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复习意象
别妄想泡我
777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2: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辽宁医学院分数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诗歌常见意象
古诗词的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读懂(理解意 象、意境和主题)
2
、鉴赏(鉴
赏语言和表达技巧)
3
、会表述(准 确、符合规范)
(一)草木类
1
.梅花—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坚强、不屈不挠
宋人陈 亮《梅花》
: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 写出了
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 br>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
的不幸遭 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 留清气满乾坤。
”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
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因为兰花 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
人,兰途——美好 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3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子受中 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
因为它具有
“宁折不弯”
的豪气和
“中 通
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4
.
菊花
(
黄花、
东篱
)
——颜色淡雅、
不畏权贵、
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隐士君子。
(1)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 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不因环境艰险
而退缩,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即便老残将 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力,宣示它不
死的斗魂;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 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2)
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的淡雅素朴,成为文人 淡薄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屈原《离骚》
:
“朝饮木兰之坠
露兮,
夕餐 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
《菊花 》
:
“秋
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
高洁品格的追求。
5
.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
,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白居易诗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故古诗文中凡
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1
/
8
6
.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落 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
“流水”一去无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
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
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多用在惜春词中,
惜春词多是一曲 曲飘逸着
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 br>青春难再。
7
.杨花
(
柳絮
)
——飘忽不 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8
.杨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
姿,迷 人的意态,
“一丝柳,一寸柔情
”
,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 ,
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表示眷恋不舍。
9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柏生 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
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 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10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 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
而梧桐树,
是典型的落叶乔木,
秋天到来,
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
所谓
“一叶落而知秋”
。< br>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 br>“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
声慢》
)
。王昌龄 《长信秋词》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
宫清漏 长。
”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
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 人徐再
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
以梧桐叶落
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
:
堤柳堆烟:
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花开:
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
失意人生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富贵
美好
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
:
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莲:
由于
“
莲
”
与
“
怜
”
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
二
)
动物类
1l
.大雁
(
飞 鸿
)
——鸿雁传书、书信、春秋迁徙、思乡之情、壮士、游子、怀人。
(1)
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能唤起边塞诗人雄浑悲壮的感受。
2
/
8
(2)
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奋力 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因此诗 人常常借雁抒情,
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
人的思念之情。
如隋人薛道衡 《人日思归》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
念头;
但等到雁已北归,
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
出使南 朝陈,
写下这思归的诗句,
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
“夜闻 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
、
“残星数点
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唐人赵嘏《长安秋望》
)等。
(3 )
鸿雁传书。古代有
“鸿雁传书”
的故事,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如
“鸿雁几
时到,
江糊秋水多”
(杜甫
《天末怀李白》
)
、< br>“朔雁传书绝,
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
《离思》
)
等。
12
.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
寒蝉——悲凉、愁苦
蝉只以吸吮植物的汁液为生
,
可以说是真 正的餐风饮露,尽栖高枝。当它开始唱歌
,
那清越
的声音
,
便破空而 出
,
响遏行云
.
象征了那些品格高洁的隐士和高僧(通
“
禅
”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
蝉儿便剩 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 骆宾王《咏蝉》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西陆:秋天〕
以 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
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息。
”
还未直
接描写别离,
“
凄凄惨惨戚戚
”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3
.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曾 有古民谣: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故古诗中
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 的气氛。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
14
.杜鹃
(
杜宇、布谷、子规
)
——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 br>(
1
)
后世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
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
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 2)
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
“不如归去”
的意象,思乡念家的情感。
15
、燕子——春天、惜春伤秋;成双成对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
1
)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很多诗人都把
燕子
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宴殊《破阵子》
)
,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
(乔吉《天净沙即事》
)
,春天明媚 灿烂,
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
欧阳修有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
《采桑子》
) 之感
慨。
3
/
8
(
2
)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喜欢成双成对,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
,
“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
《诗经谷风》
)
,正是因为 燕子的这
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薛道衡《昔昔盐》
)的空闺寂寞,
有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的惆怅嫉妒,
有了
“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
(
宴殊《破阵子》
)的孤苦凄冷,
有了
“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
(周德清《喜春来》
)的失意冷落 ,
有了
“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
(张可久《清江引》
)的留恋企盼。
(
3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
不忘旧巢,
诗人抓住此特点,
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最著名的是刘禹锡的
《乌衣巷》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宴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 香径独徘徊”
(
《浣溪沙》
)
,
张炎的
“当年燕 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
《高阳台》
)
,
文 天祥的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 飞?
”
(
《金
陵驿》
)
。
燕子无心,
却见 证了时事的变迁,
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
表现了诗人的
“
黍离
”< br>之悲。
(
4
)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寄夫》诗云: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
“泪眼倚楼频
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
冯延巳《蝶恋花》
)
,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继而潸然泪下。
(
5
)表现羁旅情愁,写漂泊流浪之苦。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或漂泊 流浪,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周邦彦《满庭芳》
)
;身世浮 沉:
“望长安,
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 br>)
;相见又别:
“有如社燕与
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
(
苏轼 《送陈睦知潭州》
。
【其他】
:
鹧鸪鸟:
鹧鸪 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
行不得也哥哥
”
,
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 和满腔的离愁
别绪。
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
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人 李群玉
《九子坡闻鹧鸪》
)
、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
鱼:
自由、惬意
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马:
奔腾
追求、
(瘦马:漂泊)
乌鸦:
小人、哀伤
沙鸥:
飘零
、伤感
莼
[chú
n]
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
“
莼羹鲈脍
”
、
“
莼鲈秋思
”
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 鱼。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