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绝世美人儿
909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2: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多兄长-芦花荡导学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摘
要:
登高在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
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
蕴涵。
然而在 诗中,
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
一种已具有
指代功能 、
情感功能、
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
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
登楼、
登台、
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
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
在无数次具体的 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
景中,
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接受者 共同认同的并应
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
研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 复杂的
“所
指”
的发展演变以及具体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彻底了
解一种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蕴,
而且,
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 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
归类变的迎刃而解。
关键词:
诗歌
古典
登高
意象
Summary : 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need of particular life mood in daily life to ascend a height,
often deep culture does not contain. But in the poem , ascend a height and turn from a kind of
daily custom into a kind of
compound image with multi-layer connotation , one have , mean ,
take the place of function , emotion function , literature symbol to express the meaning function
already.
Ascend
a
height
image
frequent
appearance
be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climbing
the
mountain , stepping on the floor , going up on the stage , stepping on several kinds such as the
tower among ancient poetry. No matter step on the floor or mountaineering, in the poem scene
of the many times concrete special individual character, emotion it accumulate contain with deep
culture
whom
psychology
become
one
for
creator
and
whom
recipient
admit
together
and
employ already bearing the weight of abundant carriering of symbolism With the artistic symbol,
study
image
of
ascending
a
height
and
concrete
poetic
conception
and
background
like
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and
explanation
very
essential
from
can
mean
,
developing
to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that
mean
simple.
This
not
only
can
make
us
understand
all
connotation that a kind of image may include completely , moreover make we to some ancient
poetry of lyrical trains of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explains and sort out change
easily solved.
Keyword: Poem
Classical
Ascend a height Image
登高能博见,所见可以描绘,进而成诗。
登高这种日常行为很早就受到诗人的重视,成
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一直存在大量的登高描写,
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十分醒目和引人注目的现象。
登高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的日常行为,
但是,当它
受到诗人的注目,
反复地出现于他们的作品中,
它的内涵就丰富起来,
逐渐成为具有多层意
蕴的复合意象。
登高意象在诗史中的流变
登高这一意象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而逐渐丰 富和完备的。
所谓意象是指
“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 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
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
也是与典型意境 一样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例
如:明月、菊花、青松、流水、登高等。”[
1< br>](
P209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登高描写最早
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
305
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
10
篇。《鄘风·定之方
中》有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
2
](
P189
)诗人以赋的手法写卫文公为建楚丘而登上漕虚,观察形势,相地之宜并且占< br>卜的全过程。
《小雅·车舝》中有“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2
](
P243
)诗人以登山取木喻女,以析薪喻娶妻迎 新。在这两首诗里,所
写的“登高”并没有什么文化涵蕴,只具有它的本来意义,即“登上高处”。《小雅·北山》
的第一章
“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
朝 夕从事。
王事靡盬,
忧我父母。
”
[
2
]
(
P198
)
写到登山采杞。这一章是用了起兴,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正是兴句 。后两句则是写王
事奔波,
不得养父母之忧。
若只看兴句,
那么这里的登高也 就只有
“登上高处”
的本来意义。
但是《诗经》中的兴句与诗歌的其他部分并不是毫无 联系,完全割裂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往
往是情感内蕴上的贯通。
从全章来看,
登高也就 不仅仅是登上高处,
而附著上诗人对父母的
担忧之情。
在《卫风·氓》和《周南·卷耳》中,登高不再只是登上高处这一动作的描写,更 多的
是对诗人怀念所思的展现。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
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
](
P193)妇人所期之男子居在
复关,故望之,不见,“泣涕涟涟”,见之,“载笑载言”。登高望所思,表 达了对心上人
的想念,体现出缠绵悱恻的情感。“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是思妇在想
象远行的丈夫因思念自己,而跋涉登山,
人困马乏,
愁苦不已,
借以表达自己 对丈夫的思念
和关切。
《鄘风·载驰》和《魏风· 陟岵》中的登高所附带的感情又有所不同。《鄘风·载驰》
为许穆夫人在卫国为狄人所灭时回卫国吊唁卫 侯,忧念家国之作。“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抒写忧国之 情。《毛诗郑笺》称“升丘采贝
母,犹妇女之适异国,欲得力助安宗国也”。诗中所写之登山采蝱是许穆 夫人身在他国,心
系故国的象征。
《魏风·
陟岵》
每章首句
“陟彼岵 兮,
瞻望父兮。
”
“陟彼屺兮,
瞻望母兮。
”
“陟彼冈兮, 瞻望兄兮。”[
2
](
P163
)都是写征人登高远望,“首章望父,二章望 母,
卒章望兄。”(《毛诗正义》)征人登上高处,遥望故乡,对故乡充满了思念。故乡有父母
兄弟,征人望乡实际上是在望亲人,思乡和思亲在登高这一意象中被统一起来。
从《诗经》中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登高来看,有用其本意的,有展现男女之思的,有 表达
思乡之情的,也有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的。可见,在《诗经》中,登高这一意象就已经具
有较为丰富的内涵,
后代诗人在运用登高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
《诗
经》有所继承。
《诗经》在运用登高意象表达感情时,简单直观,明白晓畅。抒情是即事 抒
情,登高的意蕴随着主人公诉说的结束也全部展现。所抒发的感情朴素真挚,缠绵悱恻。
《楚辞》的创作在很多方面受到了《诗经》的影响,最为突 出的就是比兴手法,实际上
对《诗经》中诗歌意象的继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楚辞》同 《诗经》一样,多次出
现登高这一意象,登高意象在某些诗篇中仍用来思乡和怀人的感情,这是对
《诗经》中这一
意象的直接继承。《九歌·河伯》中“
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
惟极浦兮寤怀。”[
4
](
P47
)几句即是借登高抒发怀人之情。日暮忘归,故宿于昆仑山,
既寤而犹怀,所以登山远望,望河伯之所在 ,从登高中流露出对河伯的思念之切。
《楚辞》在使用登高 这一意象的时候,继承《诗经》用其表达思乡怀人的作品并不多,
更多的作品是使用这一意象来比喻品德 地位之高,
表达政治志向,
政治失意的心境,
或是对
社会现实的忧虑。这是对 登高意象的重大发展。
《九歌·少司命》“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慫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
正。”[
4
](
P179
)就以登高来赞美大司命。“登九天兮”并不是真正地登上九天,而是< br>比喻大司命所处之高,独为万民之正,故能除天下之恶,保天下之善。
《九章·涉江》中屈
原也以登高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齐 光。”[
5
](
P47
)“登昆仑”言所至之高,世俗混浊,屈原不愿与世俗 人同流
合污,昆仑所居为圣人,屈原所养之高洁,只求知于圣人。
屈原
《离骚》
有
“朝吾将济於白水兮,
登阆风 而絏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无女。
”
诗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 想,
于是便离开混浊的世间,
登上神山求神女。
神女象征的
是明君,
诗人借登神山求神女阐发了欲求明君圣主的政治理想,
但结果却是
“哀高丘之无女”
,
登高意象由此又附染上政治失意,理想失落的悲痛。在《九章·哀郢》中屈原写道: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5
](
P10 2
)登大坟远
望,本欲聊以舒己之忧心。然而故国之平乐之风早已远去,漂泊于大江之际,又使 诗人之心
更悲哀。
在这里登高远望既表达出诗人心中对故国的牵挂和关怀,
也寄托了屈 原对社会民生
的忧虑。宋玉的《九辩》学习《离骚》,同样也以登高意象表现政治失意,“登山临水兮,
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5
](
P203< br>)即以登高来宣泄失
意之情。
在《诗经》中,登高描写往往是一种 个体感念的兴发,无论是用其思乡还是怀人,关注的
对象都是一己之情,
只是开掘个体的内心情 感,对外在的社会政治不加关注。但是到了
《楚
辞》,登高意象得到较大发展,不再局限于个人 的离别之苦,开始强调个体同社会的关系,
将个人内心的感受同外在世界联系起来,
向外在现实 开掘。
登高是以俯视的角度来审视社会,
关注民生,从而在登高中真实地展示出诗人的政治抱负 ,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 歌的两大源头,后代诗人写诗,都会自觉地接受它们
的影响。
《楚辞》以后,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这一意象得到了后代诗人的
广泛使用。诗人们在使用这一意象时,对《诗经》和《楚 辞》肯定会有直接地继承,但也不
是一成不变地进行套用,而是有所新变,这就使得登高意象的内涵不断 趋于完备。
汉代诗歌中的登高意象基本上是沿袭了《诗经》 和《楚辞》,诗人使用这一意象的主要
目的是要表思乡怀人之情。
《古诗·
穆穆清风至 》
“朝登津梁山,
褰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信,
皎日以为期?”[
6< br>](
P185
)写一位女子在春日的早晨,登上高桥,怀望所思和望而不见
的怨 思。显然,在这首诗里,登高是用来抒怀人之情的。孔融《杂诗》其二“褰裳上墟丘,
但见蒿与薇。白骨 归黄泉,肌体乘尘飞。”[
6
](
P165
)几句写诗人登上高处,望见爱子
之坟,想象爱子的肌体白骨已逝,徒然伤心,这也是登高怀人。只是诗人自悲丧子,所怀的
对象 与之前的诗歌略有不同。
怀人的原由也有所不同,
不是离别的想念,
而是因为生死相隔 ,
念之心悲。梁鸿《五噫歌》“
陟彼此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民之 劬劳兮
噫。辽辽未央兮噫。”[
7
](
P30
)则主要是学习《楚辞 》中登高意象的使用。这首诗歌是
诗人过洛时所作,
诗人登高望京,
只见帝王的奢侈和 百姓的劳苦,
从而发出忧时忧民的嗟叹。
魏晋南北 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文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的自觉意识增强了。诗人
们在使用登高意象抒情言志 时,
力求使其内涵更丰富,境界有所扩大,
更加具有蕴涵性。并
且在这个时期,
出现了登高诗,
登高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加以使用,
更成为一类重要
的文学题 材。
在一些以登高为题材的诗歌中,
登高意象体现了多重复杂的内蕴,
显示出意蕴无穷的特点。
当然,在这一时期仍有一部分 的作品继承了《诗经》和《楚辞》对登高意象的运用。曹
丕的《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br>6
](
P146
)是以上山采薇写羁旅之苦,进而
抒发怀乡之情。阮籍 《咏怀》其十一“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6
](
P219
)是写佳< br>人怀念恋人。梁武帝萧衍《临高台》写登高望远,怀念友人。曹植的《白马篇》“羽檄从北
来,厉 马登高堤。”[
6
](
P175
)则是表现边塞游侠的忠勇,以游侠自况,写 自己为过抗
敌的理想抱负。其《杂诗》其六“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杆。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br>写临窗远眺,壮怀激烈。阮籍《咏怀》其十“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7
](P219
)
诗人登高所见皆是寂寞之景,生出郁郁寡欢不合于世的感慨,述说自己政治不得 意的痛苦。
在这类诗歌作品中,
登高意象也有变化,
比如说抒发怀人之情除了思亲和男 女之思,
还出现
了对思友。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魏晋六朝诗歌 中出现的登高意象同《诗经》,《楚辞》相比,所传
达的感情复杂化了。
很少出现用这一意象抒 发某一种情感的情况,
诗人总是运用这个意象表
达多重情感,在这一类诗篇中,登高意象的内涵 就比较丰富复杂。
曹操的《苦寒行》是他征高干时所作,诗 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
6
]
(
P108
)指明全诗所写的内容是行军的艰苦。但诗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一句有透露出诗
人在登山 过程中感发出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内容虽是反映行军过程的苦况本身,
但本诗的意
义不 在于此,
而在于写不安的社会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抒写作者的忧时情怀。
而要改变
这一动乱的现实,
就必须通过战争,
曹操认为他所进行的讨伐战争正是为了消除割据,
停止
战乱,
让人民安居乐业。
因而在他的这首诗里我们又能感受到他匡扶天下 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是他大破乌桓班师途中所作。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6
]
(
113
)登高而览,诗中所写都是大海囊括万物的宏大景象 ,虽是纯粹的写景,但这宏大的
景象体现出的是曹操这位政治家博大的胸怀和气度。
他以全天下 为关注对象,
将他的事业与
天下联系起来,其远大的志向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诗歌中。我们不 能把诗中“登山观海”
的描写仅仅理解为描写自然,
应该把他看作诗人志向情怀的歌咏。
在这两首诗中,
诗人所要
表达的多种情感都包涵于登高这一意象中,使得这一意象复杂多义。 屈原的
《哀郢》也用登
高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对民生的忧虑这两种思绪,
但 在屈原的诗中,
这两种情感的层次是
分明的,因“登大坟以远望”见到郢都被攻破,百姓逃乱而 出,自然对故国生出关怀。然而
诗人早知道楚国的平乐之风已远去,
故对国家人民的命运产生忧 虑。
在曹操的诗歌中,
登高
意象所蕴涵的多重情感具有多个层次,且相互纠结,情感的 层次更为复杂。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不仅是感情的层次复杂了,
在一些诗篇中,
这一意象又
有了新的涵义。王璨《七哀诗》 其一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
肝。”[
6
](
P 163
)诗人所登之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在乱离中登上先帝的陵墓实是有古今
对比的意味,这里 的登高实际上也就具有了怀古的涵义。
《楚辞》对于登高内涵的扩展主要
是空间上的,
从一己而扩大至全天下。
而怀古又使登高的内涵在时间上贯通古今,
这样一来,
登高意 象也就完成了天、
地、人的感应,
这正是中国人观物的方式。登高意象在六朝以后的
诗 歌中频频出现并发展成为诗歌的题材之一,
这一点应该就是其真正原因。
陶渊明
《九日 闲
居》写到了重九登高,将中国的这种习俗写入诗歌,成为唐宋大量重九登高之作的先导。
六朝时期,
由于山水诗的兴起,
以登高为 题材的作品广泛出现于诗集中,
这些诗歌主要
是写登山、登楼、登台或是写登塔。登临是古代士 人常见的活动,将登临之所见写入诗中,
也是文人诗作的重要来源。同样上写登高,其中寄托的感情却是 千差万别。
鲍照的
《登黄鹤
矶诗》主要上写政治的失意,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
》是传达思乡之情的,沈约《临高
台》
则是写男女之思的。
在登高为题 材的诗歌中,
登高不再只是作为一个意象帮助诗人表达
感情,
登高成为全篇的中心,< br>所有的诗句都围绕着这一点来写,
所有的情思都是围绕这一点
来展开。所以在登高诗中, 登高意象总是附着多种情感,体现多重内蕴。谢灵运《登池上楼
诗》“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 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
禄反穷海。
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 。
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
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
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 在今。
”[
6
](
P367
)这是他在永嘉守任所病起登 楼。前四句借
鸿虬起兴,
写官场失意。
五到八句反映进退两难的心情,
九到十 六句写登楼所见,
十七至二
十句写索居之苦,
怀念远方的故人,
末两句写隐居 的决心。
在这不长的诗篇中作者既写了登
高所见之景,又抒发了怀念故人之情,官场失意的痛苦 ,进退两难的彷徨以及隐居的决心,
这一切都熔于登高这一意象中。
有了魏晋六朝诗人的开拓
,
唐代诗人使用登高意象成为一种普遍 现象。可以说
,
登高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