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初中语文-常见诗歌代表意象-详解大全
温柔似野鬼°
929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2: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家长想对老师说的话-献给母亲的诗歌
初中语文
-
常见诗歌代表意象
-
详解
1
、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 的气质。
唐人元稹《菊
花》
: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
”
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隐逸风范。< br>“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人郑思肖《寒菊》)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 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
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
、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 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 br>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
收到了香色俱佳
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
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 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
《墨
梅》:
“不要人夸好颜 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
反映自己
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言浅而 意深。
3
、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 的对象。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
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 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
况下
保持高洁的品质
。
4
、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
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
谐音双关的 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5
、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
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 了青春、自由和
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
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其他如
“一叶叶,
一声 声,
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等。
6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 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
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了。李白《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 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 然景物
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
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
表达对友人的 无限怀念
与深切同情。“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以杜
鹃鸟的 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
鹧鸪鸟
鹧 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
“行不得也哥哥”
,
极容易
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
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
鹧鸪》),表达哀愁之情。及“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
江西造口壁 》)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寒蝉
秋 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 为
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 深。
”
以寒蝉高唱,
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 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
写别离,
“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 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
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
9
、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
每年秋季南迁,
常常
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如隋
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 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
归家的念头;
但等到雁已北归,
人还没有归 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
出使南朝陈,
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 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
年感物华”
(欧阳修
《戏答元稹》
)
、
“残星数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
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
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
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 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
《点绛唇》
)
;< br>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如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人卢照邻《长 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
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br>
10
、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 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11
、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静夜思》
)
如
“小楼 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
《虞美人》
)
望月思故国,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 看。
”
碛,
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
的思乡之情。还有以下意象
(
1
)明月蕴涵边人 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
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悲壮雄浑。
(
2
)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 里兮共明月。”的
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
3
)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
生命 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12
、
柳树
< br>以折柳表惜别。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
表达依依 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
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
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
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灞陵桥两 边又是杨柳掩映,
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
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 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
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 以“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 br>春色未曾看”
,
说的是笛声中
《折杨柳》
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 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
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13
、
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
人以为蝉餐风饮露,
是高洁的象征
,
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
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
餐风露宿,
不食 人间烟火,
则其所喻之人品,
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
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4
、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 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
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 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
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
繁华已 荡然无存,
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
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
夕阳映
照着 破败凄凉的巷口。
15
、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
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 《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 朱塔两依然。”古人水
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南浦已成为 水边送别之地的
一个专名了。
16
、
长亭
是陆 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 的送别之所。
17
、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br>《楚辞·招隐土》
: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
“萋 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
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 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
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
别的 愁绪。
18
、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 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
音。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
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 :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
愁几许,梦逐 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
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9
、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
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
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
如菊花象征高洁 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20
、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
是一种不祥的鸟,
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
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 宫》:“于今腐草无萤火,
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
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1
、
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
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 人
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
时令又届深秋,
因而就跟促人纺织,
准
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
就出现过: “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
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 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
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22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 急天高猿啸哀”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
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br>
23
、
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 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 到哪里去了呢?风
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4
、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
它所发出的是一 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
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岑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 城
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
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
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 不再列举了。
25
、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 连在一起。李煜词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 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
思。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
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
现方式。
26
、
琴瑟
(
1
)比喻夫妇 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
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 好合,如鼓琴瑟。”(
2
)比喻兄弟朋友的情
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 琴瑟,别路绕出川。”
27
、
螟蛉
《诗·小雅·小宛》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
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
注射蜂毒 使其麻痹,
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
作蜾赢幼虫
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 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8
、
神器
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
可为也。”
29
、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
遇见一个老人 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
一
个字也不认得,
向老人询问后,
才 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
翻检的书是
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 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30
、
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 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
离开越国到陶,
善于经营
生计,积累 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31
、
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 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
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32
、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 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
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33
、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 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
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 从官韩凭的妻子,
囚
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 下,
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
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
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 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
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
有了这些句子,
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br>
34
、
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5
、
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
《长干行》
: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
后来用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6
、
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 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
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
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7
、
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8
、
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 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
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
“中 原初逐鹿,
投笔事戎轩。”
39
、
三尺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
以称“三尺法”
40
、
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