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详细讲解
温柔似野鬼°
516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3: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莫言小说红高粱-蒙蒙烟雨
将进酒赏析
写作背景
李白曾于天宝初年应诏入京为翰林,但无法实现他
“
以当世之务为负
”
的志向,
且生性高傲,很快遭到了权贵谗毁。天宝三年,唐玄宗
“
赐金< br>”
让他
“
还山
”
,李白离开
长安。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
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不以国事为念,官场一片黑暗,
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 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他
当时应友人岑勋与元丹丘之邀在颍阳山作客 ,三人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
不平之情
重点句赏析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长句,如挟天风裹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 降,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如此波澜壮阔
的景象,是肉眼不能穷极的,作者想落天外,语带夸张,写出大 河之来,势不可挡;
下句又写出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从空间范畴夸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 句为空间范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
围的夸张。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把 本来短暂的说得更
加短暂。与前两句本来波澜壮阔说得更加壮阔,形成两组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两组长句既有比喻意
,
又有反衬作用
-----
以大江东去喻 人生易逝,
------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显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 已极
(板书:人生
易逝
悲感)
这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 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这种力量感也是有长
句排比开篇的气势造成的,读来气势磅礴,丝毫没有低沉阴暗 的感觉。
1
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的性格。在他看来,只要人 生得意,便无所遗
憾,当纵情欢乐。接下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做欢乐。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 思想,好像诗人有安于颓废享
乐的生活,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似乎得意过:< br>“
凤凰初下
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
;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
不称情
”
。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 与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
“天生我
才必有用”一句由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 极的悲叹,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
定人生,肯定了自我。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 必”,何其自
信!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
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不为这样的
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 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
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 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作者要豪
饮一番,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板书:饮酒行乐
欢乐)
与“千金散尽”的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那决不是
“菜要一碟乎,
两碟乎 ?酒要一壶乎,
两壶乎?”
二是整头整头的
“烹
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 绝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欢乐之情趋于高潮,势的旋律加快。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
恍惚使人
-
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邱生,将 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
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将作者的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 者似乎已
是忘却是在写诗,后一句更是将诗句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
倾耳 听”。
好一个李白!即使是借酒消愁也不失其豪放本色。
我们在读下面几行。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