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别妄想泡我
954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9: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中毒-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仇志海)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注释
|
翻译
|
赏 析
|
讲解



【作品简介】

《登幽州 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具
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 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
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
人物不同”
来抒发自己
“生不逢辰”
的哀叹。
语言奔放 ,
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 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
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
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1

【原文】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
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
下贤士而建。

(2)
前:向前看。

(3)
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4)
念:想到。

(5)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
怆然:悲伤的样子。怆(
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
子。

(7)
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
:
流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
到宇宙无限渺远,
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
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讲解】


2

这就是陈子昂登
《幽洲台歌》的原文。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
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的这四句诗从 语言、文字上
没什么障碍。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
天地宇宙茫茫 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
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 思。
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
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
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 着更为深
刻、丰富的含义,
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那么它的真正含
义是什么 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
究。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 唐过渡的年代,
他出生于富豪之家,
受家
庭影响,
“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
(
卢藏用:
《陈氏别传》
)
。他年青
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 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
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陈子昂 不光是诗
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
言,敢于犯上直谏 ,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
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
才华不得施展,最 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
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
在 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
他在初唐
诗坛的出现,
标志着唐诗发展走上了健康的道路,< br>他以自己的诗歌理
论主张和创作的实践,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唐诗发展的趋势。在《与东
方 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
提倡“汉魏风骨”

“兴寄”
,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

“兴寄都
3

绝”

“逶迤颓靡”
诗风,
希望能再现
“正始之音”
“可使建安作者,
相视而笑”的作品。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

“ 风骨”
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
,强调诗歌审美,
诗美才能引 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
不能称其为好诗。
“兴寄”在这里是针 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
来的。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所以陈子昂“曾暇时
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他认为到了齐梁
时,
这诗的兴寄 也丧失了,
而只是堆积词藻,
故为此而长叹。
所谓
“汉
魏风骨”,就是建安风骨,指汉末建安时代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
表的一种创作倾向。主要是描写社会动乱 ,反映民生疾苦,歌唱自己
的理想抱负,带有苍劲慷慨、悲凉之气的诗风。建安风骨是值得提倡
的诗歌方向,然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到了齐梁直至隋、初唐
时期,宫体诗盛行,
“风雅不作”
,指严肃的文学不能够振兴,因此自
己耿耿于怀。陈子昂着重从“风骨”

“兴寄”提出问题,并强调把二
者联系起来,表现美的风貌,不像六朝时那样只强调“采丽 ”
,而是
对诗歌提出了美的思想。
这是要从精神实质上变革延续长达五百年浮
艳颓糜诗风,在这一点上比起初唐“四杰”来,陈子昂有更高的理想
和更大的魄力。如果说初唐
“四杰”和陈子昂都不满于当时的宫体诗
的话,那“四杰”只是改造宫体诗,试图从中蜕变出一种新体诗 歌;
而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宫体诗,
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
为盛唐浪漫
主义 诗歌开辟了道路。
我们说陈子昂的理论主张,
是符合文学发展趋
势的,
它适应 了诗歌创作中新的审美意识。
它既是初唐反对绮靡文风
4

的总结,
也是对唐诗繁荣期到来的呼唤。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陈子昂仍
有不足之处,他一方面提出“兴寄 ”

“风骨”
,一方面对六朝词采方
面总结不够,不注意吸取齐梁间诗的技巧 上的成就,后来在李白、杜
甫那里得到纠正,体现的更全面了。

陈子昂的革新精神既 反映在他的诗歌理论主张里,
也体现在他的
创作实践中。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
《登幽州台歌》等,是陈
子昂诗歌主张的最好实践。
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
有的是
抒发抱负,
有的是托物言志。

《感遇》
三十五,
对 入世充满了激情,
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
篙莱”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图大志。
“兰若生春夏”
这首诗,用“岁 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这两句结束,慨叹美好的理
想不能实现。
这首诗以香草之秀色超群而又 自生自灭为象征,
写自己
卓然自立,却空有才华,有芳意无成的迟暮之感;于抒写寂莫苦闷中< br>蕴含着强烈的入世、用世的愿望。这首诗就是他“兴寄”主张在创作
中的典型实践。
《登 幽州台歌》是他《感遇》诗之外的另一首杰作,
是比《感遇诗》更为慷慨激烈的作品。一首《登幽州台歌 》成了高震
唐音的干古绝唱,
他的浪漫主义光芒遥遥地照亮了盛唐诗坛。
更多唐
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不见于陈子昂的诗 集,
而是记录在他同时
代人卢藏用所写的《陈氏别传》里。在这本书里同时记载着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公元
696
年,建安王武攸宜奉旨东征契丹,陈子昂以右
拾遗身分参加 武幕府当参谋。
武攸宜这个人既无韬略又忌贤妒能,

5

不得下 级比他强。军队开到渔阳
(
今蓟县一带
)
,由于指挥不当前军打
了败 仗,
官兵上下一片惊谎,
陈子昂多次进谏并自告奋勇要求亲自带
兵充当前军,武攸宜却 因此大怒,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将他贬为
军曹。陈子昂受到这样打击,心中非常郁闷,于是“登蓟北 楼,感惜
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
”这里所说的“蓟北楼”
,即《登幽州台
歌》中的幽州台,也叫蓟丘。相传遗址在北京德胜门外。乐生、燕昭
之事,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 时代燕昭王为使燕国强盛,接受臣
子郭隗的建议,在沂水的东南筑起了高台,台上置放黄金,招慕天下< br>贤士,后来果然有乐毅、邹衍等人投奔而来,他们受到了燕昭王的重
用,为燕国的复兴做出了很大 的贡献。陈子昂所登的蓟北楼,就是燕
国的故址。诗人睹物思人,
自然联想到了燕昭王礼贤下士 ,乐毅受到
重用,为燕国建立功勋的事实。这种被称为美谈的君臣合作,使陈子
昂感慨万端,他 提笔挥耗写下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借
历史人物而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写了这几首诗后,
诗人仍然感慨
未尽,乃“泫然流涕而歌曰”

“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就是陈子昂写这首《登幽洲台歌》的由来 。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会远远超出文字表面的意思,
理解更为深广的含义。< br>
这首诗前两句十个字包含着若干层的联想和感情的波澜。
“前不
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是写他登幽州台时的视觉感受,眼睛所看到
的。
但在视觉的感受当中,又包含着相当复杂的时间性的联想。
“前”

“后”都是空间方位词,
“ 古”

“来”表时间先后的,是时间词。怎
6

样从空间的感受转 移到时间的联想,
中间有一个很长的过渡,
这是需
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 感受,给它加以填充的,否则就
不容易理解这首诗。

诗人登上了幽州台远眺,
他所望到的是北方的远山旷野,
茫茫天
地不见人烟,一片萧索寂寥的景象。这种山河茫茫无垠 的景象,往往
给人一种永恒和无限的感受。
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永恒和无限感受,
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充实感。
从这个视觉的感受,
于是就联想到
了人生。山河 旷野的存在,几乎是永恒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般
说来总是那个样子,变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人的变 化却比较快,有生
又有死,因此人生是短暂的、有限的。陈子昂所登临的地方,曾经有
过一代又 一代的古人,
他们都以有限的生命演出过轰轰烈烈、
有声有
色的、正直的、真实的“活 剧”
,现在那些早已不见了。此时此刻,
眼前只有苍茫遼阔一眼望不到边的旷野,
一个 人也看不见,
不仅没有
古人,现代人也看不到。古人的事迹不能再现了,现代人又没有像古人那样的伟大创造,这实在令人感到寂寞。诗人从这一般人的感慨,
进而想到这是燕国的故都,自然就想到了燕昭王、
乐毅这些古人的事,
想到燕昭王是那样的求贤若渴、爱护人才,那样 的知人善任,重用人
才。而乐毅又是那样有幸遇上了这样的君主,彼此成为知已。他们君
臣合力 ,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多么令人羡慕。如今这些古人
已不见了,
而能够继承燕昭王礼贤 下士的人,
在现实当中一个也找不
到。因此,像乐毅那样幸运的人也就不会有了。这又是多么令 人惋惜
呀!
陈子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呢?这就在于他本人也是在怀才
7

不遇之中。这就是这两句诗的联想。概括地说,就是从空间的视觉感
受产生时间性的 联想;
他从对自然的感受产生了关于人生的联想;

从一般人生感慨,
转到对 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
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表达了他空有才干、报国无 门的寂寞、苦闷
感。
这种脱离宫廷诗狭窄浮薄的感情而从感慨人生的高度展现阔大的
胸 襟,
是陈子昂对诗歌境界的开拓,
显现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意识的变
化,是诗风的转变、 革新,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十二个字是 紧接上面两句
而产生的联想,
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
当诗人想到宇宙是这样的广阔,无穷无垠,时间无限,空间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有限,
以有限的人生面对无穷的宇宙,
这是多么大的矛盾啊!
诗人面对如此
大的矛盾不由得更激发了自己强烈的渴望。
他渴望什么呢?渴望自己
以短促的生命,对社会、国家、人民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可是在
现实生活当中却连个知己都没有,
更不用说像燕昭王那样识才、
用才
的明君了。自己枉 有抱负,
枉有才华而无处施展。诗人越是想到宇宙
的无穷、无限,便越是渴望建功立业,但是越 渴望建功立业,就越发
感到孤独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
同样 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他在这尖锐矛
盾之中,不由得孤独地流下了眼泪。这就 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这两句的联想。

总之,
这首诗是对人生 的思索和追求。
陈子昂在这首诗里用的是
瞬间感受,是在一闪念中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联想,借助 这些联想,使
8

qq中毒-


qq中毒-


qq中毒-


qq中毒-


qq中毒-


qq中毒-


qq中毒-


qq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