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思维的理论解释
巡山小妖精
558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4: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兀的组词-因为爱情有奇迹插曲
直觉思维的理论解释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逻辑思维而忽视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的创造性及它在问题解决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是其它思维形
式不能比拟的。< br>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具有实际的
研究意义。基于此,我们依据哈肯的 自组织理论,分析其产生的机制
和理论基础。
通过理论与经验的比较,
表明该模型可以 很好地解释直
觉思维的认知特点,并得出结论。
关键字:直觉思维
理论模型
自组织理论
一、
问题的提出
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具备的创造性及它
在非逻辑思维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是其他思维形式不能比拟的。
直觉
思维作为 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并在认识事物、
思
索问题过程中普遍运用。< br>正因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着明显的差异,
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培根曾评价说:< br>“人类主要是凭借
给予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艺术和科学。
”爱因斯坦也由自己的< br>体验总结指出:
“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在物理学发展中,正因为
直觉思维 的巨大作用才使得许多重大突破成为可能。所以爱因斯坦、
波尔等许多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都对直觉思维 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
其作为理论发展和推进科学概念创新的重要思维工具。
纵观我国 的物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
养的教育传统,
导致忽视对学生 直觉思维培养的问题长期存在。
比如,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中就指出 :
“要通过
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
象和概 括、
分析和综合、
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文字
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力”
。
[1]
可见,我国物理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
而忽视直觉思维。
有鉴于此,
本文以哈肯的自组织理论为依据,
深入研究直觉思维
的认知机制,
认知功能与教育功能,
希望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思维
的培养产生有益的帮助。
二、
直觉思维的界定
心理学家对直觉思维的表述有很多种, 但基本涵义往往都一致。
作为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中的一种,
直觉思维指的是直接领悟的思维,
是
“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理解,
是人们在不自觉地想着某
一题目时 。
虽然不一定但却常常月入意识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
想。
”
[2]周义澄认为,
“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狭义地说,直觉是人类
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包括直觉的判断、
想象和启发。
具体地说,
直觉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由于思维的 高度活动而形成的客观事物的
一种比较迅速的直接综合判断。
”
[3]
显然直 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有
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所以,直觉思维是“个体在已有的知
识 和经验的基础上,
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进行迅速地识别、
直接地理
解和整体地判断过程 ”
。
[4]
同时,直觉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
种过程和结果具有直接性的特殊思维方式,
它单凭直觉印象就能做出
判断,
是不经过逻 辑推理,
下意识获得的对事物的直接觉察”
,
是
“以
个人具有的整体 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
[5]
,
是
“一
种非逻辑 抽象思维的逻辑的跳跃式思维形式,
它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
的知觉印象,
直接把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的。
是一种浓缩的高度省略和
减缩了得思维”
[6]
,是“不通过 详尽的逻辑推理,不通过分析的演绎
步骤,而达到似乎真实的,
但却是试验性的说明、推测性的 结论的思
维过程”
[7]
。也就是说,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推理,以个人具有的整体知识结构为依据,对事物进行直接、迅速的认知过程,是一
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 工活动。
这时,
头脑中的某些知识经
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经过加工而突然沟通,产生 了认识上的飞跃。
因此,
“直觉的暂定界说就是直接了解或认知。直觉思维不依赖于严
格的证明,
它多借助于形象的或视觉的手段,
是以对整个问题情境的
总体把握为前提,
以直接的,
越近的方式直接获得问题答案的思维过
程。
”
[8] < br>由此可见,
直觉思维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
以个体的整体知识结
构为依据,不经过逻辑思维,
而直接地、
迅速地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
而物理直觉思维作为直 觉思维在物理学习和创新中的运用,
是人们在
对某一物理现象、
物理事实、
物 理问题进行思维时采用直觉思维形式,
达到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领悟,某一创造性的观念或思想的突然降临 ,
以及对某种难题的突然解决。
三、
直觉思维的特征
直觉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
它凭借个体独特的直觉能
力,根据对事物产生的 整体智力图像,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直觉思维常常表现了人的领悟力和创造力,它具有直接性、 突发性、
非逻辑性、或然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1
、
直接 性是指不依赖于严格的证明过程,是以对问题全局的
总体把握为前提,
以直接的、
跨越 的方式直接获取问题答案的思维过
程。
2
、
突发性是指 直觉思维的过程极短,稍纵即逝,其所获得的
结果是突如其来和出乎意料的。
人们对某一问题苦 思冥想,
却不得其
解,
反而往往在不经意间突然顿悟问题的答案,
或瞬间闪现 具有创造
性的设想。
3
、
非逻辑性是指直觉思维不是按 照通常的逻辑规则按部就班
地进行的,它既不是演绎式的推理,也不是归纳式的概括。直觉思维
主要依靠想象、
猜测和洞察力等非逻辑因素,
去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或规律。它不受形 式逻辑规则的约束,常常是打破既有的逻辑规则,
提出一些反逻辑的创造性思想,如爱因斯坦提出的“追 光悖论”
;它
也可能压缩或简化既有的逻辑程序,
省略中间繁琐的推理过程,
直接
对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做出判断。
4
、
或然性是指非 逻辑的直觉也是非必然的,它具有或然性,
即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br>
5
、
整体性是指在直觉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并不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对事物或现象形成一个整体的“智力图像”
,从整
体上识别出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四、
自组织理论
1977
年,联邦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哈肯在研究由大量
子系统构成的、
相互间存在着复杂非线性相互作 用的开放系统时,
提
出了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采用序参量来描述一个系统的 有序度,
刻画系统从无序向
有序的转变。
一个系统有许多变量,
如何确定哪些 变量是决定系统有
序度的序参量呢
?
哈肯分析了不同变量在临界点的行为:绝大多数参
量在临界点附近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状态的转变进程影响不大,
这类参量称为快参量
;
一个或少数几个参量在临界点附近阻尼小、它
不仅不衰减
(
或衰减极慢< br>)
,而且始终左右着系统演化的进程,这类参
量称为慢参量。
快参量在系统的状 态稳定性受到影响时,
总是企图消
除干扰,
使系统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
所以 对系统形成有序结构作用
不大
;
慢参量在系统受到干扰时,总是使系统离开稳定状态, 走向非
稳定状态,
同时又主宰着系统的演变过程,
所以慢参量是决定系统向
有 序转变的“序参量”
。
具有自组织结构的系统,
其协同作用是通过内部各个 子系统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各个序参量之间的相互协同和相互竞争来实
现的。 一般来说,各个子系统既存在着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存在着
有序的关联运动。
在外界控制参量 处于某一范围、
子系统的独立运动
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处于无序状态
;
而当关 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
统进入有序状态。在临界点附近,有时系统同时具有几个序参量,每
个 序参量对应于一种宏观有序结构。
如果它们的衰减速度相同,
处于
势均力敌的状态,彼 此便自动协调,共同形成某一有序结构
;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