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温柔似野鬼°
701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5: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茶花女遗事-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3
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提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
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内容提要】
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政治上,废 宰相,设内阁,权分六
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 扩张,沿海地区
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
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
明朝对西藏 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
明清易代。
【
框架线索
】
【知识提纲】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
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2.
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
(二)内阁制度的建立
①
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
②
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
1.
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2.
意义:专制皇权强化
(三)宦官专权
主要职能:
内廷宦 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
厂。
二、海疆治理
(一)郑和下西洋
1.
过程:
15
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
7
次远航
2.
影响:
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 航行,在资金、装备、
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
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 能
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
1.
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
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3.
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 的限制,东南
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16
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朝与蒙古
1.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2.1571
年, 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
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 局面。
(二)明朝对西藏的治理
1.
明廷封授给当地 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
人士任职。
(三)满洲的崛起
1.
明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
16
、
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3.
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
4.
1636
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
(四)明清易代
1.1644
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
同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经过
20
多年的激战,清朝确立了在全国
的统治。
【重点解析】
1.
明朝内阁
: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期间,
因丞相胡惟庸相权权力过大而架空君权,
在杀胡惟庸后废除 丞
相制,禁止再设,
之后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作为秘书兼顾问组织代之,本意为将其权力降低 ,
事
实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学士(首辅)权力可以与宰相相比,于明宪宗成化(1464
年—
1487
年)首辅制臻至成熟;历代著名的大学士包括三杨、杨廷和 、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至清代时其权力始消减,
部分首辅权力转移至总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
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在政治
决策上的地位。晚清立宪运动后,于
19 11
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内阁——庆亲王内阁。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部 分管到司礼监与内阁共理体制的嬗变。
司礼监与内阁与颉颃制衡中
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 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
但这种
“监阁共理”
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
“双轨制 ”
。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
移,以 “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
与政治的相对 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从而确定了明代政治的
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 势。
2.
海禁
“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 国策,
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
实行了近
200
年,
纵贯
大 半个明朝。
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
明朝海禁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
限制 外国人到
中国进行贸易。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并实施闭关锁国措施,加上日本当时战乱频发,一 些
武士和海盗与部分受到闭关锁国负面影响的明朝商人联合,
入侵中国,
以至倭寇横行 ,
在大片沿海
城市展开掠夺。直到
16
世纪中叶,明廷为了重建海上秩序,对 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隆庆元年
(
1567
年)
,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 ,获准。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
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 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由于政府部分开启
海禁,得以缓解。
【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5
课明清经济与文化知识提纲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
15
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大转型,思 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
彩纷呈。自明朝中叶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 因素。农业商
品化程度的提升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
私营手工业后来者居上,
雇佣关系的出现使中国出
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出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使提倡自由、
反对专制成为一时的显著风气,
小说戏
曲显著成效又恰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 ,
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
【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
一、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局限(滞后)——明朝中后期:
(一)背景:
1.
优势条件:
(
1
)国际:
①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
②
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
(
2
)国内:
①
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
②
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