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
绝世美人儿
567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0: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法治的力量-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
的特性,
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
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5
篇,自读
15
篇)
,分为四大板块,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三班这学期共
41
人,上学期语 文最高分
81
分,最低分
18
分,优秀人数
0
,人均分分, 与其他两个班的差距较大。本班大部分学生的理解
能力太差,
甚至部分学生很简单的字词都不认 识。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
不
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 、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感情,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
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 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
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 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
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br>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的说,
就是
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 用,
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了解基本
写法,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
培养默读
的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
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
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 行交流表达,
把课本中感受
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 的文化品
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
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 情趣。
2.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 br>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 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 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
技能,
全面提高语 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
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 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
重视创设语 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
.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
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
8
.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9.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
和成绩。
10
.
开展网络辅助教学。
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 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
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教学进度表。
周
内容
课时数
5
5
4
4
4
5
6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爸爸的花儿落了》
2
《丑小鸭》
《诗两首》
《伤仲永》
3
第一单元作文
检测
)
4
《黄河颂》
《最后一课》
5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
6
《木兰诗》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
7
《邓嫁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8
《音乐巨人贝多芬》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9
《孙权劝学》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
10
复习
期中考试
11
《社戏》
《安塞腰鼓》
}
12
《竹影》
《观舞记》
13
《口技》
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14
《伟大的悲剧》
《荒岛余生》
15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16
《短文两篇》
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
17
《珍珠鸟》
《斑羚飞渡》
18
《华南虎》
《马》
19
《狼》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
:
20
期末复习
4
6
5
4
5
6
4
5
6
4
5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
教学目标
: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掌握音形义;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
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
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
联系自我实际,
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1
.
]
2
.
教学重点
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3
.
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
.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
.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文类型:
讲读课
教学方法:
/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
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
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习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作激趣、引思,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
堂气氛。
学法指导:
1
.根据单元的要求,要求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会速读(或跳读)、
研读相结合。
|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学习百草园部分,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
布置预习
:
(
1
)查字典:给课文“预习提示”中和 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
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
2
)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
(
3
)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
4
)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
5
)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
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 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
生活”,交代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 页中鲁迅像,并
强调鲁迅作品在中国
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习,板书课题。
2
.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习要点。
!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 几个部分
[
两部分
]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
结构上中间怎样 处理
[
过渡
]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同步完成一个板书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 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
借助“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 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
这一点。
三、讲析课文
1
.学习①—②段
2
.学习③—⑥段
: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 园’然后用谈话
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
喜欢听神秘的故事
长妈妈讲的
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3
.学习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 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
动作”的学习。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 然后教
师小结并板书
4
.“部分”小结
依据“板书二”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课时小结
六、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1
.背诵第二段。
#
2
.“百草 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
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 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
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1
.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
.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习三
…
2
.过渡的知识
点拨:
1
.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二、默读
10-24
段
1
.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
10
段的描写。第
17
段的描写。
2
.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 一位
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
A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br>3
.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
些趣事
点拨:第
17
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
讨论课后练习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
四、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五、作业布置: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
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 绍。
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忆
百
甜
美
三
味
欢
乐
~
书
草
屋
难
忘
园
教学后记:
提起鲁迅,人们 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
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 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
也是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学生走进鲁迅
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
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
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
学生有一个相
对宽裕自由空间。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了解他人的成 长足迹,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走好自己的人生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落, 了解插叙、伏笔手法的运用,正
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
过程和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道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清文章的思路
,
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
学生
:
1
.预习课文
,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在 学习的过程中
,
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
,
课前准 备
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
,
准备好说给大家 听听。
教师:
1
.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
.有条件的
,
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生在世
,
人们夸赞的最 多的是母爱
,
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
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 br>,
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
,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
赞。现在我们就一同 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
!
二、整体感悟
:
(
1
)检查预习情况。
(
利用多媒体课件
)
.
(
2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
a.
从全文看
,
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
,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
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
,
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 坚强
,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7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
就闯过去了 。
,
很重感情
,
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
,
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
,
每天下班回来
,
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
,
与题目相映
,
文章也多处写到 花
,
如开头由
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
,
结尾用“垂落的夹 竹桃”回应前文
,
点出爸爸
已不在人间
,
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 贯穿小说始末的。
c.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
,
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
上
)
1
.教师导学
: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
,< br>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
,
另一
方面象征生性爱花的爸爸的离开人世。< br>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
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 论
,
力求对文章能有更
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
.自主探究
:
~
确定思考题
,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
,
大屏幕出示问题
组
a.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
,
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
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b.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
,
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 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
,
四人小组讨论
回 答
,
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 的粉红色夹竹桃
,
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
通过亿述探病时爸爸 的一番话
,
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
,
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
爸爸惩 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
这时
,
礼堂的钟声响了
,想到爸爸不
会来了
,
她思潮起伏
,
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 理花儿
,
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
的情形还没有想完
,
韩主任已经讲话了
,
我们也唱起了辅歌
,
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
自己长大
,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
,
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
叔叔的经过
;
最后毕业典礼回来
,
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
,
昕到老高的话
,
她清醒地意
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
,
自己已经长大了。
b.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
,
爸爸曾说
:
“ 没有爸爸
,
你更要自己
管自己
,
并且管弟弟和妹妹
,
你已经长大了
,
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
礼的钟声响起后
,< br>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
,
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是暗示妈妈对爸 爸的病情很了解
,
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
,
“催着自己
,
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
急急忙忙赶回家去
,
这恐怕是一种 预感。至于写
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
散散落 落的
,
很
不像样”
,
更是以花喻人
,
把即将丧父的 伤痛推到极致。
c.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
,
终于体会到自己已 经长大了
,
不再是小孩子了。
|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
1
)识记字词
,
完成读一读
,
写一写
(
2
)思考
研讨与练习”
(
3
)进一步阅读文章
,
思考
研讨与练习
(
4
)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检查作业。
继续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
(
下
)
(
1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
也理清了文
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 步学习和探讨
,
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
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 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
部分
,
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
(
2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
—
< br>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
长有什么影 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再读有关内容
,
然后进行讨论
,
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
a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
,
希望“我 ”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
,
但是他表面
的严厉中又有元限的关爱
,
关 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
能懒惰
,
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
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B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 着
;
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好几校
,
很不像样子
;
小青石榴从 树上掉下来
,
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
,
等等
,
这些 都预示着爸
爸已经病得很重
,
将不久于人世。
C
.是的。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
,
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
,
我是小小的
大人”
,
然后就对老高说话
,
而且是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
,
这样的安静”
,
最后在
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
三、体验与反思
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
,
使学生畅所欲言
,< br>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
烦恼
,
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 br>,
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
(
1
)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
)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
,
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说给大家听听。
四、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
:
世上只有妈 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
,
那深沉的爱
,
那感人的爱
,
让我们说真话
,
诉真情
,
用自己的心声说说
,
“ 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 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
父爱的乐章
,
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
,
印 在脑海里
,
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
河中。
)
五、作业布置
小作文
:((
世上还有爸爸好
))
六、信息反馈:
七、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参加典礼
爸
爸
关
眷
典礼开始
(
赖学被打
爸爸爱花
回到家中
|
爱
念
惊闻噩耗
英
子
教学后记:
这是 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
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
但
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
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
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
“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 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
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 子,
“我”已经长大了。
丑小鸭
安徒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能力目标: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
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
丑 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
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
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br>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
一、导入:
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
(
板书课
题
)
二、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
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
(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
四、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
(见彩 图)
五、
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
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
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
.并简 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
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 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
.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 ,我仿佛看
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
与鸡太太)
(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
.
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悟
主题)
关键句子:
A
.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
.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
说,
他如果不被善良 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
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
也会变成白
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br>
《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
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 价的;之所以在猫绅
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
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
所以人们永
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
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 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
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
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
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
历那么多的磨练, 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
1.
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
也有许多丑小鸭
,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
七、拓展引申:
后也成 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
《命运
无轨道》
2.
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
.命运无轨道
B
.丑小鸭的梦
九、板书设计:
丑小鸭
(
。
白
天
丑小鸭告诉我们:
1
.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
天鹅蛋
(执着
追求)
丑小鸭
2
.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
.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学后记:
1
.教学按照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
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 ,表现出了一定
的思想深度,
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
气氛热烈 ,
思维敏
锐,
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
两则课外选文朗读,
使学生对丑小鸭的现
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
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
.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不 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
断朗读不够充分。
诗两首
课
型:
自读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
想意义。
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能力。
教学重点:
~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
,
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 的追求。
《荷马史诗》
表现了一种
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
《繁星·春水》表现 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
花》
《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 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
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
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
我们 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
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
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
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
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引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
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且大师辈出,
譬如托
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 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br>
1
.简介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 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
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 br>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
遭到了沙皇政府的 多次打击,
他对曾被两次流放,
也曾身陷囹圄,
但他始终不愈
地信守着诗中表 达的生活原则,
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
谋杀害了,
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
术魅力 。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
“所表
现的音调和语 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
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 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
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 希
2
.写作背景:
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
尼古拉耶夫娜·
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
命正如火如荼,
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
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
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 ,正义必胜。
三、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
1
.听课文录音。
2
.划分朗读节拍。
3
.自由朗读。
四、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 的诗句说说你
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 br>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
的心态;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 ,
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
快乐的日
子终会到来。
2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 通
明确:见教参。
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
自己的座右铭,
你读了之后,
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最好联系实际,
自由
讨论,各持己见。这 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五、作业布置: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 br>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
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br>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
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
的选择。
人生的道路 不止一条,
长长的一生中,
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
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在这首诗中,表
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作者简介:
'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
—
1963)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
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 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
志》
《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 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
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 个时期,
因此被称为
“
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四、朗读诗篇、合作探究
1
.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 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
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 常用的象征手法。
2
.全诗共
5
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
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
顾、叹息
3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
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
选 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
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
对现实不满,
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 br>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悔意由此
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 生的真实写照。
{
五、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
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
.二者的概念是什么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 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
明写甲事物,
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但甲事 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
一种具体形象,
也要
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
.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
比喻则是 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
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
1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 漫
七、作业布置: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 于“路”的名
言警句。
2
.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 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
上的体验。
八、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br>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 br>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
生的道路不止一条,
长长的 一生中,
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教
会学生去怎么做。
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 ”“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
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 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后天教育是成才 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
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
思考: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
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 就
“啼哭求之”
。
“书诗为名”
,
“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
方仲永由神童 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
“其
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 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
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 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
的学习和教育,
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 br>结果将更不
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
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 、“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
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 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
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 ,
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
的内容。这样 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
.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 字生动地
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
捷的神 童形象跃然纸上;
“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
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
也富于 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
二、
以“由方仲永所 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
观点。
本题意 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
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
以及阐述观点
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
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 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 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
解了道理:
一个人能否成才,
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
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 表议论,以此引
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标
1
.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
2
.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 价
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
3
.与别人交谈应口齿清 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要重复罗嗦。
4
.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
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七色阳光, 然而,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也
难免出现暂时的阴云,也会有来自学习,生活,交友方面的烦恼,这节 课就让我
们互诉心声,排除你心中的烦恼。
三、活动项目:
1.
分四人小组讨论,互诉心中的烦恼。
2.
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3.
、
4.
分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帮助朋友排忧解难的方法。
5.
选出代表大组交流。
四、创设情境:
6.
两个同学模拟电话交流心中的烦恼。
7.
以书信形式和同学、老师、家长进行心灵的沟通。
五、活动指导
【例文】
(
见《创新作文》
)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
生活中常常出现烦恼是正常的,
但是关键 要正确对待它。
让我们一
起清理烦恼,消除烦恼,迎着七色阳光,笑对人生,快乐地生活。
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过程和方法:
激发学 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保卫黄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画面)
'
播放音乐《黄河大 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
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
,哪个词是关键< br>(
抓住
“
颂
”
字。
)
(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
吗
(
第一节重点落在
“
黄河
”
上,第三节重点落在
“
中华儿女
”
上。
)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 颂黄河”
,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
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
如果在文中找出一 个字来统领,
应该是哪个字
(
即
“
望
”
字。
)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 br>黄河
!”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
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作业布置: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
。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
教学后记:
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
感受黄河的气魄,
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
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
使学生感受到 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
志。
《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最后一 课
都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
通过人物的心理、
语言及动作,
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
“以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 的音、形、义;结合课
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
过程和方法目标:
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 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
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
$$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
有这样一句话:
“失去了, 才觉得珍贵。
”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
他应 该有更深的体会。
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
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 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
“学
习是多么重要!
”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 “最后一课”中他想
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
(
多媒体课件展示
)
1870
年
7
月爆 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
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 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 府执行卖
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 洛
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
1873
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 br>景,
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
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
段:
第一个阶段
(
1
—
6
)
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
7
—
10
)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
情景。
——< br>课前
…
第三个阶段(
11
—
23
)
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
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
课上
第四个阶段(
24—
29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
下课
四、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
并 分析其作
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分析第一阶段。
——
幼稚、怕提问
①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
.分析第二阶段。
——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学校开始上 课的时候,
总有一阵喧闹,
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气氛
【
最后一课“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学生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点……’
”
“我”迟
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教师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
极端肃静代 替了往日的嘈杂;
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
穿着
“督
学来校视察” 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
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 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
悬念。
3
.分析第三阶段。
——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 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
情。
②课后练习二:
(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
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 重
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⑶表明小 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
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
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
愤,对侵略 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
.分析第四阶段。
——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
对小弗郎 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写出了
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
从幼稚、
贪玩
——
疑惑、
诧异
——
难受、
懊悔
——
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
主题,使文章更 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 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
我们再来看看小说
的另一个主人公
——
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 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 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
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
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 ,
把崇高的
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
< br>⑴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监狱大门”比喻
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
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
胞、学生的满腔 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
时候,
他不责备学生,
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
用带着内疚的心 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
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
表现了高度
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 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 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
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
——
思索、内疚
——
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
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
(
1
)
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
写,
它真实而又 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
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r>
(
2
)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
但它威力极大,
逼迫人 们不得不
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
(
3
)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明确: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 语言的悲愤,
(
4
)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
5
)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达出这位教了 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
对将要失去
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
是你们最后 一堂法语课……”
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
镇公
所门前的布告,< br>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
这 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
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
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
既紧扣课题,
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
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 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
下 课以后,
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
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 续写。
八、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人物:
韩麦尔
情节:
上学
上课
下课
自然环境
环境:
%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 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
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
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 课的情景。
短暂
的最后一课,
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
沉痛的心情。
这时
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和掌握“逼狭、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 ”等词语;了解作者
及写作背景;学习并运用朗读课文,准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
过程和方法目标:
正确朗读,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理 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
章通过一系列比喻进行生动形象的说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感;正确认识雄健精神的现
实意义,发扬民族精神,为中华的富强而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 劳智慧在黄
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 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
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br>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
1927
年不幸 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
很远,
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 阅读他的遗作,
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
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 师范读。
思考:
A
.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
B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
.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
.
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
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
.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
.“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
比喻的,你 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
述
!
1
.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
.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
.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
.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
壮美的趣味
5
.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
.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
.联系课后练 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
义)
、
A
.……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
.第四节的含义
C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
.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
< br>“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
家,青春之民族,青春 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
.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
.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 题来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
你能结合文
章,把作者言而未 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
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
要发扬雄健的精神,
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 奋斗、
奉献。
3
.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
4
.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 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
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朗读名言, 唤起学生
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 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
1
.
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
实际上 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
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 发表看法。
教师引用
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 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
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br>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
壮烈的牺牲中。今天 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
要“雄健的国民”吗
(学生自由发言, 集体交流。
(
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
《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 发表的言论,见《读者》
2000
年第
七期
)
)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一个伟大的灵魂,
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
国家命运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
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 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
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永 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
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
和奋斗,
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 br>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
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
七、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八、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 br>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
诵课文,学生 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 br>积累并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词语;背诵精彩片
断,理解修辞的运用;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
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 而奋斗。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
.学生交流各 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
忧伤、愤怒等)
5
.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
读出刚才自己所体 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分组讨论)
1
.问题一: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 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
.问题二: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
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 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
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 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
丰饶”等句子。)
—
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
“她”
而不用
“它”
,
隐含将土地比作
“母
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 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
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
.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
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
.课文 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
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
.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 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回忆,
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第一段:
“当我躺在土地上 的时
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
并采用景物的叠加,
是为了展
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
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
应用排比,
则
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 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
秋两季的景物,
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 丰饶美丽,
但没有采
用排比,
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
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 深切怀念,
但怀念中却
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由此,
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 烈的喷发,
面对土地发出
自己坚强的誓言。
3
.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
.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五、板书:
九
土地的誓言
~
'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为土地而发出的誓言
故乡在呼唤
内容:
—
发誓为故乡而战斗
教学后记:
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
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
摩、欣赏精彩段落。
木兰诗
乐府民歌
~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
积累文言知识
,
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
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 特点
;
从整
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
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
,< br>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 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
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
理解诗中所表现出 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
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
1
.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一、导入
二、简介背景(出示课件)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
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 习的活动内容中,
再看学生对学习
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
愉悦,
然后看 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一
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 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
还想继
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六、
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 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
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 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
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 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
1
.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
.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
.从《木 兰诗》中
“
爷
”
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
.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
.我对木兰的看法
6
.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
.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
.中 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
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 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
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
>
9
.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绕着探究点,
通过探索活动
(可以是实践活动、
小组讨论、
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
,向教科书、 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
解
培养学生具有 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
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 与老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
达成共识,
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 理的解释,
也可以通过动脑、
动手解决某些问
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
1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
.自编
6
—
8
道理解性默写填空题
3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
象。
4
.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六、板书设计:
十
木兰诗
<
<
建
功
立
业
辞
官
还
家
代
父
从
军
教后记:
这首诗 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充满了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
花木兰这一巾 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
深受人们的喜爱。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
抓住全诗明朗刚健、
质朴生动,
具有浓郁的民族情味的特点,
背诵起来也是朗朗
上口,不是那么的 枯燥。
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
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词语,并学会运用。
2
.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 的内涵,体会作者情
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
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
自成一体、
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
.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
.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
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
死 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
(图片)
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
邓稼先画像、
杨振宁画像。
(针
对三幅 图作适当的介绍,
突出邓稼先的形象)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
国科 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
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
来了”
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
史人物。)
2.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
写,
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
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
“是中国共< br>产党的理想党员。”)
3.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 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
“ 邓稼先是中国几
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
是指邓稼先与锋 芒毕露的
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
坦白, 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
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和
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 、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
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 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
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 br>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
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因此他是理想党
员。)
4.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 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
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 大人民
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
性格与品 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
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
课堂设计:
~
1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 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
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 ”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
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 的侵略、
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
读来让人悲痛、
伤
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 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
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
对邓稼先兢兢业业、
不辞辛劳,
为中国的核武器 事
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
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 来,
然后按照
“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
它
的美妙在于……”的句式 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归纳学生发言:
①我发现
“对这一转 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
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
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 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
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 景上,
运用蒙太奇手法,
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
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
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 是邓稼先,
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 br>“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
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 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一句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
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 关系的设问句,
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
情震荡,
它含蓄地告诉读者,
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
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
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 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③我发现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 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
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
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
④我发现
“——是的,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
他仍会走他自己走
过的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
幸”
这一段写得特美妙。
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对 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
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
标和人生追求,< br>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来没有彷徨、
没
< br>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
长河中成为永恒, 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
永恒的骄傲。
3
.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
构安排上、 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
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
并争先发言。
教师总
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
节奏感鲜明,
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长短句的结合,
又使文 气活跃,
抒情味浓厚,
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 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
运用
“板块”
并列的结构,
将邓 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
背景中,
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 品质,
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
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 学的
阅读方法,
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
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 品会经
常用到它,
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
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
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
一、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
短句交错使用,
句 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
以说明吗(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 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
举了
1898
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
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 第四段,句式也
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
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
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
是为表
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
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
短句
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 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
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 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
部分的补充、
延伸和扩展,
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 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
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 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
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
神,
是
《中国男儿歌》
中的
“男儿”
一类的人物。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br>
3
.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
弹”的巨 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
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 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
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 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
与邓稼先有着
50
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 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
不尽的思念;
同时,
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
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
同的东西。
因此,
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 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
这样势
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
50
年的友谊,
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
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 了解,
掌握材料不
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
不宜铺开来写。
因 此,
像现在这样写,
扬长避短,
是很高明的。
二、总结课文
三、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
四、板书设计:
教后记:
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
邓稼先,
“‘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
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
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
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
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 的知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
积累并掌握“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等词语。
2
.
积累优美的语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
.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选材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 会语言的优美和抒
情性。
2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
提高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
学习闻一多先生为救国救民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的治学精神和面对国民党反
动派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
,翻看彩图。专注地注视一分钟,你觉得闻一多
是怎样的一 个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他似乎和鲁迅很相似:清瘦、目光
坚定、
深邃、
嫉恶 如仇……)
那闻一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请看臧克家先生的
《闻
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br>。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
这一篇文章不 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
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
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 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
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 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具有我
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
这在这篇文章中充
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
而,闻 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
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 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
十
数年如一日,
终于在 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
“卓越的学者”
。
闻一多先生前 期潜心于学术,
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
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
化。但作为一名卓越 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
是始终如一的。
)
2.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思想品格的最本 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
精致严谨的结构,
精练的诗一般的语
言,精当的抒 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
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 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
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表现闻先生“学 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
先生“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 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
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
(2)
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 作为“学者的
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 义》三本书的情况
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 参
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 的事
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
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 br>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言行一致的高尚人
格,都表现出来了。
(3)
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
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
新意 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文化史”< br>,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突出了闻
先生的研究学问 ,目的是在于救国;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
“头发零乱”
“睡得
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 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
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 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
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 足一百字,强调“做”
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 br>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
是反复强调“凶多 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
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
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 深厚功力。
3.
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
(1)
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 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
古 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就包含了比
喻,既形象,含义 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
成动态,
给人的印象不再 是客观的介绍,
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
如
“吃尽”
“消化尽”
“炯炯目光……远射……”
,
“赫然而出”
“向……迈进了”
“起先 ,小
声说”
“向……呼喊”
“警报迭起”
,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 和议论语
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
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
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
,是向 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
意思;
与第
5
段
“他并 没有
‘说’
,
但他
‘做’
了”
中的
“说”
和第
6
段中的
“说”
,
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
”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
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革命家”
,闻一多的“说”
,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
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 言”
,也是“行”了。一个“说”
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
这种结合一定 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
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
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例如,< br>“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
锲而不舍”
,说它是记叙未尝 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
“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
,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 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
“饭,几乎忘了吃”
,
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
但紧接着跟上一句
“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形成了对比,
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
“夜间睡得很少”
,
“惜寸阴”
,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
妙,但跟着一个 情犹未尽的“分阴”
,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
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 不平常了。
(4)
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 构,如“目不窥园,足不
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
“潜心贯注 ,
心会神凝”
,
“迥乎不同”
,
“一反既往”
,
“ 警报迭起,形势紧张”
,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
使用对句的形式, 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气
冲斗 牛,声震天地”
,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
对的句子 ,
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
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
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
句。这 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
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 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
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
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
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 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
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 前后的多次照应,有
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
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
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
、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
思想品格上的 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 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
十
数年如一日,
终于在学术上取得 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
敢于为人民
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 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
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 不同,
反映了他对社会认
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
一名伟大的爱国 者,
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
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
一、问题探究
1.
课文 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
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 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这是对前一
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 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
面革命家的方面”
,这句领起了文章的 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
“仅……还……”
“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
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
“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 者在两个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
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
这样就使两个
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
2.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 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
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 本子,写
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
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
使他的精神、
品格、
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
那时候,
他已经诗兴不作
而研究志趣正浓。
(
“诗兴不作”
是文言说法。
“
作”
,
....
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
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
2.
他要 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
........ ..
.
.
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
20
年代末
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
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 br>”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望闻问切”是
.....
比拟的 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
第
2
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
)< br>,说明闻
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
“漂白了的四壁”
。
(
“它”指深
.......
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 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
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 ”引自闻一多诗《静
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 了的
四壁”
,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
之 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
|
5.
他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
成了
“何妨一下楼”
的主人。
(
“潜心贯注”< br>和
“心
.........
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 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
他分心。
)
三、课外收集: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
教后记:
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
神。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 。
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
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
教学目标
1
.以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
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
. 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
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 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
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静听。
)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
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 后的作品,
是超
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
次聆听,
感受……)
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
《音乐 巨人贝多芬》
。
二、整体感知
1.
理清
“客人
”
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
访问贝
<
多芬的过程:
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 并
开始和
“客人”
谈话贝多芬和
“客人”
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
“客
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 一次指挥
音乐会的情形。
)
2.
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 芬的形象。
(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
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 身音乐。
)
、
3.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
.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 师:
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
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同学生一起
完成 板书。
2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
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
(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如:贝多芬
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
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
.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
,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
耳聋,
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
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 br>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
!
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
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
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
傅雷
)
一个 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
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 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
罗曼
·
罗兰
)
;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
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
并将板书
补充完整。
四、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
. 导人: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
“
对面不相识
”
,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
(
出示贝多芬画像
)
2
.要求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
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 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
“脸谱化
”
。
3
.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
(
选 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
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br>)
五、归结全文
1.
小组讨论:站在
“
客人
”
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
习成果。
2
.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
,深切感悟。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
教后记:
雄浑激昂的《命 运交响曲》叩
击着你的心灵时,
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
音乐巨匠——遭遇到命运沉重 打击,
但他没
气馁。
生活中,
教会学生要坚强的面对挫折,
一贝多芬 为榜样。同时可以侧击其他的
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
莫泊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
课文词语丰富,让学生注意积累。
2
.
?
3
.
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
.
体会文中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默读揣摩,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2
.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例如行文顺序、材料剪裁、人物配置等,
都可以从课 文中得到启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友人间的脉脉温情。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星期天是怎
样渡过的呢……想不想知道大作家福楼拜的星期
天是怎样渡过的请看法国作家莫泊桑写的《福楼拜家 和星期天》
。
二、听读课文,熟悉文本。
1
.
听录音朗读。
学生静听,初步感知文章,体会四人形象,学生听后谈感受。
$$
2
.
学生自读,圈划要点、自制问题卡。
学 生朗读,进一步体会四人形象,圈划文章的要点,疑难点,并制作面问题
卡,以备课上讨论解决。
三、熟读课文,
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
性 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人物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肖像
语言
^
动作
性格
?
左拉
}
四、问题探究
1
.学生出示问题卡,统一讨论解决。
2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例如,
对
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
“……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 面,
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
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
乐 。
”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
共同的趣味、生活 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
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 ”
,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使读者
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3
.让学生揣摩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作者善 于抓住四位作家的性格上的特点,
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
行动
和语言。哪个作家 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左拉:最详细具体
都德:较详细
形成鲜明对比
肖像描写
福楼拜:略写
1
.没有具体铺开写,只是概述了他们的说话内容
、
屠格涅夫:一句话,最简略
语言描写
2
.描绘了谈话的声调仪态
3
.对口才也做了一些评论
福楼拜:全文中心人物,详写
左拉:坐相比较特殊,也较详细
动作描写
都德:略写
屠格涅夫:一句话
写作家的肖像、语言、动作,又是为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4
.本文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
a
.按时间顺序来写:
第一个
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