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计划
温柔似野鬼°
896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0: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脑耗材报价-认购增资
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
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
注重 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
参与意识和创新意 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
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大学语文》教材为文学作品蓝本,以教
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
修养 、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二、课程基础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
“同
21
世纪我国杜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 适应的,
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
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
或健全的 人格
)
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
用人才”
,
“使受教 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
(
职业
)
教育的潜质”
。
在 这一培养目标关照
下,语文教育在高职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 。表
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
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
通过语文能力的培
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 质,大
体可分
为两类
:
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
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 莫定基础。
这与企业现代化建
设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上移化、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 ,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实
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 全人格的养
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第二部分
《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一)
注重与中学语文的衔接
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
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较高平台上的
升华 和总结。
1
、
语言知识的传播来看,须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 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
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 识,使学
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
2
、
阅读鉴赏教学而言,
“大学语文”绝不 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 关于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
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 为了运用。
3
、
< br>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
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
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大学写作应以普通中学学
生已基本具 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
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 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
章的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 ,写“什么像什么”
。
(二)
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
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
人格 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
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四种情况:第一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及在
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
“德 育”
、
“思想”
、
“人文”
、
“态度”
;第四就是 黏附在“思想”
“人文”
“工具”上的特定的价
值观。
(三)
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
“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 对文学精品,也从多
角度去认识它。
其次,
大学语文还应围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 考、
仔细研究情况,
乐于接受新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能议论聚合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条 理地讨论自己的
看法。
第三,批判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的。分析是建立在一定的工作概念上的,也就是
说,介绍给学生相应的文学理论的知识是让学生达到阅读目标的先行条件。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进行职业
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教学,从而,为学生迅速成
为高 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必须是权威的阐释。
选入
《大学语文》
教材中的文章以古典经典为主。
“经典训 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
┅┅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使人见识经典一番。
”(朱自清,
《经典常谈》
)因此进入大学语文
课程内容的对经典的阐释必须是“权威解释”
,
表现为注释、
评论和习题的指令。
学生的任务
是 侵入这些诗文,并按权威的指示,内化这些被阐释的诗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文化、文学
等专家研究者对 该作品的权威解说提供给学生。这个权威说法,也就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
认可的。
(二)
“大学语文”应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
教学中注重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学习新知识的
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
国文 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朝、
各代诗、词、文、 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
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 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
作家(流派)从宏观上加以审视。
1
、
教师要讲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文学 评论和分析作品的知
识,从而提高学生思考、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对教材中作家作品部分的讲述,应 分别主
次,突出重点,不必平均分配课时。
2
、
、教师扼要简要介绍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对某些文艺思想论争的问题, 或对某些作
品的评价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答辩,也可以组织学生讨< br>论、作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好学深思的学风,提高学生对文学前沿问题的关注。
3
、教师在讲完课程内容后,应针对教材课后所附的“思考题”布置学生复习,同时适 当
提供可供学生参阅研究的资料名目,以便学生课后查找、阅读。课程讲完一个段落后,教师
可 布置部分思考题,让学生写作一些小论文,以加深对课程的学习,也可培养和提高文学评
论的写作能力。
4
、
本大纲后面所附有学生必读与选读书目,
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
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
力图在最基本、
普遍的意义 上来探讨人文经典,
在这种氛围中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结合各自的特点、需求,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 途径,
加深对文学的理解,
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文学历史常识。
合作学习利于 鼓励个人在钻研的基础
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宽容与沟通,在智慧的相互激励中,精神、能力得到全面发 展。
(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选择
高职大学语文不应该是“一纲一本”
,也不能只存在一种课程形态,为了实现 课程目标,
教师应积极主动研制动态的课程具体形态,包括课程结构的方式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与组织两< br>方面。高职语文课程的具体形态主要是选择什么样的课
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高职大学语文课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形成一定文学、
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第二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
写坐 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围绕课程内容可设计开
发多种具体形态的 课程。如,可以开设经典赏析课,着重培养学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
文知识;
可以开设语言 艺术、
口才训练课程,
训练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开设影视欣赏、
美学基 础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原则
1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
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
精神 。
2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反思,
另一方 面鼓励同伴、
学校、
社会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等多元主体共同积 极参与交互的活
动。
3
、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表现。
注重使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尽可能从“真实的世界”中选择挑战的问
题,并在评价时关注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提问的能力,寻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
力、 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评价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
些能力得到发展和 提高上,而不仅仅是判断学生的能力如何上。
4
、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突破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 模式,
使评价更富实
效。篇二:
09
—
10
年度大学语文教 学计划书
2009
—
2010
年度大学语文教学计划书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为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对外交
流的形式下,日益显示其重要地位与影响。无论中国古代文化、哲学、艺术之精华还是中国
近代 文化中的中西合璧、追求真理、追求科学、民主、艺术之精髓在人们思想交流、人际沟
通、感知体认等方 面都有巨大的榜样作用,无比的推动力,
“根深而叶茂”
。作为新时代的中
国大学生, 在人文精神传承、思想道德、科学文学素养提高,都责无旁贷。
“大学语文”是面向全校一年级非中文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它涵盖
了从《诗经》到现当代中国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包括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戏曲 各大文体。古代部分每单元以某一题材系连相关作家作品,并附列中学已学篇目,温故
知新,点面结合, 力求全方位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外国作品虽选入少,也可扩大视野。
二、理论教学内容
(一)散文部分:
1
、先秦至中国近代:二十四篇
2
、外国翻译:三篇
(二)诗歌部分:
1
、
先秦到宋代:
十三篇
2
、
中国现代:
四篇
3
、
外国翻译:
一篇
.
(三)
小说部分:
1
、
魏晋至清代:二篇
2
、中国现代:三篇
3
、外国翻译:二篇
(四)文学常识:三篇
三、实践教学内容
1
、朗读、背诵:
对学生记忆、
语感的培养之重要环节。
一则改变一味以教师讲授的状 况,
二
则增加学生
参与、实践的机会。由单纯灌输到教学同参与,改变学生 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是学生独立
掌握知识、本领的方法之一。
2
、适当的课堂提问讨论:
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提问内容,这是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的好途径,提高听
课效率,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从不知到知到独立思的方法之一。
3
、联系实际,写简
单的赏析习作:
能够对所学课文内容、艺术特点增加感性认识,又能增强学生对作品阅读、理解、赏析
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四、学时分配
五、
本课程基本要求:
1
、对优秀文化传承
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接受
爱国主义精神
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提高兴趣,培养能力
通过历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授,
培养学生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进而逐
步培养学生
具有教强的理解分析能力,能顺利准确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文学作品,能读懂 一般难
度的文言文。
3
、奠定基础,欣赏分析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文学分析能力,
具有在教师指导下对有关文学
作品的分析、
阅读、欣赏、评价的能力。
4
、学以致用,相得益彰
学用结合、
结合实际,
让学生从文学到文章逐步养成规范习惯,具有一定的
口头、
书面
表达能力。
六、
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1
、散文部分:
论说文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具体而精炼的表达能
力。
记叙文方面要求学生懂得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在记叙文文中的作用,它们之间互相
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2
、诗歌部分:
使学生了解诗词曲赋的各自特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
音乐美之感 悟,
提高审美品味,
净化、陶冶心灵。
3
、小说部分:
通过课文小说选文的学习,
了解了解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
了解
中国现代白话
小说的产生成长,尤其是“五四”以后的创作丰收,以反封建为其基调。
七、
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
、教学内容:
(
1
)
理论教学内容
论说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必需掌握。论点须准确精炼概括;论据须具体,有理有
据不空洞;论证即观点与论据之间严密的组合、推演的过程,须符合逻辑而富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