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意象及意境

余年寄山水
835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2: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凌蒙初)
诗歌分类


体裁
――――
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
――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
――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
――
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
――
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
――
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
――
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 乐写
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 br>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互文

绘景角度
――
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 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
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
――
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1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 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
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 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 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 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
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 为

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 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 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
的对比,通过鲜明的 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



林静

,以

鸟鸣



山幽< br>”
。与对比相比,
不难看出反衬是
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

牺牲

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
对比却不具备 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

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
如《 山园小梅》
的颈联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
断魂

, 林逋在这里是虚拟

霜禽



粉蝶

对 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
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

立场

,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

立场




化用

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 亭
·
长亭送别》中的句子

淋漓襟袖啼红泪,
比司马青衫更湿

,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

较普遍的技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r>“
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br>“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
琶行》)









朱门
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

丝竹





本指琴瑟一类
的弦乐器,



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

丝竹

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

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
”< br>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白
居易
《琵琶行》

用触觉

冰泉冷 涩

写听觉琴声低沉


弦凝绝


,< br>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
再如


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



写嗅觉



,突出梅香的清淡、

2
时断时续。


互文

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

秦汉时明月秦 汉时关

,即古时的明月,古时
的关;



字后 省去了







字前省去了



,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

迢迢牵 牛星,
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
迢迢牵牛星》),< br>实际上是说

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
迢河汉女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辞》),实际上说

雄兔脚扑 朔眼迷离,雌兔眼迷
离脚扑朔

,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诗歌的意象鉴赏






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 情感共鸣,便常
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 联系,传
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 面清园,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 为
主。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 星,皎皎河汉女。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距并不
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 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李白《江夏行》


心逐江水流

,茫茫江
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
春花 秋月何时了》
)向东滚滚流去的春
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青山

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 己的深情。大致而言,青山意象
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
《贼平后关人北归》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3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中秋节的英语单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