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巡山小妖精
59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3: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情侣网名唯美-
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单元内容包括: 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垂线的画
法;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平行四边 形的认识及特征;梯形的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了
解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里着重教
学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与长方形
、
正方形的关系
。
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
教材中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
教学时,要善于厘清知识间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重点,< br>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
材,充实 教材内容。这一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
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
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学生作图能 力的培养。
1.
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2.
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3.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4.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
1
)平行与垂直
(
1
课时)
(
2
)画垂线
(
1
课时)
(
3
)点到直线的距离
(
1
课时)
(
4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
1
课时)
(
5
)练习课
(1
课时
)
(
6
)平行四边形
(
1
课时)
(
7
)梯形
(
1
课时)
(
8
)练习课
(
1
课时)
(
9
)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
(
1
课时)
1.
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
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3.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
发生、
发展和 形成过程,
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
活泼和富有个性的 过程。
第
1
课时
平行与垂直
课题
平行与垂直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采用让学生自 主探索和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
去发现知识、研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动手操作、思考交流、体验感
悟,来发现“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1.
把握好教学的
“起点”
。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 角的特性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虽多,但这样的“原型”有局限性,
不利于展开研究。所以,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已有的“直线”知识为基
础,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 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再把两条直线
设计
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 分类。这样直接唤起学生的回忆,明确直线
说明
是无限长的
,
为看 似“不相交”
、实际又“相交”的探究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2.
“以分类 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想一想、分一分、
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通过 两次分类、分层理解,逐步认识到:在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 况;相交中有
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利于认识垂直与平行现象,从而理解
概念,把握本质。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学习
2
.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初 步认
目标
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学习
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重点
学习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相 交而实际上是
难点
相交的现象)
。
学习
教具准备:
PPT
课件、三角尺或刻度尺
准备
学具准备:三角尺或刻度尺
课时
1
课时
安排
教学
导案
环节
1.
小明在收拾碗筷时,
不小心把
两根筷子掉在地上 了。
如果用两
一
创设
1.
填空。
线段有(
)个端点,不能
学案
达标检测
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
请同学们
1.
学生充分发挥
延伸;
射 线有
(
)
个端点,
发挥想象猜测一下:
两根筷子落
自己的想象能
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
情境,
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 br>导入
形?请用我们现有的学习用具
力,并用铅笔比
(
)
端点,
可以向
(
)
画。
端无限延伸。
新课。
——铅笔,来试试吧。
2.
互相观察,明
答案:
2 1
没有
两
(
5
分
2.
同桌互相看看,
这两条直 线的
确本节课的学习
2.
判断。
钟)
位置关系 有什么特点?本节课
我们就来探究同一平面内两条
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课题)
任务。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
不相交就一定平行。
(
)
(
2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1.
经过全班整理,可以得到:
1.
(
1
)
同学们自
平行线。
(
)
①×②∟③∥④
⑤+⑥
由发言,交流自
(
3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相
己的看法。
交成的四个角一定都是直角。
(
1
)引导分类:你们能找出它
(2
)
①②④⑤⑥
(
)
们的异同点,
把它们分类,
然后
一类,它们是交
答案:
(
1
)√
说说分类的标准吗?
(
2
)汇报分类的结果。
二
(
3
)组织讨论分类的结果。
引导
(
4
)小结分类的结果。
探索,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以分
分类
为两类:相交和不相交。
感知
2.
教学平行。
特征。
(1)
结合上面的学习,
谁能用自
的,③一类,因
平行:
(
)
(
25
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分钟)
(
2
)引导学生逐步用规范的语
⑥向两端无限延< br>垂直:
(
)
答案:平行:
(①⑧)
言归纳: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
长 后肯定会相
为它们不相交,
相交:
(
)
类
,
它们是交叉
①②④⑤一
向全班汇报。
标准和结果,并
(
3
)
交流分类的
3.
分一分。
叉的,③一类,
(
2
)×
不会相交。
(3)
√
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也可以说
交,所以属于第
相交:
(②③④⑤⑦)
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3
)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
号“∥”表示。
a
与
b
互相平
行,记作“
a
∥
b
”
,读作“
a
平
一类。
(4)
明确同一平
垂直:
(⑤)
面内两条直线的
4.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
关系。
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吗?
行于
b
”
。
3.
教学垂直。
(
1
)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
2.
学生观察、讨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
论,在教师的引
然后订正。< br>
导下体会平行的
相交的情况,相交的两条直线,
概念。
会 产生角,
上面有相交成直角的
3.
用分类的方法
吗?你怎么知道相交成直角< br>呢?
(
2
)垂线:如果两条直线相交
建立垂直的概
念。
(
1
)
用三角尺或
成直角,
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
量角器 确定两条
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
直线是否相交成
条直线的垂线。
(
3
)垂足: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叫做垂足。
直角。
(
2
)重点体会
“相交成直角”
(
4
)
表示方法:
垂足可以用
“⊥”
和“互相垂直”
。
表示。直线
a
与
b
互相垂直,
(
3
)认识垂足。
记作
a
⊥
b
,读作
a
垂直于
b
,
(
4
)
明确垂直的
垂足用字母“
O
”表示。
4.
小结。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
位置:平行与垂直。
三
表示方法。
4.
认真倾听并理
解。
完成教材第
57
页“做一做”
。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巩固
练习。
(
6
分
钟)
四
课堂
教师巡视检查,
全班集体交流。
1.< br>谈谈自己
总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
本节课的收 获。
布置
获?
2.
独立完成
作业。
2.
布置作业。
作业。
(
4
分
钟)
五、
教
学板
书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互相平 行和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讲是
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在教学中,化抽象为直观,注重让学 生动手操作、自主
六、
教
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评一评等活 动,理解什么是互
学反
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垂直。在教学互相垂直时,先让学生画出两条互相垂 直的直
思。
线,再通过说一说、评一评,理解两条直线相交后会形成角,相交的角可 能是锐
角、钝角、直角,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两条直线才互相垂直。由此进一
步总结出互相垂直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两条直线必须相交
;
相交必 须成直角。
这样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而且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有利于学生强
化互相垂直的印象,并为学习画垂线打下基础。总之,在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
亲身体验与感受 中,不仅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概念的本质,而且初步形成了对其
创造性发展至关重要的空间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
2
课时
画垂线
课题
画垂线
课型
新授课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
等环节,让学生亲身 经历研究垂线画法的过程。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
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
1.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秉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整个教学设计
流程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说明
和谐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主 要内容,
书中没有给出过多的文字描述,
而是以三幅连续的图
片形式出现的。在这里让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课本的方法,探究垂线的画法,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考,在同伴 面前敢于发表意见,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
1.
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
学习
2.
认识垂线的性质。
目标
3.
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
掌握垂线的画法。
重点
学习
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难点
学习
教具准备:
PPT
课件、三角尺或刻度尺
准备
学具准备:三角尺或刻度尺
课时
1
课时
安排
教学
导案
环节
一
复习
1.
同学们,
昨天我们学 习了平行
和垂直,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垂
1.
填空。
1.
学 生回忆垂直
(
1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概念,
举手发言。
有(
)和(
)两种位
学案
达标检测
旧知,
直?
引入
2.
看我们 的数学书的封面,
相邻
2.
交流自己的想
置关系。
法,明确本节课
(
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
的学习任务。
两条直线叫做(
)
,也可
以说这两条直线(
)
。
(
1
)平行
相交
< br>1.
(
1
)
交流自己
答案:
对题目的理解,
(
2
)平行线
互相平行
新课。
的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
(
7
分
三角尺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
钟 )
来学习画垂线。
(
板书课题
)
1.
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
二
线的垂线。
互动
探究,
第
1
小题。
教学
新知。
的?你会选用什么工具去画垂
(
20
线呢?
分钟)
(
2
)小组合作尝试画垂线,教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58
页例
2
并选择自己喜欢
2.< br>判断。
的工具画垂线。
(
1
)过直线外一点,可 以画
自读,
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
(
2
)
学生尝试画无数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垂线。
(
)
(
3
)
提醒学生注
(
2
)在同一平面内画一条直< br>这两条垂线互
意三角尺的使用
线的两条垂线,
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
方法。
助。
(
3
)学生讨论垂线的画法。明
确:
相平行。
(
)
(
4
)
观看课件演
答:
(
1
)×(
2
)√
示,反思自己的
3.
选择。
作图,看看有没
(
1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
第一步: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
有需要改进的地
线的垂线,
这样的垂线可以画
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方。
(
)条。
第二步:
沿着直线平移三角
2 .
(
1
)
比较两种
A.1 B.2
尺,
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
画垂线要求的异
C.3 D.
无数
上的已知点重合。
同。
(
2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
第三步:从直角的顶点起,
(
2
)
尝试画,
同
线的垂线,
这样的垂线可以画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桌互相检查纠
(
)条。
A.1 B.2 C.3 D.
无数
直线,
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直
正。
角顶点就是垂足,< br>最后标上垂直
(
3
)
全班同学交
答案:
(1)A (2)A
符号。
(
4
)课件演示标准画法。
2.
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
线的垂线。
(
2
)三角形内有一点
O
,你
(
1
)出示例
2
第
2
小题,与上
能分别过点
O
画出三条边的
题的要求有什么不同?你 能利
垂线吗?
用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来完成这个任务吗?
流画法并回顾两
4.
画图。
种垂线的画法。
(
1
)
过已知点向对边画垂线。
(
2
)学生试画,教师指导。画
完后和同桌交流作图步骤。
(
3
)
全班交流、
总结作图方法。
提示:
按画垂线的方法进行画
图。
三
巩固
练习。
完成教材第
58
页“做一做”
。
(
9
分
钟)
四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
1.
谈谈自
总结 ,
1.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
己本节课的收
布置
获?
获。
2.
独立完成
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检查并
提醒订正。
作业。
2.
布置作业。
(
4
分
钟)
画垂线
五、
教
1.
边线重合;
学板
2.
平移到点;
书
3.
画线标号。
六、
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体会垂线在生
学反
思
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以致用的 能力,在观
察、操作、思考的数学活动中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
形、 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做准备。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
3
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
课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
型
点到直线 的距离不仅是学习垂直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教学中应注意贯通各部分学习内 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
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 整体性。
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由实际问题转化为 数学问题,揭示本
新授课
说明
课任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2.
思索探究, 交流共享。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
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共
享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学,独立思考,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
1.
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知道点到直 线的距
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学 习
2.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和形的联系,
目 标
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 系,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
学的积极情感。
学习
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重点
学习
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难点
学习
教具准备:
PPT
课件、三角尺或刻度尺
准备
学具准备:三角尺或刻度尺
课时
1
课时
安排
教学
导案
环节
1.
提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
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特殊情 况?
特殊在哪儿?
2.
谈话: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条
直线,在较远 处画一个点
A
,并
1.
自由交流。
一
情境
利用工具经过
A
点画出已知直线
2.
经过一点画
的垂线 。
已知直线的垂
导入。
学生画图,点名到黑板上板演,
线,指出垂足。
(
5
分
指出垂足。
3.
了解本节课
钟)
3.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是
的学习内容。
垂直,掌握了经过 直线外一点向
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方法,这节课
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
垂直的很 重要的知识:点到直线
的距离。
(板书课题)
学案
达标检测
1.
(
1
)画一个直角。
(
2
)
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
(
3
)过点
A
画已知直线的垂
线。
答案:
(
1
)
(2)
(3)
2.
填空。
(
1
)在(
)内不相交的
两条直线叫做(
)
,平行
线间的距离处处(
)
。
(
2
)长方形的长和宽互相
(
)
;相对的边互相
1.
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
。
1.
(
1
)连接直
(
)
。
(填“垂直”或“平
行”
)
课件出示第59
页例
3
第
(
1
)
问。
线外一点和直
(
1
)画一画,想一想,过直线外
线上任意一点,
答案 :
(
1
)
同一平面
平行线
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
多少条?
测量、
比较,
找
相等
出最短的线段。
(
2
)垂直
平行
(
2
)< br>这些线段中有没有最短的?
(
2
)小组内派
3.
讨论汇报。< br>
哪一条最短呢?全班展开讨论。
代表整理汇报
二
思索
(
1
)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
(
3
)
教师小 结:
从直线外一点到
结论:
可以画无
线画线段,能画多少条?
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数条线段,
垂直
(
2
)有没有最 短的?
线段最短。
(3)
如果有,你是怎么画出来
探究 ,
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其实就是指
交流
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
(3)
理解“垂直
的?
线段最短”
,体
答案:
(
1
)无数条
会
“点到直线的
(
2
)有
距离”
。
(
3
)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
共享。
长度。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
(
22
的距离。
分钟)
2.
探究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
等。
2.
自主探究。
线画垂直的线段。
出示教材第
59
页例
3
第
(
2
)
问。
(< br>1
)自由画,
(
1
)按照题目的要求在平行线
a
注意 要画标准。
和
b
之间,
任意画几条垂直线段。
(
2
)量一量、
(
2
)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你
比一比,
得出所
发现了什么?
有垂直线段长
(
3
)
小结:
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
度都相等。
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三
巩固
练习。
完成教材第
59
页“做一做”
。
(8
分
钟
)
四
(
3
)
理解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检查,
全班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
1.
谈谈自
总结,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己本节课的收
布置
获?
获。
2.
独立完
成作业。
作业。
2.
布置作业。
(5
分
钟
)
五、
教
学板
书
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先让学生从直线外
六、
教
一点画到已知直线的线段,看看能画多少条,有没有最 短的,哪一条最短,从而
学反
思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对于练习题的安排,先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过马路的多
条线段图,让学生找出最短的一条,使其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 br>然后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实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
样可以潜移默化地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使学
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
4
课时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型
新授课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 程,重视培养和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 br>生学的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造独立探索的空间,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运用 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在
设计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画法的过 程中,
适时提出:
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位置关系?
说明
正方形的 四条边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用画垂线的方法规范地画出学过
的几何图形,从复习长方形、正方 形的特征,到邻边互相垂直,可以使学生在回
顾中建构知识网络,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地进入 新课,目标明确,使
学生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引导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学习
2.
经历 解决“画长方形和正方形”问题的过程,掌握利用垂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目标
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倾听习惯。
3.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 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
的兴趣。
学习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重点
学习
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学习
教具准备:
PPT
课件、三角尺
准备
学具准备:三角尺
课时
1
课时
安排
教学
导案
环节
1.
同 学们,
老师拿的这张纸是什
么形状?
(长方形)
你能在长方
3.1.
同学们自由
一、
交
形纸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平行和
交流。
流导
垂直吗?
2.
学生独立画一
入。
(
5
2.
你会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
画,思考解决问
分钟)
吗?同样地,
我要是拿出一个正
题的方法。
方形,
你们能说出它的特征吗?
会画吗?(板书课题)
二
动手
2.
画一个宽为
2cm
、长为
3cm
的长方形 。
答案:
D
C.3 D.4
A.1 B.2
1.
在一个正方形中,
有
(
)
组线段互相垂直。
学案
达标检测
1
.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
(
1
)
回忆长方
答案:
(
1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
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自由交流。
操作,
什么特征吗?相邻的两条边有
探究
什么位置关系 ?①长方形:
对边
(
2
)
认真倾听老
师的讲解。
新知。
平行且长度相等,邻边互相垂
(
20
直;②正方形 :对边平行,邻边
2.
(
1
)
学生在交
3.
在一个 长方形里截取最大
只能截取一个吗?
流中得出:需要
的正方形,
分钟)
互相垂直且四条边长度相等。
(
2
)要想规范地画出长方形和
正方形,有什么好办法吗?
借助刻度尺画线
为什么?
段,利用画垂线
答案:
不是,< br>在长方形里截取
师生共同明确:
画垂线可以帮助
的方法用三角尺
最大的 正方形,
要看长是宽的
我们规范地画出学过的几何图
形。如
:
长方形 、正方形……
2.
教学长方形的画法。
(课件出
示教材第
60
页例
4
)
(
1
)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 br>怎么画一个长方形?需要用到
什么工具?学生自由交流。
(
2
)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小组交流画法。
(
3
)指导运用画垂线的方法尝
画长方形、正方
几倍。是几倍就能截取几个。
形相邻的两条
边。
(
2
)交流中理
4.
过顶点
A
作三角形的垂线
解:要先画其中
段。
的一条线段,然
答案:
后再画垂直的线
段,最后画平行
的线段。
(
3
)
独立画出长
试画长方形,
互相检验所画长 方
10
厘米,宽
8
厘
形是否规范。
米的长方形。同
(
4
)
多媒体课件演示画长方形。
桌间互相检查。
(
5
)引导学生逐步用规范的语
言归纳长方形的画法:
(
4
)
认真观察并
与自己的画法对
先画出一条线段,
然后用画 垂线
比,在反思中规
的方法画出另外两条垂直线段,
范自己的画法。
最后画平行的线段。
(
5
)
学生在小结
(6)
正方形的画法和长方形 的画
中理解,巩固长
法大致相同,
只是正方形的四条
方形的画法。
边长度相等,所以在画正方形
时,长和宽大小相等即为正方
(6)
学生自己总
结正方形的画
形,因此在这里不做详细讲解。
法。
三、
巩
固练
习。
完成教材第
60
页“做一做”
。
(
11
分钟)
四、
课
1.
互相交流
堂总
1.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
自己本节课的收
结,
布
获?
置作
2.
布置作业。
业。
(
4
作业。
分钟)
2.
独立完成
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相互订正。
五、
教
学板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