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思维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萌到你眼炸
784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4: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个人签名档
《逻辑与思维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逻辑与思维训练
总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32/2/2
先修课程:
授课时间:周二下午
5-6
节
授课 对象:
14
小教语文
1
班和
14
小教数学
1
班
开课院(系)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任课(
/
助课)教师姓名
/
职称:
谢伟红
讲师
编写人姓名
/
职称:
谢伟红
讲师
使用教材:
《逻辑学》
(何向东
张建军
任晓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
《逻辑学基础教程 》
(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南开大学出
授课地点:
6B-202
课程类别:必修课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
课程英文名称:
Logical thinking and training
版 社
,2008
年
7
月第二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逻辑学教程》
(何向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
年
8
月第三版)
课程期末考核方式:
开卷
(√
)
闭卷
(
)
课程论文
(
)
实操
(
)
联系电话:
Email:
答疑时间、
地点与方式:可分为集体答疑与个别答疑的形式。
集体答疑的时间、
地点与上课基本相同,
个别 答疑主要通过公共邮箱、电子邮件、电话联系等方式。
编写时间:
2017
年
2
月
17
日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
2014
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 是研究判断、推理、论证
及其规律以及一些逻辑方法的科学,
结合大量古今中外经典的逻辑故事 ,
通过逻
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训练,
加深了解课程的逻辑知识和基本规则,
再通过课堂
练习作答,
锻炼学生解决逻辑题目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是一门 实用性很强的
课程。
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素质,< br>为其学习其它各专业课
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
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
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程知识内容,
给合社会现实理解课程 重点章节,
了解本课程的学科动
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一些常用的逻辑方法;
在课程中
突出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
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结合逻辑知识来进行分析与讨论
为主,以解决 逻辑题目为辅,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以致用的目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概念、命题、推理、论证、逻辑基本规律等方面,通
1
过通俗而有趣的逻辑故事,
展现逻辑知识趣味而智慧的学习之旅,了解逻辑学的
学科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意识,逻辑精神。
3.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逻辑学基本理论的学习、训练,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 思维素质,
为其学习各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而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 刻敏锐的感悟,
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
础。
四、课程进度表
理论教学进程表
周
次
教学主题
第一章
绪论
1
、了解普通逻
辑
学
的
研
究
对
象和性质。
2
、明确学习普
通
逻
辑
学
的
意
义。
3
、了解逻辑学
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概念
1
、
概
念
的
概
述、种类
2、
概念之间的
关系
3、
概念的限制
教学
时长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思维形式和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结构,逻
辑简史。
难点:逻辑学的科学定义、思维形式和思维的逻
辑形式及其结构
教学方
式
课
堂
讲
授
/
课
堂
练习
作业安
排
1
4
重点:
概念的内涵 和外延,
概念的分类方式,
概
念外延间的关系
,
“反变关系”
及概念的限制和
概括。
难点: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分。
课
堂
讲
授
/
课
堂
练习
2-3
与概括
第
一
次
作
业
,
考
查
概
念
种
类
和
概
念
间
关
系
知
识
点
掌
握
/
理
解
/
运
用
程
度
第
二
次
作
业
,
考
查
对
定
义
和
划
分
的
理
解
第
三
次
作
业
,
考
查
对
当
关
系
的
运用
4
4
、概念的定义
2
及其分类
5
、定义的规则
6
、概念的划分
及其分类
7
、划分应遵守
的规则
第三章
判断与
演绎推理
第一节
性质判
断及其推理
1
、判断的概述
及其分类
2
、性质判断
3
、推理及其分
类
4
、性质判断直
接推理
重点: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划分概述,定义、划
分应遵守的规则
难点:定义、划分应遵守的规则
课
堂
讲
授
/
课
堂
练习
6
重点:判断的特征;相同素材的性质判断间的对
当关系;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 性;推理及其
分类;根据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
难点:
相同素材的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及其推
理
课
堂
讲
授
/
课
堂
练习
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