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余年寄山水
681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3: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还是会寂寞吉他谱-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P56
——
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7
课时
第
1
课时
平行与垂直
一、教学内容:
平行与垂直
P56-P57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
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界定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且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回忆直线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在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平行
1
、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 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
出现的图形汇总。
2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
、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
1
)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
2
)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
形,同学们能不能 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用铅笔摆图形,分组讨论。学生在全班汇报,补充说明。
5
、尝试把画 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6
、根据 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重点讨论第
3
幅
图 ,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 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
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
、我们把在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
行。记作
a
∥< br>b
,读作
a
平行于
b
。
(这里我们要强调 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
是平行的关系。
)
8
、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
、
师黑板上把毛线拉,
表示直一条直线,
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
表示另一条直线,
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 是什么角?(如第
4
幅图)
2
、
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 线,
使∠
1
变成直角,
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
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
a
⊥
b
,读作
a
垂直于
b
。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
、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
、教材
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
a
∥
b
垂直:
a
⊥
b
六、教学后记
第
2
课时
垂线的画法
一、教学内容:
垂线的画法
P58-P59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 的距离垂线最短。学
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准确 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
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
、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线吗?
2
、怎样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教学内容:垂线的画法
(二)探索发现
1
、先思考:画垂线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三角板或量角器)
2
、阅读教材
P58
内容,想一想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
、独立完成做一做第一幅图
4
、先小组内交流画法,再指名展示。
教师总结: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
直线的垂线(直角的顶点是垂足)
。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5
、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 知直线的垂线呢?独立思考后在
P58
上例
2
练一练。
6
、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展示。
7
、教师总结画法。强调不要忘记标垂足。
8
、仔细观察,过直线 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可以画几条,看
P59
页内容,自己再
尝试画出几条线段,再 比一比这些线段,哪一条最短?你怎样知道的?这条垂直的
线段有几条?
我们说从直 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
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
9
、自读
P59
页例
3
(
2
)的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长度是相等的。
10
、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巩固发散
1
、
P58
做一做剩余的内容(投影展示,学生演示画法)
2
、
P59
做一做
1
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求的最短距离就是垂线段
3
、
P59
做一做
2
独立完成后,
教师总结:
这就是人眼的误差,
实际上是两条平行线。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垂线的画法
六、教学后记
第
2
课时
长方形的画法
一、教学内容:
长方形的画法
P82
二、教学目标:
1
、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2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长方形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3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
习的兴趣。< br>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巩固对垂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难点: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画出长方形。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 br>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什么是垂线?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怎样
过直 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怎样判断两条直线相互
平行?
2
、今天将利用所学知识画长方形。
(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
、思考:画长方形首先知道长方形的什么信息?(长和宽的长度)
2、请你独立思考怎样画一个长
10
厘米,宽
8
厘米的长方形
3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指名展示。
(投影)
4
、教师总结:因为长方形相邻两边互相垂直,可以利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
(
1
)先画一条长
10
厘米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 br>(
2
)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线段,使它们的长度都是
8
厘米。
(
3
)把这两条
8
厘米线段另外的端点连接起来。
5
、修改自己的图形。指名汇报长方形的画法。
(三)巩固发散
1
、完成
P60
做一做
1
、
2
指名汇报画法。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画法
六、教学后记
第
3
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十
P61
——
P63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巩固画平行线、垂线的方法。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夯实作图基本技能,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
P61
——
1
独立完成后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 是否垂直;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
等判断是否平行。
2
、
P6 1
——
2
独立摆完后相互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指导: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
、
P61
——
3
独立完成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4
、
P61
——
4
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板测量直角,可以判断是否垂直 ;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
等判断是否平行。
5
、
P61
——
5
独立判断后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利用的是平行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原理。
6
、
P 62
——
6
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测量。
7
、
P62
——
7
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指导练习
1< br>、
P63
——
11
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间的垂线段最短。
2
、
P 63
——
12
(
1
)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先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补充剩余部分即可。
独立完成第(
2
)幅图,指名说一说画法。
3
、
P63
——
13
独立思考后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总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独立再画出几组同位角,看一看是否相等。
4
、
P63
— —
15
独立完成后互相说一说你的方法。
教师指导:利用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再延长线段,看哪两条直线不相交。
(三)检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