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巡山小妖精
552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2: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500分左右的211大学-爱你不是两三天歌曲
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
摘要
: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优美,风 格平淡自然,开“千古平淡之宗”
。
黄昏中
的归鸟,寒风中盛开的秋菊,冰雪中的青松 ,天空中的孤云,共同象喻着陶渊明的人格神
韵,构成魏晋风流中最灿烂的华章。集优美、壮美、自然美 为一体的,近乎完美的意境几
乎无人及之,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 、景、事、理
的交融统一。
关键词
:意象;鸟;菊;松;云;
一、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 守,父亲陶逸作过安城
太守。不幸的是,他八岁就死了父亲,十三岁又死了母亲,家庭从此破落,生活十 分艰难。
陶渊明年少时就有了“济世救民”的志向,对传说中的“尧舜盛世”非常向往。他有一番
雄心壮志,很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建功立业。但是,那时正是门阀制度极盛的时期,加上东
晋王朝政治上 腐败不堪,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横遭压抑,家世已经没落的陶渊明,自然是
得不到社会重视的。太元十八 年(公元
393
年)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才由别人推荐出任江
州祭酒,但不 久就因难于忍受仕途的污浊而辞官归去。直到四十一岁时,因生计所迫,他
在亲友的劝告下又担任彭泽令 。不久,又因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从此决然归
隐,一直到去世。
陶渊明 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文
化的深刻影响。陶渊明的思 想丰富复杂,其中既有儒家,又有道家。李泽厚先生认为:陶
渊明的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但道的成分更多 更明显些,
“正像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
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只 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
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
事实上,陶渊明的思想儒、道、佛兼而有之,又以儒、道为主,非此不足以成其丰富、
深 厚,含蕴无穷。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
道家影响多。即使 是同一时期、同一阶段,面对社会时,儒家思想多;面对田园时,道家
思想多。同时,陶渊明又接受了当 时颇为流行的玄学思想,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鲜明特点。
值得强调的是陶诗中的许多用语,如 “真”
、
“真意”
、
“任真”
、
“自然”
、
“化”
、
“化迁”
、
“忘言”
、
“辨”
、
“趣”等,也多来自玄学。玄学重内心、重个性、重气质的思想,毫无疑
问影响了陶渊明的思维方式和 诗歌风格。所以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陶渊明“为玄学人生观
划了一个句号”
。
“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就在于他独有的性格,时代的环境,以及各家的思想的精华,
混合调和成那 种特殊的典型。这种典型不容许旁人模拟学习,也不受思想家派的限制”
。
陶渊明是 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今存
125
首,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咏怀诗,
田园诗和 哲理诗。阅读他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大量抒写情志,讥讽时事的咏怀诗,
还是歌颂赞美劳动人民 淳朴生活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园诗,抑或以其浓郁的情趣与深湛的
哲理为主的哲理诗,都给人一种平淡, 自然,朴素,亲切的感觉。他的诗初读似乎粗糙平
实,然而细细品味,就会发觉他的诗在平淡之中有无限 的风采,在简约之中有浓厚的情蕴。
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
从总体上来说,陶渊明的作品常以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邃 的、
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感到淳真,亲切,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意 象鲜明,意境优美是陶渊明诗歌的两个显著的特征。以下我们从意象与意境入手,
来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 简要的探讨。
二、意象
什么是意象呢?《中国古典 诗歌的意境》里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是融入了
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 出来的主观情意。如“梅”这个词表示一
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 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
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在陶渊明诗 歌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诸如鸟,菊,松,云,酒等等自然界常见的事
物,确实给人一种亲切熟悉的感 觉。但我们在细读之后,会体会到在这些常见的事物上都
带上了一种感情色彩,其中寄托了诗人独特的情 怀和孤高的人格追求。例如陶诗《咏贫士
七首》其一有云: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漂泊无依的“孤云”带有贫土的孤高。这
些在陶诗中常见的、并夹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我们 把它叫意象。陶诗中常见的意
象有鸟,菊,松,云,还有酒、风、琴、书等等。
(一)飞鸟
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 有三种:自
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因天性淡泊自然,不喜拘役,所以诗人无疑企羡喜欢无拘无束的飞鸟:
“望云惭高鸟,
临水愧游鱼”
(
《始作 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
《咏贫士》 其一)
。天空是如此广阔浩瀚,无际无涯,而鸟儿
只要轻轻展翅,就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渴望的 地方,没有任何欲渡无楫,欲过无翼的烦恼。
此时此际,作者的心灵必然与鸟儿一起飞翔,突破现世的坎 坷与羁縻,走向无限和超越。
可堪在此联想到的是《庄子
.
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 逝,扶摇万里,陶诗的气象虽然没
有如此恢宏壮阔,但对自由翱翔的渴求却无有不同。
其二是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鸟本来属于自然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
食粮奔波流离的艰 辛,但绝没有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之快乐。况且,陶渊明又是一个将
自然视为物我一体的人,当然也就 更爱飞鸟的自由了。与此相对,不自由之鸟当然是可悲
的。
《归园田居五首》之一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 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
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
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此诗中 的“尘网”
,
“樊笼”
,不只是意味着仕途的庸俗和污浊,还意味着更可怕的黑暗阴谋和残酷屠杀对他的威胁。对照这样污浊险恶的环境,他少年时代那种“屡空常晏如”
,
“无乐自欣豫”的生活,就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黄金时代了。
因此,过去十多年中,当他在外面奔跑,当许多痛苦折磨着他的时候,这一段生活就不断在他回忆中、梦寐中出
现,召唤着 他。现在,他像一只鸟儿,从黑暗可怕的牢笼里飞回来了,日夜萦回梦想着的
山岗,田野,村落,炊烟又 出现在他面前了。他不仅是重新回到这片熟悉的田野的怀抱里,
同时也是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的感情在平静温和中是
有着深深的激动的。人们也许会问: 经过战乱的浔阳农村会象他描写的这样和平宁静吗?
其实,正因为诗人是刚从可怕的“尘网”
,
“樊笼”里解放出来,回到丘山田园的“自然”
,
为此,他就像“羁鸟”归“旧林”< br>,
“池鱼”回“故渊”
一样无比欢欣。他所见到的一草一
木,都染上 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给人以十分愉快的感觉:方宅草屋,深树掩映,远村
近烟,鸡鸣狗吠,简直达到 一个和平宁静的神话世界。陶渊明的仕官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
的可怜状态吗?精神世界时时感到压抑和拘 束,不由得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梦想憧憬。
最后是倦飞归鸟的意象,它隐喻了陶渊明对精神家园的留恋和皈依。鸟儿朝出暮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