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749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4: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蔡依林歌-
《桂花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为
题,
以
“桂花香”
为线 索,
写了
“我”
童年时代的
“摇花乐”
,
反映出纯真的童趣 、淳朴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童年
美好生活的眷恋。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 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开篇
明旨,写作者童年时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并过
渡引出 “摇桂花”
;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童年“摇桂花”
的乐趣;第五、六自然段写母亲回忆家乡金 桂的同时点明
“我”爱童年那阵阵的桂花雨。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
牢固, 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
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 足,如
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
在感情朗读的同时
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 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为依
据,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
、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
、
前后拓展阅读,
了解作者作品特色,< br>并学习运用课文
表达特点,仿写自己童年趣事的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
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 达的感情。
五、教法学法
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
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
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
教学方法确定 为促进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 br>、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
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 课文的内容,
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
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
内 容。
2
、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
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
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 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
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
、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
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 教
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
积累。
说学法: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
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 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
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
指导。< br>
1
、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
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
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 。这样不仅让
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
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 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
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
平和兴趣 爱好,
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
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 充分尊重个体
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
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 的。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
、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
、这 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
昨天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 因之一是因为谦虚,
不骄
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陶醉。喜欢桂花,更重要的
因 为原因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 。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
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 ,较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
2
——
6
自然段
第一步:质疑问难,直奔重点。
1
、课件出示“每到 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
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
2
、学生抓住“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教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写 下有思考价值、牵一而动全
身的问题。
(怎样摇?摇桂花的心情如何?摇桂花的“乐”
在哪里?是怎样的桂花雨?为什么叫桂花雨)
【设计意图】
“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质疑是思
维的导火线,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样设计直奔课文的重点,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