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上元夜游》阅读答案及译文
温柔似野鬼°
722次浏览
2021年01月19日 23: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我们的无奈铃声-麻叶洞
苏轼《书上元夜游》阅读答案及译文
书上元夜游
苏
轼
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 嘉夜,先生能一
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纷然。归舍
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
过④问先生何笑,
盖自笑 也。然亦笑韩退之⑤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族
人。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 过:苏轼的小儿子。⑤韩退之:唐朝文学
家韩愈。
这是哲宗元符二年苏轼在海南儋州贬所写的一篇小品文。
1< br>.
本小品文大致可以“已再鼾矣”为界,
分为两部分,
试分别概括其大意。
2
.作者文中所写的“放杖而笑”蕴涵了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 容及作者
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
(1)
第一部分记述作者在上元夜应几位海南文士 之邀
,
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
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 的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
当下
即是的生活哲理。
(2)
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
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
自 得之笑
,
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
,
不 善
超拔。
苏轼的“自笑”和笑人
,
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
,
这是
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的自解的特殊心态。
二:
1.
问:作者夜游时见到了什么景象?
答:民夷杂糅,屠沽纷然。
2.
问:从作者出游回家已经三更的细节中,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答: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和祥和淳朴的民风,以及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3.
问:回家后,作者为什么“放杖而笑”?
答:
为自己“看破得 失”而笑,
也笑韩愈不能看破得失,
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4.
问:“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说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因缘自势,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
5.
问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作者借韩愈的比喻
(
把人生比作钓鱼
)
,
把上元夜游的得失,
推及为人生
的得失,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空漠之 感及其追求解脱的心理。
注释:
己卯
:
公元
1099
年。
上元: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儋州:地名
过:访问。
嘉:美妙。
欣然:高兴的样子。
历:经过。
鼓:动词,击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
。
步:走
。
放杖而笑,而:表承接。
孰:哪个。
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人民。
屠沽:卖肉的人和卖酒的人
,
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纷然:杂乱热闹的样子。
已再鼻鼾,再:同“在”。
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当时跟从苏轼贬居海南。
然:然而,但是。
韩退之钓鱼无得:韩愈《赠侯喜 》诗说“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
浅水处)”,这里借韩愈的诗句
,表示不赞同其强求多得。这诗也将自己一生立身行事比喻作钓鱼。
< br>走海者:走到大海边的人。这里苏轼隐指自己,当时他在海南岛,称得上是
“走海者”。
参考译文
:
< br>己卯年上元
,
我在儋州
,
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 br>,
先生能
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
,
步行到了城西,
进入了僧舍
,
走过了小
巷
,
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 br>,
生活井然有序。
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
家里的人闭门
熟睡
,
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
,
不禁笑了笑
,
什么是得
,
什么是失呢
?
苏过问我为
什么笑
,
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
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
,
还想要到更远的
地方钓鱼
,
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