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教案
玛丽莲梦兔
67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0: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陈艺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
—
6
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 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
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同时要突出读
写结合,
把阅读教学与
“写出人物的精神”
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围绕人物描写,
读中 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
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
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 深入到
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运用 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
特点和内在精神。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br>
2.
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 br>3.
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
瞬间,记录 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
描写、< br>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
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 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
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
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
、
回忆本单元 前几课的内容,
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
比如
《邓
稼先》一文中将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
交 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
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
点的人。
< br>——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
行详细的描写。除了外在 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
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设计意图:和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练习衔接,为下文《写出人物精神》
的
教学做准备。
二、读写结合。
(
一
)
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一起领略了几篇经典的写人美文,还体会
到了要各种手法把握人 物特征,表达人物感情。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可不可以
加以借鉴呢
?
《邓稼先》——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
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孙权劝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写人手法的回顾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写作方法。
三、尝试表达。
对校园里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描写,
既要写出外在特征,
又要突出内在精
神。
1
取材:还原情境。你选择的人物有什么鲜明 的个性,同时要思考他的这个
个性在哪个环境或事件中表现得最突出。
2
构思、起草:提炼出写作对象最突出的性格、气质。他有哪些外在表现最
能体现其内在气质
?< br>
3
填写下表:
环境或事件
4
根据表格进行写作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用 表格梳理写作的思路和角度,
指导作文的
选材、构思和起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br>
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
的需要, 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文章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以情动
人,
抒情是写作中一种很 重要的表达方式。
但是抒情比较抽象,
而且常常和其他
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学生很难 把握。因此,要“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
学生了解两种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外在表现(语言、外貌、行为等)
性格或气质
2.< br>七年级下学期,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但是,记叙文中应以
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br>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
切不可
喧宾夺主。因此,将“启发学生 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的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 、衔接自然,灵活、简
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3.
教科书采用知识 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
本单元就以祖国为主
题,
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 学作品,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
不同
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
发愤 图强的美好情操,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
表现手法多样。
应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 例,课外善模仿。写作教学注重一课一得,应引
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
学习两
者基本的抒情方法。
学情分析:
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
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
并深化文章主题。
但是,
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
情感单薄支撑不起 主旨的问题,
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
主要还在
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 抒情方式。
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
并且能够灵活
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 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
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
式。
2.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2.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提前一周思考写作题目:《乡情》和《我的烦恼》。二选其一挖掘可
写素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抒情
(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PPT
显示
)
导语:诗人白居易有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
有无可名状的哀愁
;
沐浴月 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
;
仰望苍穹,远眺
大海,我们心胸开阔
;
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
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1.
老师板书题目:学会抒情
2.
出示任务:什么是抒情
?
抒情可以分成几类
?
3.
反馈指导:
(1)
学生交流:
抒情,
是指在 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
(
喜怒哀乐
)
,
使读者引起共鸣 ,受到感动、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分为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
教师补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抒情——即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文
中人物表达主观感 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
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感情,或使你高兴—— 想放声歌唱
;
或使你生气——使你悲
痛。这就是你对这些事情产生了感情,有了感受。 在写作时,把这种喜怒哀乐的
感情表达出来,就叫抒情。
(
二
)< br>对比阅读,体会作用
(PPT
显示
)
导语:刘勰在他的文心 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
者心扉,
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
否则,
无论怎样雕章琢句,
都只能是繁采寡情,
味之必厌。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抒情的 重要性。
1.
出示任务:让我们通过两个片段,进行对比,体会抒情的好处。
片段一 :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
离开了您——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 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
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 批评,是责骂。
妈妈,我想对您说很多话,但世界上所有的话都不如一句“谢谢您
!
”
片段二:如今,我已离开了家,离开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限回忆的地方,也
离开了您 ——我的妈妈。我带着您对我的期盼,踏上了追求梦想的旅途,我不
会放弃,因为您说过的话,是我听过 最动听的语言。尽管有些是批评,是责骂。
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柔和的春风,抚弄着我这支新发的柳 条
;
您是淅沥的细
雨,滋润着我这株娇嫩的小草
;
您是蓬勃的大树, 为我遮挡了狂风暴雨
;
您是冬日
的暖阳,用您那温暖的光芒,照进我迷失的心房……< br>
妈妈,谢谢您
!
2.
反馈指导:
(1 )
学生反馈:片段一主要采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
;
片段二除叙述外还大量采
用 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
教师补充: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 之外运用了一
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
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
“
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
,
我们写文章,
总要表情达意,
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 者的感情,
这就是抒情。
二、名篇引领,感知抒情
(
一
)
名篇指路,初识抒情
导语:叶圣陶曾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直接
抒发作者感情的,
也有间接表现作者情感 的名篇。
研读这些名篇有利于我们区分
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并继而掌握直接和间 接抒情的技法。
1.
出示任务:让我们阅读名家名篇,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不 同。区分
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
?(PPT
显示
3
页)
片段一:
我呆呆地望着她,
止不住留下了眼泪。
我觉得我是 世界上最伤心的
人
!
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
——《羚羊木雕》
片段二:母亲啊
!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 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
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荷叶
母亲》
片段三:啊
!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
——《最后一课》
片段四: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 大坚强
!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黄河颂》
片段五: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
;
树上的绿芽也密了
;
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 样东
西——生命。
——《散步》
片段六:
当我躺在土地 上的时候,
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手里握着一把泥土
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 事的时候
,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
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
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
我 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
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 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
色的足金
;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 的大道上跑着,狐仙
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的誓言》
片段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 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
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
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 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
“放学
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
片段八:
我曾屡次发现,
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 灰心丧气时,
只要记起很久
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我便能应付一切。< br>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
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
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走一步,再走一步》
2.
反馈指导:
(1)
学生反馈:片段一、二、三、四采用直接抒 情方式,片段五、六、七、
八采用间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表达比较直接,篇幅较短
;
间接抒情表达委婉,
要将人、事、景、物融为一体,篇幅较长。
(2)
教师 引导: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根据抒情的位置和文章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也即直抒胸臆,
是指在记叙、
描写的基础上,
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
度时,
直截了当地把内心的感情抒发、
倾吐出来。
比如:
片段三
《 最后一课》
中,
文章充分讲述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特殊经历,
并运用大量细节描 写展现了
这节课的悲壮情调之后,才让小弗郎士用一句话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啊
!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
”这就显得自然而然,真切动人。
间接抒 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
写景、
状物融合在一起,< br>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正如王国
维在《人间词话》写道“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大概就是,用我
的心去体悟,
用我的心去味万象,
那么所 有的物象都有我的面貌,
都有我的心性
在其中。比如:歌词“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借太 阳和花来表达感情。
(
二
)
比较分析,体会不同
1.
出示任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有何不
同,试填表区分。
2.
反馈指导:
预设
(PPT
显示
)
:
(1)
学生活动 :结合课本
p44
页圈点勾画两种抒情方式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教师引导: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更好
使用两种抒情方式,为自己的 作文增色。
(
三
)
区分类型,体会间接抒情
导 语: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比,
必须得有一种凭借,
即要有一种
“附着物”< br>作为依托:或人、或事、或景、或物,或议论中、或叙述时,将景物与人的思想
感情互相融合,创 造一种诗意的意境,让你去感受、去品味。因此,它的表现形
式多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 br>1.
出示任务:间接抒情,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
或者说,间接抒情有几种类型< br>呢
?
2.
反馈指导:
预设
(PPT
显示
)
: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
: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
说别人也能感觉 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比如:片段
五《散步》通过对田野、绿芽、冬水等描 写,展示了春天的浓厚气息,对生命力
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描摹景物,
处处充溢着作 者莫怀戚的情感,
正所谓景中有
情、情寓景中,使全文浑然天成。
托物言志
(
融情于物
)
: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
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比如:片段六《土地的誓言》就是融
情于物,借东北特有物产 ,抒发了对故乡的强烈的思念与爱恋。
记事抒情
(
融情于事
):
借叙事抒情,
叙事是手段,
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
而是要把浓郁的 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
着力用情。比如:片段七《最后一课》刻 画了韩麦尔先生用全身力气写下“法兰
西万岁
!
”为所有人上了真正意义的“最后一课 ”,震撼每个心灵
!
议论抒情
(
融情于理
)
:议 论抒情句就是兼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议论的表达方
式,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观点。一般是先抒情,然 后引出议论。比如:片段
八《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在文末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想着远在下
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 所
要到的地方。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啊
!
(1)
学生活动 :
结合文中间接抒情经典名篇
(
片段五——八
)
,
区分间接 抒情的
四种类型。
(2)
教师引导:明确四种间接抒情类型,并形成板书。 准确区分间接抒情的
四种类型,
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学以致用,
更加自由地、
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真
实情感。
三、借鉴名篇,学习技法
导语: 有的人形容说:
“感情是文章飞腾的翅膀。”好文章,会把你带入美
好的情境界中去,
使你得到美感享受。
从经典文本的经典抒情段落来看,
抒情方
式分为两种:
直 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学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技法,
一定会使
文章更上层楼。
(
一
)
借鉴名篇,学习直接抒情方法
1.
出 示任务
(PPT
显示
)
:让我们观察课文《土地的誓言》片段,探讨直接抒< br>情的方法。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
必须被解放
!
你必须站立
!
”
《土地的誓言》中 这句直抒胸臆的语句,运用了什
么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2.
反馈指导:
(1)
学生反馈:人称发生了变化由她变成了你, 便于直接倾诉
;
用了比喻、拟
人、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
(2)
教师引导:此片段人称发生变化,便于直接倾诉
;
将土地比作母亲,并将
倾诉 对象拟人化
;
运用呼告、反复等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
怀想、眷 念等情感,表达情感更加炽热直接。
除此之外,《荷叶·母亲》中将母亲比作荷叶,“我”比 作红莲,生动形象
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珍爱、
庇护,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br>?
”
运用反问,
强调母爱的重要性——庇护子女、荫泽后代。
(3)
方 法小结
(PPT
显示
)
:直接抒情的具体方法有:直陈肺腑
(
内心独白
)
、变
换人称
(
她—你
)
、善用修辞< br>(
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呼告、反复
)
,并形成板
书。
A.
直陈肺腑
(
内心独白
)
:人在情绪高涨或激愤的时候, 往往要找朋友倾诉
;
或将它写在文章中,用纸、笔为代替物,将感情发泄出来。这种方法,就叫 “直
陈肺腑法”。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常以独白的形式出现
;
而在散文中常是作< br>者内心的直接剖白。例如,
《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内心独白的句子:
“我几乎
还不会作文呢
!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
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
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
旷
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
!
我这些课本
!
语法
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
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当小弗郎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 br>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弥足珍贵。内心独白具体细腻、
真实可感。
B.
变换人称
(
她—你
)
:一般来说,文章的人称应前 后一致。但是,由于抒发
情感的需要,
有时也可变换人称叙述。
特别是在感情激动到极 点时,
往往不自觉
地突然转向所叙述的人、物。例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抒发了强烈的 愤
慨之情: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
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我心 里想,
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
样长的
!(
捶击桌子
)
其实很简单,
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 恐怖,
其实是他们自己在
恐怖啊
!(
特务们
)
,你们想想, 你们还有几天
?
你们完了,快完了
!
你们以为打伤几
个,杀死几个, 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
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
的,杀不完的
!
”闻一多在讲演的大会上将人称“他们”转换为“你们”,直呼
特务们,并怒斥他们,痛快淋 漓,浩然正气充乎天地间。
C.
善用修辞
(
比喻、拟人、排比、反 问、呼告、反复
)
:有很多修辞,都是随
作者情感的激化和升华而产生的
;< br>反过来,它也正适合表达作者强烈的情感。直
接抒情时,要加以选用。例子很多,不再赘述
3.
总结:
直接抒情不讲含蓄委婉,
而是思想感情的袒露
;它直陈肺腑,
发自内
心
;
它有极强的感染力、爆发性。它或像高山大海, 波澜壮阔,气势酣畅,遒劲
感人
;
或像火山喷发,宣泄奔腾,感情浓烈,撼人心魄;
或像潺潺溪水,脉脉流淌,
清静幽雅,沁人心田。
(
二
)
比较揣摩,学习间接抒情方法
导语:间接抒情是与 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它不像直接抒情那样直抒胸臆,
它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
而 是借助各种外物,
含蓄委婉地加以表达。
直接抒情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技法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
但间接抒情是把情感和
人、事、景、物融为一体,技法多样、值得探讨。
1.
出示任务
(PPT
显示
2
页
)
:让我 们体会改成直接抒情的片段五——八,与
原文相比,效果怎样
?
探讨间接抒情的方法。
片段五: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各种事物都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
这 一切都使
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片段六: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 候,
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手里握着一把泥土
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 候,我想起东北特有的植物、动物、农
作物、物产等,还有那神奇的事情,让我回味无穷、永生难忘!
片段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 外又传来普鲁士
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再见了,韩麦尔先生,我永远会记得您给我
们 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永远会记得您的教诲,
永远会记得法语及我们最亲爱的
祖国!
片段八:
我曾屡次发现,
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
只要记起很久
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我便能应付一切。
感谢那次爬山 ,
感谢我
的父亲,您的教育我终生难忘
!
2.
反馈指导:
(1)
学生反馈:片段五改动后,虽直接表现了对 生命的赞美,但南方初春的
田野是怎样的,焕发着怎样的勃勃生机,我们无法体会,没有细化景物,就没 有
生动性,眼前就没有画面感,显得枯燥乏味。
片段六改动后,
将东北特有 的景物都删掉了,
只用一句话带过,
脑海中缺乏
画面感,
无法体会东北大地的 丰饶美丽。
原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
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形象的、 生动的画面。
片段七改动后,缺乏对韩麦尔先生神态、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我们就感觉不到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撼动人心的一面,
情感也就弱化了许
多。
片段八改动后,
没有了最后的议论句,
这件小事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
整 篇
文章的主旨也得不到更好地升华。
(2)
教师指导
(PPT显示
)
:细化景物,即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
巧用修辞,
即是
“让情感形象生动”
;
描摹人物
(
精雕肖像、
刻画神态、< br>突出语言、
延长动作
)
,
即是“让情感站立起来”
;
议论点睛,即是“让情感深邃无底”。明确四种间接
抒情的方法,并形成板书。
3.
总结: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
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 ,
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
根据感情的流动
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 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
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
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 之情
;
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
的过程中,
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要做到语言优美而又富有感
情色彩。
四、牛刀小试,体验抒情
(
一
)
动手实践,运用多种抒情
1.
出示任务< br>(PPT
显示
)
: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
悦 、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
字左右。
提示:
1.
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
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2.
反馈指导:
(1)
学生反馈:情感的抒发要与自己所写的内容 相结合,不可以孤立抒情
;
语
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仍不足
;
两种抒情 方式的自由转换、灵活运用还不到位。
(2)
教师指导:选择好想要表达的情感,回 忆产生这种情感的情境,建议采
用直接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
二
)
习作交流,修改当堂习作
1.
出示任务
(PPT
显示
)
:
(1)
四人小组成员交流习作,推荐最好的一个片段,当堂朗读交流。
(2)
交流完之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争取运用好抒情这种表达方式。
2.
反馈指导:
(1)
学生反馈:抒情不是全篇使用,要运用合宜
;
交流时要用心体会别的的同
学的优点,加以运用
;
修改时,如果能 力不足,可以让本组写作优秀者帮助修改。
(2)
教师指导
(PPT
显示
)
:通过交流、朗读、修改等环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了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将 两种抒情编成口诀:
“表达情思抒情感,直接间接两者
兼
;
写景突出景特征, 叙述描写感情抒
;
写人记事好文章,人物描写显情感
;
抒发情
感可议 论,点题明理升主旨
;
抒情不是所有文,中间结尾最常见。”让学生大声
朗读并认真体 会。
3.
总结: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 br>家朱广潜就说“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绝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在习作中,
情感的抒发要自然 ,
水到渠成。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
更为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还要反复运用,
加以实践,
争取让自己
的作文“抒情共记叙一 色,美文与高分起飞”
!
五、抒写真情,成就佳作
(
一
)
写作实践一:《乡情》
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500
字。
(
二
)
写作实践二:《我的烦恼》
以《我的烦恼》为题, 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
500
字。
二选其一,按照 课本
p45
页提示,完成习作。要求:用红笔勾画出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
直接描写用直线,间接描写用波浪线。
)
板书设计
(PPT
显示
)
:
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写 作要求是
“抓住细节”
,
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学生抓住细
节,刻画人物 ,表达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
;
接着列举《阿长与
<
山海经< br>>
》
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
然后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简短记录
记忆深刻的细节的方式,更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
最后提示学生细节 描写要
注意的问题:要学会抓住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
物特征或 作者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类型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 为主,
他们虽然有小学六年
写作经验的积累,
但是缺少对人物、
生活细致的观 察。
记叙事件不具体,
很笼统,
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时,不会抓住细微处具体刻画,造 成文章空洞,缺少细节,
不能很好刻画人物,
表达情感。
因此,
对学生进行细 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
要。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
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
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点
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生动的细节来表达真情实感。
六、教学准备
学案:人物描写分析材料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
一
)
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导语:请同学们读两个句子,帮助老师判断哪一句更好。
句子
1
: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极了。
句子
2
: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道路两旁的庄稼热得低下头,
弯下腰
;河里的水烫手
;
地里的土冒烟。
出示任务:
1.
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
?
为什么
?
2.
第
2
句比第
1
句增加了一些内容
,
说 说增补了哪些内容
?
3.
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 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
体的刻画。
小结: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 、语言细节、动作细节、
景物细节等。
大家之所以认为第二个句子好,
正是因为与第一 个句子相比较,
第
二句对周边景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
更好表现了天气的炎热。< br>因此,
要想更
好表情达意,抓住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
二
)
欣赏典型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
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 层翳……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
僵尸……
2.
父亲头发 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
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
水珠,
随着父亲踏黄泥 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
额头上一会儿就
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3.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 颔之。
出示任务:
请同学们欣赏以上带有细节描写的语段,
并说一说分别运 用了什
么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反馈指导:
< br>1.
作者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动作、肖像细节进行描写,写出了作者当
时惊讶又有 些害怕的心态,
为后文表达内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种真实的
感受,让读者也仿 佛置身文中,令人难忘。
2.
作者对父亲踩黄泥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
3.< br>作者描写了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
微颔之”两个语句,就惟 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结:
细节描写有很重要的作用,< br>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
如果没有细节描写,
就没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细节 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
彰显人物个性的关键。
在写景的文章里,
细节描写能更好地突出 景物的特点,
起到以小见大、
画龙点睛
的作用。
(
三
)
回忆生活细节——总结细节描写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 你曾经留心过的生活细节。
当我冬夜苦读时,
母亲为我送来热
腾腾的奶茶,这是一个爱 的细节
;
当我不小心犯错时,父亲的手掌愤怒举起又轻
轻
落
下
,
这
是
一
个
爱
的
细
节
;
当
我
____________
时
,
老
师
(同
学
、
父
母
…
…
)
_____________
,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出示任务: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讨论细节描写的方法。
指导反馈:
< br>1.
善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发挥想象和联想,做生活的有
心人。
2.
写人记事的时候,
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善于运用外貌、
语 言、
动作、
心理、
神态等描写方法。
3.
用心灵捕捉身边 的一人一事一物,养成反思、省悟的习惯,在描写中渗透
个人独特体验。
(
四
)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学会运用
1.
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课文示例: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 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
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
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务:先让学生比较后分析总结其中的方法,教师引导补充。
指导反馈:这段文 字增加了许多动词,从而把整个捕鸟的过程描写得细致、
生动、到位,这种方法就是——细化动作,延长 过程
学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蝴蝶,一不小心又让蝴蝶飞了。
出示任务: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
提示:细化“好不容易”< br>“捉住”的过程。给学生
5
分钟时间写完,分组交
流,推荐,全班展示优秀的细 节描写片段。
2.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
(1)
“小”到什么程度
?(2)
怎么个“瘦法”
? (3)
穿得有多“差”
?
课文示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 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
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小桔灯》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生动,是因为作者抓住特征,步步追问,在
细微处驻 足,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习的。
学以致用:请抓住人物特征,给下面的句子加上细节描写:
那天,
迎面走来 了一位老爷爷,
他弯着腰,
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风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爷爷 什么样子
?
可以扣住他的脸、头发、眼睛等外貌特点来展开细
节描写。
3.
出示任务:下列语段的细节描写都很成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才写
得这么生动吸 引人
?
(1)
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 ,就像盛
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2)
三个月后,小草莓 结出了果实,小小的果实竟然压弯了枝头,但纤柔的
茎并不生气,兴奋地背着自己的硕果炫耀着:“看, 这是我的果实。”
(3)
那抹夕阳红,如丝绸般挂在天边,好似随风飘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导反馈: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
展现人、事、物的特征, 更好地表情达意。
出示任务: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刻画细节,使下面的语句更加充实生动。
小草发芽了。
学生写完后分组交流。
(
五
)
牛刀小试
出示任务:
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 的作文,
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做出修改:
(1)
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心理特点的细
节。
(2)
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
体现,也可以直接 写自己的评价。
(3)
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指导反馈 :
完成修改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修改前后的不同,
然
后每个小组 推选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学参与全班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修改成
功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要
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发现生活中每一细微处的美,
做一位具有丰富情感,
细腻笔
触的幸福之人。
(
六
)
作业: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 喜、
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
以《的那一 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500
字。
(
七
)
板书设计:
抓住细节
细心观察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以小见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征,步步追问
画龙点睛
运用修辞,充实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