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案+全册知识点总结

温柔似野鬼°
615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0: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章辰)
【新教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复习教案
+
全册知识点总结











XX
中学

七年级语文组

XXX
2020

6




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2019
——
2020
年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时间

主备课人

教学内容


课型

新课

教学课时

1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孙权劝学复习


教学目标

文学常识,重点字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老师活动)

1.
文学常识


(1)
体裁: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


指以 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
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
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 秋》
《左传》
《资
治通鉴》等。


2
)作者:北宋司马光


3
)作品: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 362
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
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 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
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
重点字词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务:事务。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
《诗》
《礼》
《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只,只是。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若:比得上。

2

学生活动

以为:认为。

益:好处。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

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

更:重新。

见事:知晓事情。

拜:拜访,拜见。

3.
句子翻译: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
(

)
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
(
的事务多)
呢?

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6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9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4.
重要问题

1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该书是北宋
(
朝代
)
司马光
(
人名
)
主持编纂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 362
年间的史事。

2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 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以上均填课文< br>原句
)
3
.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 获;文末的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
.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 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
而“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
“乃始
就学”


6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7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
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 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
的道理。

(2)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
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
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
.本文虽短 ,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
格特点。

孙权: 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
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9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0
.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1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
,是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 才、爱才,二人志同道
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 br>的惊人长进。

12
.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 br>.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
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 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
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课后

反思

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2019
——
2020
年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时间

主备课人

教学内容


课型

新课

教学课时

1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木兰诗复习


教学目标

文学常识,重点字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老师活动)

2.
文学常识



乐府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 练乐工,
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
,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
重点字词

当:对着。

户:门。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
,用法与此相同。

市:集市。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但:只。

戎机:战事。

度:越过。

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策勋:记功。

强:有余。

欲:想要。

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穿。

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5

学生活动

帖:同“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同伍的士兵。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贴近地面跑。

安:怎么。

3.
句子翻译:

1
.不闻机杼声。
(
机杼声
)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流水鸣溅溅
)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胡骑鸣啾啾
)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 战斗,多年之后壮士
(
得胜
)
归来。

6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木兰
)
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
(
借助它的脚力
)
送我回故乡。

9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
(
迎接她
)


9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4.
重要问题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 br>.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
河去,暮 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 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
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 溅”
“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
木兰的思亲之情。

3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 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
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

4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
着打更声,寒光映照 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
6
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
中的一个。

6
.写“黄河流水鸣溅溅”
“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
.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9
.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
.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br>”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
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
.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
霍向猪羊。

13

“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 br>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
.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
.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

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 然产生
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
了木兰的 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
.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
一笔带过,而对能 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 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
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 突出了人物性
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课后

反思

7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2019
——
2020
年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时间

主备课人

教学内容


课型

新课

教学课时

1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卖油翁复习


教学目标

文学常识,重点字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老师活动)

1.
文学常识

欧阳修(
1007

1072

,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字永叔,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北 宋
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
《伶官传序》
《六一诗话》等。本文选自《归田录》
,题目是编者加的。宋英宗诒平四年(
1067
年 )

欧阳修再次遭蜚语中伤,自请外任,
《归田录》便是作者在出知亳州时所作。
2.
重点字音字义

矜(
j
ī
n


圃(
p
ǔ



睨(
n
ì)

矢(
sh
ǐ



颔(
h
à
n


忿(
f
è
n
)酌(
zhu
ó



沥(
l
ì



遣(
qi
ǎ
n


3.
重点词义

善:
(擅长,善于。以此:因此。


自矜:
(自夸。矜,夸耀。


尝:
(曾经。释:放下。立:站立。


睨:
(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颔:
(点,头。


忿然:
(气愤的样子。


沥:
(下滴。


因:
(接着。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
“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



善射

:射箭

射:

汝亦知射乎:射术


吾射不亦精乎:射术

以此自矜:凭借



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8

学生活动

以钱覆其口

:用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代词,代指陈尧咨



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代指射技精湛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

代词,代指油

康肃笑而遣之

代词,代指卖油翁

4.
句子翻译


1
)原文: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
一旁,斜着眼看他,很 久也不离开。


2
)原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3
)原文: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 br>4
)原文: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br>”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
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 )注到
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5.
重要问题


1

.
故事中先出现的 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


答:善射;自矜。以 此人物特点为后文故事中两人矛盾激化做铺垫,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2< br>)
.
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

答:睨之久而不去,微颔。说明略表赞许的同时又感到美中不足。


3
)如何看待课文中“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

答:
“ 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写得曲折有致,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究其原
因,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最富有个 性的神态、言行来描写。陈尧咨的轻狂自
傲,卖油翁的从容稳重就跃然纸上了。


6
)在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示例
1
:我喜欢卖油翁。他虽然身怀绝技,却心态平和,不骄傲自满。

示例
2
:我喜欢陈尧咨。他不是一个完人,他因射技高超而沾沾自喜,认识到
骄傲自满的错误后又能虚心接受卖油翁的批评。

示例
3
:我喜欢卖油翁。他 是一位深明世故的老人,对于陈尧咨的责难,他没
有分辩,只是用行动说明一切。

6.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课后

反思


9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2019
——
2020
年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时间

主备课人

教学内容


课型

新课

教学课时

1
使用者


学科组成员


短文两篇复习


教学目标

文学常识,重点字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老师活动)

1.
文学常识

刘禹锡(
772

9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 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
谊甚厚,世称“刘柳”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 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
《西塞山怀古 》
《秋词》
《江南春》
《浪淘沙》等。

2.
文体知识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 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
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
位的旁边, 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
准则。

3.
主题思想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
以其立意鲜明、 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 ”不陋
,

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
重点字音

德馨(
x
ī
n


鸿儒(
h
ó
ng r
ú)

苔痕(
t
á
i


案牍(
d
ú)

5.
重点词义

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10

学生活动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6.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7.
句子翻译:


1
)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
)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房 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
了。



3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

4
)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6.
重要问题


1

.
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
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 、水”来比“室”
;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
;用“仙、龙”来
比“德”< br>;用“名”和“灵”来比“馨”



3

.
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
为陋的品质。


4

.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 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 br>(
5

“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
,后两句暗喻自己。


6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11

“上”

“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 化,活跃而有生气,而
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 br>境。


7

.
“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
(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9
)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爱莲说》

1.
文学常识

周敦颐(
1017

1073
,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
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
“濂溪书堂”

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
贤”
。著有《周元公集》< br>《太极图说》
《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
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 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
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 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
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
主体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
明那 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
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 直的品德。

4.
重点字音

甚蕃(
f
á
n


淤泥(
y
ū)

濯(
zhu
ó)

清涟(
li
á
n


蔓(
m
à
n


亵玩(
m
à
n


噫(
y
ī)

颐(
y
í)

鲜有闻(
xi
ǎ
n


隐逸

y
ì)

5.
重点词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

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

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读
xi
ǎ
n
,少)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6.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也”表
判断)

12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
“濯” 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7.
句子翻译:


1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
涤但(并)不(显得) 妖媚。


2
)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
越清幽, 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9.
重点问题


1

.
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

.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作者写莲 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
志的写法。

4

.
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 br>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
、菊(陶渊明独爱)
、牡丹(世人甚爱)



5
“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
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
)作者把“莲”比 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
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7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不愿像 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 守和正直的品德。




课后

反思

13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