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别妄想泡我
976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4: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夜大本科-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姜维汉)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 化,并做实验记录;能
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进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br>
2
、愿意使用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
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蜡烛一些变化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课时
1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镊子、白糖、橡皮泥、纸、面粉等


活动过程


单元教学的导入。

讲述: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

谈话:你们能举出物质在 变化的例子吗
?
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
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 变化的例子等等。

讲述: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以蜡烛
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首先引导学生预测。

谈话: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 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
什么变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 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
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
(
蜡块< br>)
变成能流动的液体
(
蜡油
)
,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 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

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 既是本课的重点,又
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br>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
以用澄清的石灰水 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
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 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 和状态的
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
一些新 的物质。

讲述: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
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学生根据兴趣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
的变化。

全班学生分三大组: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第三组做
实验五、六,这样的 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实验完成后,让
各组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哪一 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
面认识。

讲解:

当你把澄清的 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
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 ,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
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 生化学变化,
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科学 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
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 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

[
蜡烛燃烧的原理
]
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
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
(
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 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

[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
]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
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
3
%~
5
%的醋酸。

[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
]
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
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
+
醋酸→二氧化碳
+
醋酸钠
+


[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
]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 氢
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
和氢氧化钙发 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
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
+


[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
]
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 ,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白糖烧焦后变
苦,是因为它 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
(
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
)
与氢原子结合
变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
苦。木头、油脂、石蜡、 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
后,同样会析出碳: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 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
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

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反思




2
食盐和水泥


教学目标

1
、能 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
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 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
释。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 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
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
类生产、 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科书的 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
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使课堂上的探究活动顺利进
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
(
带铁圈、石棉网
)
、酒精灯、水
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活动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
“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 进行探究。探究中教师可以
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探究,给 学
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
如下表
)
。表格下方的空间尽可能留大一 些,学生可以结
合实际探究情况进行记录,方便学生的整理和交流。


实验记录表

物体名称


食盐



水泥


……


在学生充分 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交流中教师
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你采用 了什么方法
?
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在初步认 识了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后,教师提出问题: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
的变化
?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实验方法








现象









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在大量的事例面前,教师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
相同或不 同的特点
?
”学生通过对前面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分析、讨论,认识到食
盐、水、玻璃 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
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 的变化。

自由活动:

教师可以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在调 动起学生的制作欲望后,
展开自制胶水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自己 制作或与小组同学一起制作,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制作完成
后,可以通过展示活动检验学生的 制作成果。

·

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提出课下继续探 究的问题:
“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结合生活 实际进行调查,巩固已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
识。

学生交流课前观察的情况。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 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
表扬与肯定。

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图片资料及特征,并按照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交流归纳出不同特征,归纳出共同特征。

作业设计自制一颗橡皮鸡蛋

教学反思:




3
铁生锈



教学目标:

1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一块铁片、锈铁和一些铁锈,电路、磁铁和锤子

一、问题导入

1
、老师直接用一截生锈的铁管直观展示。


师问:这个铁管怎么样了?对,生锈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道来探究铁生
锈的现象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铁生锈)

2
、师:请同学们来摸一摸这根铁管上的铁锈,有 什么感觉呢?和铁相比有什
么不同?颜色怎样?

师总结:铁锈是一种疏松、黄褐色的 物质。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学到了两
种物质变化:即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变化。

同学们,请想一想,铁生锈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呢?那我们就来验证铁锈是不
是属于新物质的变化。(师准 备一个磁铁,吸一吸铁锈以证明铁锈是一种新物质)

师总结:铁生锈是属于一种新物质的变化。

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生活之中有哪些铁生 锈的现象呢?对,铁生锈现象在我
们生活中很常见,有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影响。(师播放课件中的 视频)

二、猜想探究

1
、过渡:同学们,铁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容 易生锈呢?在上节课我们已进了猜
想并且各小组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对比实验,通过一周的观察与记录, 你们的实
验情况怎么样呢?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

在探究铁生锈的实验中,我们准备 了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是铁钉所在的环境
是:水、空气、一半空气一半水;(边说边举起自己的试管); 另一组是铁钉所
在的环境是:油、醋、碱、盐。(边说边举起自己的试管)。到底铁钉在哪种环
境中更容易生锈呢?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把你的实验情况汇报给大家听。
(此时,师板书:容易 生锈的环境;不容易生锈的环境;并投放放大字号的空表
格;然后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师可找生说 说试试。约留给学生
5
分钟。)

2
、学生汇报

师:我们的对比实验相同条件是:瓶子、铁钉,不同的是瓶内的物质。那么
我们分小组汇报。

汇报程序如下:

一组说:我们小组选择的对比实验是铁钉所在环境为:水、一半空气 一半水、
空气。这一周的生锈情况是: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 …

我们认为:铁钉在… …环境中容易(或不容易)生锈。

师:哪个小组还做了这个实验呢?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哪个同学还有要
补充的吗?

3
、总结

师:看板书,同学们观察思考一下,铁容易生锈的环境下,共同的 条件是什
么?(师板书:水、空气)铁生锈必备的条件是水和空气同时存在。怎样防止铁
生锈呢 ?
(生说)
师解释
(先指“水和空气”的板书,
再指“不容易生锈的物质”,
最后指“不容易生锈的环境”):只要杜绝了铁生锈的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这些
物质就不容易生 锈。再看不容易生锈的板书,师说:这些物质都不提供生锈的必
备条件,就不容易生锈。

三、知识运用

1

在生活中,
人们根据铁生锈的这个特点 ,
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防止了铁生锈,
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猜一猜,这些生活中常见物品我们是 用了怎样的方法防止
它生锈的呢?


认识到:涂油、加瓷、镀铬、喷漆等方 法,隔绝了水和空气。另外,还有一
些简单而便行的方法:擦拭菜刀、把东西放在干燥的环境下。

2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家里,教室里,校园里有哪些地方容易生锈的?
你们 有什么金点子告诉大家?学习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再汇报。

3
、同学们说了许多, 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一下,怎样防止铁生锈。师出示视
频。

四、拓展延伸

铁生锈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
问题,铁生锈也有它 的好处。那么请同学们课下研究一下铁生锈的利与弊。我们
下节课再作交流。请同学们保存好自己的科学 记录本,并且科学地处理自己的实
验器材,不要乱抛弃,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反思:




4
.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整理数据,通过绘制青春期生长发育条形图和曲线图 ,能进行分析、
总结,得出结论。

2
、懂得青春期如何加强卫生保健。

3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变化。

二.活动准备:

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让学生把不同年龄阶 段的其
他人的身体特征记录下来,还需要学生查阅自己上学以来的体检表。除了本课要
求学生准 备的材料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安排更多的准备项目,只
有准备充分了,学生才能在课上进 行充分的表达与交流,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1.
活动一:

在进行第一个 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提
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会发生什么变 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
小到大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学生分 析研究体检
表上的项目时,应提示学生分项进行研究。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其
他同 学身体特征的变化情况,交流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们的身体变化情况,还可以
列举大家熟悉的人,展示自己 调查的结果。在学生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
励学生充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细心分析与思考。对学生
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后面分类整理活动
的开展。

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交流的材料根据年龄段进行分类整
理。


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应在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人的一生 可以分为发育期(从出生到
20
岁)、成熟期(
20
——
40
岁)、渐衰期

40
——
60
岁)和衰老期(
60
岁以后)。这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连续过程。对于
人一生的分期情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分法并不是唯 一的,标准不同分法也会有
区别。

2
.活动二:

教学 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身体发育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结
合自己体检表上记录的数据说说, 然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绘成图
形进行分析研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指导整理和绘图的方法 ,在指导绘图时,可
以先具体指导学生绘制条形图,而对于曲线图可以放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一活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除了研究身高、体重,还可以研究胸围、肺
活量等方面。除了用 条形图和曲线图,还可以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的
图表来研究。在学生绘图研究结束后,可以设 计一个学生表达交流环节,引导学
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出研究结论。

3.
活动三:

对于青春期注意卫生保健的教学,要认真组织好讨论活动,要 引导学生从加
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与睡眠及多与别人交流沟通等多个角度充分表达观点,通
过 讨论交流能够形成一些共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要及时给予肯定。在讨论
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 生阅读资料卡,使学生了解青春期开始和结束的一般
年龄、男女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差别及身体变化特征 等知识。对于资料卡的使用
要灵活,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也可以在讨论前先让学生阅读了解,教科书提供 的
资料卡也仅是一个活动提示,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相关内容。

在 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将活动二和活动三合并为一个大活动,
在活动前提出
“我
们从上学到 现在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和“青春期如何搞好卫生保健”两个问
题,让学生分别进行研究,要留给学 生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然后在全班进行交
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探究的自主性和兴趣性,有利于实现 教学目标。

(

)
回顾全课,

教学时可以让学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教科书中设计的几项活动仅
是一些活动指向,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 选择与本课研究内容相关的活动形
式。在小组充分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可以选出那些比较形象有趣的活动 在全班展
示,本活动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体验,努力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和兴趣性。

(三)布置课下探究:

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调查研究,如阅读课外书、上 网查询、请教
专家等。可以在适当时机让学生展示和交流。但是对这部分也不宜要求太高,只
要 学生能采取多种方法去了解了,并从中有所收获,能产生一定的研究兴趣就可
以了。当然,拓展活动也可 以设计其他的研究专题。

教学反思:




5
细胞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
显微镜观察微小 物体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
.挂图或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
胞、显微镜。

2
.洋葱、镊子。

3
.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有条件 的学校准备。如果只有一台显
微镜,可以让各组代表进行观察,其他同学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之后再轮流 观察。
撕洋葱表皮、装切片、调焦等需当堂操作,以使学生感到更真实。如果有多台显
微镜,可 以分组观察,留一台显微镜当堂装片、调焦,其余几台在课前放好洋葱
表皮切片并调好,以节约教学时间 。)

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
在自然课中,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
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二)提出问题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 归为一
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
生物。< br>
(三)猜想假设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 是否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四)制订方案

1
.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讲述: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 块洋葱(俗称葱头),
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 br>它是什么样的?

(五)实施探究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 似透明
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或图。)

2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 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
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讲解、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略,详见参考
资料。有 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边讲边演示;没有显微镜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图
讲。通过讲解,使学生粗略地了解 显微镜的用法。)

分组观察。

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讲解:

(六)展示交流

(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或看书。)

通过用 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
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 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
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 细胞。(板书课题)
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 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
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 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
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
、提问:

洋葱表皮是由什么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
、实施探究


1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讲解:这是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 叶的纵切照片,这是叶的正面,这是叶的
背面,这是叶脉。

观察:

叶的构造与洋葱表皮的构造有什么相同?

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3
)观察根的纵切

出示根的纵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

观察:

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4
)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
茎内的导管部分。

观察: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

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
小?

5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
成的 ,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2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
)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
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


2
)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 蟾蜍
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
中的神经细 胞。


3
)观察:


6
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种细胞比较大?


4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
部分的 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3
.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 br>)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
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 成的。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
(或问: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 总结吗?)


2
)讲解: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 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
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 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 物的
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
胞不断长大 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
丧失了。

(三)拓展创新:


1
.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体构造的相同点。

2
.提问:


l
)各种生物外表不同,身体构造有什么相同?


2
)说一说,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3
.讲述:

对于细胞的研究,是现代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 段,我们只
是初步认识了细胞,以后到中学,还要进一步学习关于细胞的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6
我像谁

教学准备


1
、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2
、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
父母的单身照片。
3
、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肖像描述):老师出示一个同学小时候的照片,
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个同学的肖像特征,并请 其他同学猜猜这张照片中的同学是现
在的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而其他同学的观察 力好很强。
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
的具 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
入角色。
2
、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
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 体演示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
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我像 谁”)

(二)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


2
)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 br>(
3

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
从具体特征看,
有些人是直发 ,
有些人是卷发;
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 们
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
25
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 br>特征的代号。


4
)指出: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 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
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5)多媒体出示课本
26
页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
的舌头和 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


6
)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
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7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 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
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 全部过程。
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
观察 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
在公元
300~40 0
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
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 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
作遗传。


8
)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9
)师 :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
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 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2
、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1

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
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
来的?哪些 特征和父母发生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
27

的两个表格中。


2
)学生汇报结果。



3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
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 的生命现象。

(三)巩固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并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你知道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吗?这
里面有什么秘密呢? 下节课我们将要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可
以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下一 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布置作业。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经过本课 的学
习,学生对遗传和变异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又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他们渴望
探究更多的 秘密,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又
可以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积 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
伸。

教学反思:





7
奇异的病毒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
用自己的 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
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 分。

2
、愿意参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 br>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3
、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学生不能直观的接触,印象不深。

教学准备: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吃过“糖丸”你们为会什么要吃它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二、猜想探究

学生汇报各自己的经历,吃糖丸的作用(小组合作)

有的学生可能说不出某种疾病或传播途径,有的小组可能会出现不统一的现
象。。。。。针对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或与其他小组合作解决,或在课下继续调
查了解,直到把问题解决。

1< br>、
师问:
“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
学生交流汇报。< br>
2
、自由活动:

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制作一些剪贴报,每小组一份 ,师进行引导,如可按病
毒的形状、大小、宿主类型以及能引起哪些疾病及如何预防等进行分类整理。< br>
三、展示交交流


各小组把自己小组制作的剪贴报进行展示,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达到资源
共享。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成小组,了解人类的病毒的抗争史,然后开一个小小的发布会 ,让
各小组发布自己的查阅的资料及从资料中受到的启发,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
爱生命的教 育。

也可以以班级单位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可以在校内宣传,也可以在校外
宣传 ,利用搜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来表演,达到让社会的公民都了解关于病毒的
知识,尊重生命,相信科学。

教学反思:





8
.无处不在的细菌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辨证地分析事物的
能力;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 事物进行描述。

2
.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 学技术的
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
.了解细菌的

主要特点,正确认识戏剧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现在你
对细菌有哪些认识?多名学生说出。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不手。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

二.交流资料

师:这是利用显微镜对细菌永久图片进行观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接 触过
显微镜这种仪器吗?

生:我见过,在学习细胞一课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过洋葱表皮细胞。

另一生补充。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原来学习的知识及时地联系起来了,而细菌却 要用
高倍显微镜观察。

(指导学生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

(注意使用的事项)

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

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生:人手上的细菌会使人得病。


生:大肠杆菌感染会使人拉肚子。








让学生进行讨论。

师: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多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 类的敌
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

四.自由活动

师: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细菌的知识,你想怎样做好宣传,防止细菌入
侵呢?

生:我想做一张手抄报。

生:我想画一幅宣传画。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以后咱们还要进行一个展览比赛,看谁做得好。

五.拓展知识。

师: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师: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现象。

教学反思:




9
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
、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
、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
、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
、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5
、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
、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显微镜、镊子、载玻片、大烧杯、馒头

学生准备:发霉的食物(馒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今天我们来研究发霉的馒头。

(二)
、提出问题:

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你们打算研究什么问题呢?

(三)制订方案


让学生制订观察的方案,

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
么?

(四)实施探究

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谁最快发霉,
发霉最多?

师分发同样对的同一时间生产的馒头。

学生观察带来的发霉食物,比较其颜色,认识到颜色多样:黄、绿



汇报发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霉成颗粒状或则丝状等等。

按小组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师给于指导。然后汇报。

引发学生的讨论。

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

学生根据预测,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出示各小组地馒头发霉情况,比较生霉的多少。

师小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滋生与生长。

(五)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并介绍馒头是在什么环境中。

进行记录。

讨论得出:寒冷、炎热、干燥的环境中都不易发霉。

(六)拓展创新:

引发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来防止发霉?

介绍其他一些防止生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霉菌在生活中经常可见,我们有时要运用它,有时要避 开它。介绍霉的功与
过。
(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孚莱明-青霉菌-青霉素,使 食物霉
变)

黄梅天气后晒衣服,食物的存放等等。

教学反思:





10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 < br>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
物的形态特征;亲身经历科 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 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
探究活动。


3.
通 过查阅书刊等其他信息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
构特点。

活动准备:


“查阅有关食用菌的资料”“到菜市场搜集平菇、香菇、金针 菇、木耳、银
耳等食用菌或到树林、田野采集一些蘑菇带回来研究,并记录下采集的地点和生
活 环境”“放大镜、镊子、水盆等”。

活动过程:

活动一:

蘑菇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观察我们带来的蘑菇。

教科书呈现了
3
名同学观察和交流的场景,桌子上放有一只托盘,托盘内放
有采集回的蘑菇;一名同学正用镊子撕开蘑 菇的柄进行观察;另外两名同学正在
交流自己采到蘑菇时间和地点,描述采到的蘑菇是什么样子的;桌子 上还放着一
盆清水、放大镜,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工具对蘑菇进行观察,在探究过后要及
时清 洗自己的手,保持手的清洁。

教科书通过资料卡对蘑菇进行图文两方面的介绍,目的是丰富学 生对蘑菇的
认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二:

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教科书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香菇、双孢蘑菇、环柄香菇、 深凹伞杯、
金针菇、银耳、灵芝、猴头、木耳
9
种食用菌。其目的是想让学生充分感受 食用
菌的丰富多彩,体会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教科书安排的图片内容只是一种
指向,提示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生活环境,选择合适的菌类进行交
流。

自由活动:

在自由活动环节,教科书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 ,
轻轻敲一敲,看看有什么发现”“观察我们采集来的蘑菇,看看有毒蘑菇吗”。
为了能保证学 生能够顺利完成第二项自由活动,教科书还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
了识别有毒蘑菇的具体方法。

拓展活动: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拓展活动:“到农贸市场调查当地食用菌有哪些种类, 这
些食用菌在形态、颜色、生活环境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写一篇调查报告”“设计
一个养蘑菇的 方案,自己试着养蘑菇”。

教学反思:





11
地球的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
的猜想。

2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
于地 球内部的猜想;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
有炽热的岩浆。

3
、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

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教学难点

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教学准备

课件( 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挂图或音像资料),橡皮泥、小刀、
鸡蛋等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材料、< br>3
个装有小物件的胶卷盒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这里有
3
个盒子,请大家不能 打开,你能猜出里面放
了什么?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呢?

学生操作: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

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盒子



听声音





其它方法





1
2
3
师:打开“黑盒”,检验推断的结果是否正确

师: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可 以采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呢?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地球的内部(板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球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摇听声音等方法来认识吗?那怎么来探究呢?

学生讨论、汇报;小结

1
、火山、地震、地热传递的信息

师:(课件呈现火山、地震、地热)通过这些地球表面的这些信息;你
能猜猜地球的内部有些什么吗?

结合火山喷发影像资料介绍:岩浆的温度是很高的(
1200-
1600℃ );喷
发时依靠地底下巨大的压力……


师:岩浆可以存在说明地球内部的 温度是很高的,那么地下
20
千米处的温度
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讨论(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
汇报;小结

2
、阅读教材地球的结构

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的内部的呢?请同学们 阅读
P49
,思考:地球的内
部分为哪几个部分?科学家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

学生阅读、回答,小结

(二)、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师 :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这个地球内部
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 像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对照教材地球内部的构造图,标出地壳、地幔、地核

师: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
先捏成一个直径约
1
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
再捏一个直径约
1.7
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
,
压成一个薄 饼做外核。

(3)
然后捏一个直径约
2.2
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
,
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
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
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 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
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三、课堂总结
;
今天,我们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感想?

四、课外延伸

怎样探索 地球内部的构造,现在仍然是一个迷团,科学家也仅仅是一种预测。
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 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你阅读
49
页”伸入
地球深处的“望远镜”;想一想;你有什 么更好的办法探索开发地球内部吗?展
开你的想象,将设计画在记录本上

教学反思:




12
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1
、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 自己擅长的
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
的解 释。

2
、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意识到火山< br>和地震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造成负面的影响。

3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现象,知道火山地震的利与弊。

夜大本科-


夜大本科-


夜大本科-


夜大本科-


夜大本科-


夜大本科-


夜大本科-


夜大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