只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可
以不翻译,
而对那些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 或一定的语义关系的虚词则必须做出明确的交
代,否则,就有可能被扣分,甚至导致整个句子翻译的错误 。例,
(
13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例句中的“若”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应译为“如果”
;
“以”
,是“因为”的意思 ;
而“其”
,根据上文应该是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全句的译文是“如果因为 我又
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
注意句式,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
古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在历年的文言文翻译题中频繁出现。例,
(
14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
15
)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
16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例句(
14
)中的“常不见听”
,是一个被动句,应该译为“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例
句(
15
)中的“不吾知”是宾语前置,即“不知吾”
,全句应译为“都 急切地追求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