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绝世美人儿
761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2: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莲藕种植技术-新学期板报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
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 的灵魂,无
之则诗画无以留存。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
境。
意境的始 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
不知其名,
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 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
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
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正是道家
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 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
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
言穷尽而 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诗人、艺术家
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 许多
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
生活感受去体味、
想象 、
填补这些空白,
去获取作品的“言外
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 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
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
,< br>刘勰把哲
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
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
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 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
《诗格》
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
:
诗有三境
,
即“物境”、
”
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 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
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
的创作。自提 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在
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
,
主要有以下几 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 “道”论,
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
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
“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
境”,力图说明 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
而上的意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 出诗
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
尽而意无穷。”而叶朗教授更 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
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象外之象所蕴含的人生感 、
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
二是虚实相生说。 这派的主要观点是,意境生于艺术形象,
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境的母体,但它又不局限于特定形象,当人们由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
体想到丰富的神韵,由景及情而生理,… …就会形成意境。
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
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
由形象产
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蒲震元教授《萧萧数叶满堂
风雨——试论虚实相生与意 境的构成》
一文中说:
“意境的形
成是基于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之上。所 谓意境,
应该是指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
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 联想形象
(虚)
的总和。
”虚实相
生在绘画中明显是一个空间意识问题,在诗 的意境里,是在
有限中达到无限,而诗的意境是由个别的意象形成的,但是
又并不是所有的意象 都能形成意境。只有那些能形成完整空
间的意象才形成意境。
三是生气远出说。
“气”来自先秦哲学范畴,
古人把“气”看成宇
宙万物的起源,后来渐渐演化,后人看到意境必须是生气灌
注的,“气”也就被引入文学理论中用来解释 “意境”,在刘勰、
钟嵘皆有以“气”品诗的理论。而司空图也在《诗品
.
精神》中< br>说:“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郭绍愚
先生在《诗品集解》中说:“生气, 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
充沛,
则精神迸露纸上,
……”意境最重要的特征,
就是要“生
气远出”或“气韵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意境的一个重
要条件是生命力的活 跃。
四是情景交融说。认为物境是“物”与“境 ”的结合
,
情境是“情”
与“境”的结合
,
意境是“意”与“境”的 结合,“意”就是主观的情
思,“境”就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 br>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意境的美学特征在于意与境二者
的浑然融彻
,
具体 地说
,
它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契合无间、艺
术形象的情景交融”。
这种理论从 宋代提出,
到明清时期逐步
成熟,
尤其是在诗词理论中更是触目可见。
如明代 的谢榛说:
“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
合而成诗。
”江进之在
《雷涛 小书》
中说:
“白香山诗,
不求工,
只是好做。
然香山自有香山之工 ,
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
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 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拓多
少。”这里认为境界主要是“意”与景的相随相伴。清初画家布
颜图在 回答“笔墨情景何者为先”的问题时说:“情景者境界
也。”直到晚清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明 确提出“意
境”概念,并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豁人耳目,述事
则如其口出”,那就是 “意境”。把意境理解为“情景交融”已经
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观点。继王国维之后,朱光潜先< br>生也提倡情景交融说,
认为“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
情恰能
称景,景恰也能传 情,这就是诗的境界”。
那么
,
我们究竟应怎样来把握意境的丰富的美学内涵呢
?
综
合以上几种观点,
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
,
加以吸收融
合
,
童庆炳教授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活跃所开辟的、寓含
人生哲学意味的、
情景交融的 、
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
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这个界定也许是比较全面而确切的。
二、关于意象
在 古典诗词中,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意
象是诗词的基本元素,或者说是零件,通过意象 的组接、并
置、叠加和深化,就构成了诗词的意境。因此,在诗词意境
的营造中,意象所起的作 用是不可忽视的。要讨论中国古典
诗词的意境就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在中西文学中都有“意象”这个概念。
“意象”的基本涵义到底如
何?理论家也不乏智 仁之见。
或有将“意象”混用于“表象”,
或
有将“意象”等同于“形
象”。本文认为,“意象”即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
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达
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其中之“意”是主 观之情感、志意;
其中之“象”是客观之图象、形象。它是主客观的统一,正如
叶燮言:“遇于 目,感于心,传之于手而为象”。种种自然物
象通过感官在诗人头脑中留下丰富的表象记忆
,< br>某些表象在
经过诗人艺术直觉的改造、
重组、
提升
,
成为感悟 人类精神层
面的“有意味的形式”时
,
就升华为审美的意象。
意象是由感觉、知觉、表象、想象、兴趣、情感、理解、意
志 等因素互动而成,它们熔铸成一个整体,在知情意等的结
合中以情感意味为其核心和特色的。从情感角度 来看,意象
是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带有难以名状的模糊
性,是种说不清、道不明 的心理体验。从认识角度来说,意
象是悟性的产物。它是心造的自然,意设的穹域,灵塑的生
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