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温柔似野鬼°
584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0: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唐佩兰)
2019
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含答案)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B


...
A.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
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
诗中的“杨 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这一句,表面看起
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 更深层次的赞许。

C.
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连 那些“无才
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
这首 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
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2.
下面对《晚春》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七言绝句,作者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 br>
B

“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
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C
、三四句,作者是 在歌颂杨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为晚春增
色。

D
、全诗表 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
美好未来之意。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下面对《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 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2019
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B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

“满洛城”
,仿佛无处不 在,无处
不闻。这有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C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 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可见
“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D
、这首诗写的是闻笛,它的意义仅仅限于描写音乐,给人一种清新流畅、抑扬
顿挫的韵味。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
下面对《逢入京使

》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

“故园东望路漫漫”
,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 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
正行进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
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
,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 的位
置。

B

“双袖龙钟泪不干”
,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 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
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 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
家报平安又苦于没 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
传神。

D
、这首 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
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 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竹里馆

[

]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
下面对《竹里馆

》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
、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绝句,作者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咏山水 田园,
苏轼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 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
出长长的啸声,诗人此时空虚寂寞、怀才不遇, 感慨世上难遇知音。

2019
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C
、后两句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
月亮还在时 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
成心心相印的知己 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
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
力,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对《泊秦淮》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
分)

A
.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的叠 字,描绘出秦淮河边夜色朦胧冷寂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忧愁伤感之情。

B
. 第二句叙事,以“夜泊秦淮”点名上句所描写景物的具体地点,又以“近酒
家”总领最后两句。

C
.后两句由“商女”引出歌声;由视觉到听觉,叙事中抒情,抒情中议论。表
现了商 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
.全诗借用陈后主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 史典故,讽刺了晚唐统治者不吸取教
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切忧虑。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下面对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
“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
“幽州 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
感而发。

2.

下面对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
这首诗风格明朗刚健,视野开阔,诗人的自我形象鲜亮感人;语言富 有
感染力,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2019
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B
.诗中“古人”和“来着”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写出了一种
物是人非的苍凉 之感,诗人渴求能遇贤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报效国
家的情怀。

C
.“念”和“独”用得好,“念”字表现了诗人包含宇宙古今、宽广无垠
的精神境界,“独”则表现了诗 人的孤独悲凉之感。

D
.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 阔的山河,
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选出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
“望”的角度由远望到近望。

B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眼界的空阔。

C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 山小”


D
.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 两句是写诗人
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

青未了
”< br>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

颔联



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昏晓

则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是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C
.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
暮 。

D
.全诗八句没有一个



字,但作者紧紧 围绕诗题

望岳

中的



字,由远望 写
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3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登飞来峰

(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