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意象整理
余年寄山水
52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2: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园艺工程师-小学毕业留言
诗词中的意象整理
1
、落花
A
、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
(韩翃《寒食》)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 花儿在风中轻扬曼
舞
B
、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浓 浓的郁闷之情,幽幽
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
葬,暗含自己的命运 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
、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 尘。”
(王安石《北
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 流合污。
2
、流水
A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 清冷,从侧面反映了
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
、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
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
之痛后,尝尽了人生 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
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 ,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
、“捣衣”和“砧声”
A
“思妇”主题: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 衣意象
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
、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
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
李
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
、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李煜在
《清平乐》
中说:
“雁来音信无凭”
,
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
主 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
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
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
可
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
来。强调的群 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5
、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 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
、
因它的叫 声被老百姓摹拟为
“不如归去”
,
其声凄惨,
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 、
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
、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
、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
、鹧鸪
A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 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
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
、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 br>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
、燕子
A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 立,
微雨燕双飞”
(宋·
晏几道
《临江仙》
)
,
词 人以
“燕双飞”
这乐景反衬
“人
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 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
之苦油然而生。
B
、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
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抒发人 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乌衣巷》
)
,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
又袒露了诗 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8
、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 ,这是清
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
而秋蝉命折旦夕,
一番秋雨之 后,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
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 br>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
蝉自况 ,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
凄惨惨戚戚”之感 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
、月亮
A
、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
、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
、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 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
命在时间面 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
、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 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
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
、船
A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
是表现这种情 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
人在
旅途,所 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 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
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
动岸上的树叶,
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
日朋友,
写诗以寄情 。作为诗的中心意象,
前者是
“月照一孤舟”
,
后者是“孤舟兼微月”
,
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
.
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 ,恐怕当
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 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
“泛若不 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