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词义分析(已排版).doc

余年寄山水
918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09: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许永跃)
古代汉语词义分析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追亡逐北:追击败军。

另义:赶跑、驱逐、放逐。如:逐其王假,假亡走楚;逐臣逐客。



本义:指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

干戈:泛指作战武器,也可以代称兵事、战争。如: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引申义:

冲撞、触犯、冒犯。如:以其乘车干行。干行:冲撞军列。干国之纪:触犯国家法纪。


追求、求取。特指向统治者出谋献策以求取禄位。如:其欲干酒肉之味邪(追求、求取);迹其欲
干孝公以帝王术(向统治者出谋献策以求取禄位)



干预。如: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


干谒:指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


古书中“干”通“乾”
(没 有水分或水分不多)
,干与树幹的“幹”也是两个字,干支是“幹枝”
的比喻说法。



本义:房屋的正梁。如:极上有三穗禾。

引申义:

指北极星。如:譬众星之环极。


指最高的地位。如: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特指君位。如登极。


最高准则、标准。如:立名者,行之极也。


极点、边际、尽头。如四极废;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用作动词,则是达 到极点、穷尽的意思。如:平原远而极目兮。
(极目:穷尽其视力,放眼远望。



达到。如: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用作形容词,则是最高的最远的、达到 极点的意思。如:地势极而南溟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用作副词,则是非常、最的意思。如:李广军极简易。

这些意义都与“极”的本义有引申关系。



常用义:渡过水流。如:济河,围令狐。

引申义:

指过河的地方,渡口。如:川既漾而济深。


帮助、给济、拯救。如: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受益,得到好处。如:万民以济。


成功、成就事业。如必有忍,其乃有济。

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如:济济多士;人才济济。



本义:指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天:又指天帝、上天。如: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凡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叫“天”
。如:巧夺天工;天性如此;文章天成;天衣无缝。

引申义:

指头等大事。如: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头顶上刺字涂黑的黥刑也叫“天”
。或以为把头发剃掉叫“天”




本义:指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

引申义:

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如: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


规律,道理。如:脩道而不貳,则天不能祸。


思想学说,政治主张。如:悦周公、仲尼之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理想,志向。如: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指美好的道德,常与“德”字连用。如:道
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指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引导、疏导。如: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遵循。如:君不若道虞、舜之道。


称道,述说。如:万户侯岂足道哉!



形声字。本义:走过,经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引申义:

超过,胜过。如: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过分,太甚。如:物过盛而当杀。


过失、过错。如:出入禁闼(小门)
,补过拾遗。


动词,犯错误。如:微二人,寡人几过。


责备、批评。如:求,无乃尔是过与?


过访、拜访。如: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



形声字。指债款,债务。如: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作动词用,便是指收取债款,讨债。如:往责于东邑。

以上几种意义上古都写作“责”

“债”是后起字。

引申义:

索取、要求、责令之类的意思。如: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躬自厚而薄责 于人(对自己要求严,
对别人要求宽)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责问、责备、审问、责罚之类的意思。如: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
婢事。


责任、职责。如: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



形声字。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如:于予与何诛?(对宰予还有什么可批评的呢?)

引申义:

要求,索取。如: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声 讨,讨伐。如: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曹,曹国。首,第一)成语“口诛笔伐”
即此意。


治罪、惩处。特指杀戮,消灭。如:不诛之则为乱。


诛有求取义,所以诛求同义连文。


诛有声讨、讨伐义,所以诛讨、诛伐同义连文。


诛有惩罚义,所以诛罚同义连文。


诛有杀戮、消灭义,所以诛杀、诛戮、诛灭同义连文。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

由仔细看引申义:


1
)相貌。



2
)观测人的形貌来推测命运。

与“助”义有关的常用义:


1
)扶助,辅佐。又特指扶助盲人或扶助盲人的人。如:固相师之道也。



2
)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即丞相。



3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4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如:愿为小相焉。

用作副词。


1
)互相。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又表示递相。如 :父子相传。也表示相与,一起,共同。如:
上下相安。



2< br>)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而不是相互施、受。如:杂然相许;若望仆不相师(你怨我不
效法 于你。司马迁语)




本义:吃(饭)
。如饭糗茹草。

引申义:

给人饭吃或喂牲口。如:甯戚饭牛车下。


名词,谷类熟食。如:毋抟饭(不要把饭弄成团)


注意:


1
)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果叫食。


2
)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
)饭本来是动词,名词饭是派生出来的。



动词:



1
)读
sh
í,吃。如:食舍肉。


2
)读
s
ì,给……吃。如:左右以君
*
之也,食以草具。

引申义:养活,喂养。如:治于人
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喂养义后来写作“饲”< br>。


名词:


1
)读
sh
í,泛指吃的东西。如:甘其食,美其服。


2
)读
s
ì,特指饭。如:饭疏食,饮水;成语“箪食壶浆”



本义:开门。如:夫人将启之。

词义扩展,泛指一般的张开、开启。

引申义:

开导,启发。


发生,萌生,萌发。


开拓,开辟。


陈述,禀告。如:堂上启阿母。


开始。如: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本义:把箭发射出去。如:百发百中;弹不虚发。

发是多义词,引申义较多。


1
)发生,产生;兴起。如: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
)出发;使出发,派遣。如: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 br>3
)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如: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如:不愤不启,不< br>悱不发。如:发微(阐发微妙之处)



4
)显露,表现出 ;暴露,败露,揭露。如: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奋发:激烈显现)
;九年,
赵贯高等事发觉( 发:暴露。觉:被发现)
;其擿
*
发伏(揭露检举隐秘的
*
人和坏事 )如神。


5
)表达,抒发,传布。如:发言盈庭;发号施令;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
愤:发泄或抒发愤懑)




上古义比今义范围小。
周代,
天子统治的是
“天下”< br>;
诸侯的封地叫
“国”

大夫统治的区域叫
“家”


现代的国指国家,就是由国的这个意义发展出来的。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的国都。如: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古代常用义同今义“家”或“家庭”
(指住所或指人)


引申义:

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如: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家祭勿忘告乃翁。

大夫统治的区域叫“家”




本义:到。如:至则行矣;风雨骤至。


也可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到某时。如: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又表示达到最高的职位。如:孝武帝时,至代相。

极、非常。如:材之不逮至远也;陵见其至诚。

用作形容词则为最完美的。如:至人无己。

到,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至也”。它们在“抵达”义上同义。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
往往带宾语。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遇诸涂。

引申义:

接触。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木遇之而叶脱。


知遇,遇合。如: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在“对待”义上与“接”相合,组为“ 接遇”
。如: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这两个词都有接触的
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 然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本义:升登,上。如:使老弱女子乘城。

引申义:

特指上车,乘车,驾车。如:禽之而乘其车。


又指驱马驾车。如:服牛乘马。


又指乘船,驾船。如:二子乘舟,汎汎(泛)其景(影)



借助,利用,趁机会。如:乘今之时,因天之助。

常用义:兵车。读
sh
è
ng
,如:缮甲兵,具卒乘。

引申义:兵车单位。读
sh
è
ng
。如:晋侯许之七百乘。

骑马始于战国,春秋时代所谓“乘马”
,是乘马车或驱马驾车。




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矢交坠兮士争先;身先士卒;争先恐后。

引申义:

先做某事。如: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带头,做出表率。如:身执耒臿(农具)以为民先。

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如:冯谖先驱。

表示时间,在……之前。如:郑先卫亡;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是”意思是在此之前。

作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示已故的。如: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作名词,表示祖先、先辈。如: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

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要用法:


1
)动词。①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②延后,推后。如:博望侯留
滞后期,当斩。


2
)作状 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如: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先斩后奏。


3
)形容词,位置、时间或次序在后的。如:后室、后宫、后世、后汉。


4
)表时间,在……之后。如:后五日复早来。


5
)名词,后代,子孙。如: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



(後与后不同)



本义:赐予、施予。如:则与斗

酒。

它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如:取与者,义之表也。

引申义:

附和、亲附。如:失其所与,不知(智)


赞许、称道。如:吾与点也。

参预。如: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在其中。如:秦伯纳五女,怀嬴与焉。

以上读
y
ù。

介词,跟,同。如: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父母不与言。

连词,和。如: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与”和“给”在古代汉语中是不能互换的 。
“给”的施予义是较晚才有的,它的本义是供给而不
使匮乏。如:虏救死扶伤不给。不给等于 说供不上。这个“给”就不能用“与”置换。同样“取
与”义的“与”也不能换成“给”字。



本义:到,往某地去。如:造饮辄尽。

造朝:到朝廷去,上朝。

引申义:

造访、拜访。如:庾公造周伯仁。

达到某一境界。
如:
君子深造之 以道。
(君子依靠正确的方法来使自己达到高深的境界)

“造诣”


另一义:制作,做,创造。



常用义:离开。如: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引申义:

距离。如: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指时间距离)

除去、废除。如: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死亡的委婉语。如: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离开与靠拢相反,故“去就”对文。如: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离去与留下相反,故“去留”对文。如:曾不吝情去留。



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指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引申义: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如: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如:尽解党人而释之。

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如:战伐何当解?(何当:何时。


打开,开放。如:严城解扉。

破碎、离散。如:天下土崩瓦解。

松弛,懈怠。如:胡虏益解。读:
xi
è,后写作“懈”


对事理的分析,解释。如:君知其解乎?

理解,知晓。如:不求甚解。



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

引申义:

阅读,诵读。如:好读书,不求甚解。

指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 的地方。即“句读”的“读”
,念
d
ò
u
。如:句读之
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形声字。本义:到某地去。如:郁郁适兹土。在此意义上,適、之、如

同义。

適与往较近,但用法不同。適之如可带宾语;而往不带。如:晨往,寝门闢矣 。
“往之女家”
,正
是由于往不能带宾语,所以,往之连用才能带上宾语。

適、嫡、敵、谪

音近,互相通假。如:衣服礼秩如適(嫡)
;適人开户(敵)


適与适不同,适常用为人名。



形声字。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如: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引申义:

捧着、提起。如: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如: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举出,提出。如:难偏以疏举。

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选举。如:董生举进士。

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检举,举报。如: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做,举动,发动。如:今举事一不当;国家安危,在此一举;遂举吴中兵。

拔取,即占领。如:其势必举赵。

拿出、发动等义,有时含有整个拿出,全部发动的 意思。如:愿王举国而听之。意即让全国都听
从他;举引弓之民。意即发动所有会拉弓射箭的人。

包举,穷尽。如: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杀人如不能举。

作形容词有整个的意思。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举世闻名。



本义:指刀剑锐利,刀口快。如:金就砺则利。

引申义:

迅速,敏捷。如:子贡利口巧辞。

顺利,方便。如:时不利兮骓不逝。

利益,好处。如: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特指财利。如:毋示以利。

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

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如:怀抱利器;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国之利器也。

富有,丰饶。如: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注意:在刀器锐利义上,古人一般用“利”而不用“快”


利、锐同义。利:刀口快;锐:锋芒尖锐。泛指锐利则相同。



形声字。本义:向人认错道歉。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引申义: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告辞。

告诉。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以言辞相问候。如: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

由推辞转为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衰退、消亡。如:形谢则神灭。

指草木凋谢。如:蔷薇花谢即归来。



会意字。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引申义:

指道德品质的忠诚,诚实。如:素信谨,称为长者。

真实,确凿可信。如: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用作副词,表示确凿的情态语 气,也含有果真,的确之类的意思。如: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宽假限日。

实践诺言,守信用。如:已诺不信则兵弱。

相信,信任,信奉。如:其父信之。

信约,盟约。如:以继好结信。

指可作凭信的物件,符信。如:所以书幡信也。

指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如:君王卑身重礼,以素忠为信,以请籴于吴。

指传送书信的人。

信件、书信(晚起义)


注意

先秦书信义用“书”
,信常常假借为屈伸的“伸”
。如:平居不可屈信。



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如: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引申义:

财货、物资。如: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

指实利。如:是以县官不失实。

充实,充满。如:狗马实外厩。

指果实及谷物。如:彼黍离离,彼稷之实;华实蔽野。

指实际内容,实际情况。如:名者,实之宾也。

诚心实意,忠实。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忠虑忠纯。

副词实在,确实。如: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会计学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