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50篇

绝世美人儿
503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7: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连交通大学吧-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殷培华)


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 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 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
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 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
范仲淹
)
长大
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 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

)
白天、深夜都认真< br>读书。
五年中,
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
范仲淹
)
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 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
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 br>“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 薛勤来候之,谓藩曰: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
宾客
?”
藩曰: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 br>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
拜访他,对他说:

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
陈藩说:

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
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
、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 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
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 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
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 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
左右 皆笑之。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 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
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 言善辩,
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
62

(
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
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
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

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
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 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
忙碌碌呢
?”
旁边的 人都嘲笑他,班超说:

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

4
、宗悫
(què)
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 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

愿乘长风破
万里浪。

炳曰: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 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
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 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
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 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
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
?
他回答:

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
宗炳说:
“< br>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
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 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
14
岁,却
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 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
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 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
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
、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 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
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非 上无道而
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 王诚能
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
睿素无北 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
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 江,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遂屯淮阴 ,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 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
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

这不是令人 厌恶的声音。

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
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 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

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
道而使臣下 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
中原。现在晋 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
像我一样的人统 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
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
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
着 船桨说:

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
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
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
、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 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
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 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
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 ,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 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
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 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
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 ,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
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 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
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9
、项羽志大才疏

原文: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
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译文:项籍年少 时
,
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

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 的知
识。

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
;
可是刚刚懂 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原文:
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曰:
苟富贵,
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为 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 ,烦
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

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

你是被
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
?”
陈胜叹息道
:”
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



10
、孔门师徒各言志

原文:颜渊、季路伺。子曰:

盍各言尔志
?”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

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
?”
子路说:

希望可
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 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说:

希望
不夸耀自 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

愿意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
“(
希望我
)
能让
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 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1
、顾炎武手不释卷
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
或与平日所 闻不合,
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
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 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
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 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
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 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
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
偶尔有什么遗 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12
、欧阳询揣摩古碑

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
乃布 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 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
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 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
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 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
离去。

7
、苏武牧羊北海上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
啮 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
常惠 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br>翻译: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
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就把苏武囚禁起来,
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 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
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 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
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 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
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
睡觉、
起来都拿着,
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13
、文徵明习字





原文:文徵 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
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 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 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
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 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
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 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
听已,辄默记。暮归,
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
佛 膝上,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
狞恶可怖
;冕小儿,
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
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 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
后,他 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
王冕从 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
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 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
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
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 br>(
王冕
)
于是学成了
博学多能的儒生。

15
、孙权喻吕蒙读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 涂掌事,不可不学
!”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耶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
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
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
孙权对 吕蒙说:

您现在担任要职,
不可以不学习
!”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 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

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
只要您 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
里比得上我呢
?
我常常读书,自己 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
蒙一道议论军事 ,非常惊讶地说:

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
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 ”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
朋友才辞别。

16
、陆游筑书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 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 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
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
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
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
(
天气
)
变 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
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
好像积着的枯树枝,
有时到了不能行走
(
的地步
)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
“< br>这
不是我说的鸟窝吗
?”
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 ,也不能出来,于是
(
客人
)
也大笑着说:

确实啊,这像 鸟窝。


17
、董遇谈

三余

勤读

原文:有人从学者,
遇不肯教,
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

。< br>言: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渴无日。

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

三余

之意。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也。


译文: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

必须 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

读书一百
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 来了。

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

董遇说:

应当用

三余



有人问

三余

的意思,董遇说:

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
(
可以读 书
)
,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
可以读书
)
,下雨的日子< br>一年四季都有余。




18
、智永与

退笔冢


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 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
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 裹之。人谓为

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
(yì
)
之 ,号为

退笔冢
(

)”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
多年学习书法,
以后有十瓮
(

)
写坏的毛笔头,
每瓮都有几担
(
那么重
)

来求取墨迹并 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
人们称之为
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

退笔冢



19
、匡衡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
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 ,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
成大学。

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
(
他的房间
)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
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 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
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 ,匡衡回答说:

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
书。

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 他,
(
匡衡
)
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
、张溥与

七录斋


原文:
(
)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
;
又钞,如是者 六七始已。右手握管
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 br>”……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
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
(
把所 抄的
)
烧掉
;
再抄,
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 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
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

七录
”……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
(
张溥
)
不用起草,
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
(
张溥
)< br>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21
、晋平公炳烛而学

原文:晋平公 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

安有
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

善哉
!”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七十岁了,想学习
(
音乐
)
,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
烛学呢
?”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
师旷说:

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
?
我听说,
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
;
壮年时喜欢学习 ,好像日中的阳光
;
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
蜡烛的光亮。
(
拥有
)
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
?”
平公说:

说得好啊
!”

22
、高凤专心致志

原文:高凤,字文 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
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 ,乃省。

译文: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
(
劳作
)
,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
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 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
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
、叶廷圭与《海录》

原文: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 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
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 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 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
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 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
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 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
、为人大须学问

原文:
(

)
太宗谓房玄龄曰
:“
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 群凶未定
,
东西征讨
,
躬亲戎事
,
不暇读书。比来四
海安静
,
身处殿堂
,
不能自执书卷
,
使人读而听之。君臣 父子
,
政教之道
,
共在书内。古人云:

不学
,< br>墙面
,
莅事
惟烦。

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

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 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
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
(
没有纷乱
)
,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
(

)
命令别
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
不学习,一无
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

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 很是觉得不对。


25
、任末好学勤记

原文:任末年十 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
或依林木 之下,编
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 ,以记
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 ,虽死犹存
;
不学者虽存,
谓之行尸走肉耳
!”

译文:任 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

人如果
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 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
(
的话
)
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
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 他的脏衣服。
(

)
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
时告诫说:

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
;
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6
、王充市肆博览

原文:
(
王< br>)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
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译 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
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
在太 学学习从业的本领,
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 经常去逛洛阳街上
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
(

)< br>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
退居在家教书。




大连交通大学吧-


大连交通大学吧-


大连交通大学吧-


大连交通大学吧-


大连交通大学吧-


大连交通大学吧-


大连交通大学吧-


大连交通大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