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精品教案

别妄想泡我
814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6:3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的约定-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成无己)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
会认
3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
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发挥想象,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 又将开始新的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
我们已经积累了
许多成语。
提起成语,
我想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成语吧?我们来个成
语填字大比拼,
看谁掌握的成 语最多。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很大一部分成语就出自
古代典籍,
比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
《自相矛盾》

(指名说,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释题)

2.
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 解字词。
(重点指导“鬻,吾,
弗”的读音。


2.
学生自由诵读后,个别抽查,小组竞读。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一同读文章,疏通阅读障碍。


1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
)学生练习把语气读通顺、读流畅。


3
)不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同桌互相探讨,整体把握寓言大意,

4.
指导书写。


1
)重点指导:
“誉”与“誊”不同,形近易误。


2
)学生在生字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下节课,我们继续
深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方法

这则寓言故事与以前学过的有 哪些不同?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学习文言文
先要把语句读通顺,
再借助注释 理解句子的意思,
然后理解寓言故事,
明白其中
道理,最后熟读成诵。

二、细读课文,明白寓意

1.
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
小组交流不便于理解和读不通顺的语句。

3.
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理解的句子。


1
)课件出 示: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之中“之”字的意思。


2
)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4.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
学生评议。
谁来学着
文中的人夸 夸矛和盾。

5.
自主思考,
集体交流讨论:
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 己的矛和盾?之前他会
想什么?叫卖的语气、
神态、
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后又会 有哪些表现呢?

6.
读了他的话后,你有什么想法?

7.
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
问题。

( 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其人弗能应也)不能够回答,你
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无言 以对、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8.
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和盾的作用,
结果出现了说话内容互相矛盾的情
境。


9.
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10.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三、课堂小结

1.
学习古文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学以致用。学生齐背诵。

2.
教师小结: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仅把这则寓言故事读通了,弄懂了,而
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 道理。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
但却向我们展示了如此
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佩服 文言文的凝练之美。


[教学板书]

15
自相矛盾

矛(利)——于物无不陷

盾(坚)——物莫能陷

自相矛盾

(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反思]

本文形式简 洁、含义精辟。课前,我引导学生搜集与寓言有关的知识,有助
于理解语言的意思,
领悟作者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上,
我渗透学习文言文的
方法,有助于学生语文常识的积累,自 主学会分析文言文。分析寓意时,抓住重
点词句,
采用反复朗读和学生讨论、
研究相结 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理解能力。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采用 不同形式的朗读,
力求让学生读出感情。

1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
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br>懂得要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才能想出
好主意。

3.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
领会到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请大家观看《田忌赛马》录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场比赛的课文。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内容

1.
抽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认读下列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3.
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4.
小组合作学习。
( 拿出课前准备的马,演示比赛的经过,说出比赛胜利的
原因。


5.
指名朗读,指导理解两句话。


1

孙膑看 了几场比赛后发现,
打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
而且都能分成上、
中、下三等。


2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
“将军,我又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6.
假设:

1

如果齐威王每个等 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快得多,
孙膑的计策能成
功吗?为什么?


2< br>)如果要进行加赛,齐威王看破了孙膑的计策,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
中下中;下上中,田忌要想 取胜,应该怎么办?(黑板连线)

7.
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认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角色朗读,升华认识

表面上是马的竞赛,
实际上是人的智慧的较量。< br>课文在写赛马这件事的过程
中,
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刻画得很是鲜明。
下面,我们就来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
分再用心地读一读,读了以后看看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或发现。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注意过渡语的理解,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2.
指名角色朗读,
并说说是怎样处理的。

为什么这样读?有什么 新的认识
?


3.
学生评价并朗读。
(启发说出理由)

4.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四、课外练习,巩固认识

查找孙膑、田忌的有关古诗资料,请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在战国时期,
齐国有一名叫田忌
的大将特别喜欢赛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与他相关的历史故事。

2.
田忌和谁赛马?最后赢了吗?


二、学习“赛马”部分

1
.找出赛马的段落。


1
)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经常同谁赛马,大家的马脚力相差多吗?

2

打开书,
快速浏览一下全文,
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交待 了赛马背景。
从哪儿到哪儿写的田忌赛马取胜?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总结:
1

2
自然段交待了赛马的背景;
13

14
自然 段
写田忌听取了孙膑的主意,在赛马中取胜。


2
.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
组合作学习能弄懂。


1
)出示学习要求:

①大声朗读
1

2
自然段、
13

14
自然段。

②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赛马取胜的经过。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主意,
先 用对齐威王的,
接着用对齐威王的,
最后用对齐
威王的。由于,所以田忌。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比赛取胜的过程。


2
)学生自学。


3
)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
1

2
自然段。认真听 ,读完
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田忌取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②指名读
13

14
自然段。

③另一生上台讲述田忌赛马取胜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4
教师适时传授写作方法:
我们今后写文章,
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我们来做个实验。
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 ,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假如我们
不按孙膑的计策,
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
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
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
.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 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
了?

(出示问题
3
: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14
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
.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评价——全班齐读。

3
.小结:谁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4.
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


五、总结积累

1
.指名总结全文,教师适时指导。

2
.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 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
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
到困难,不灰心……)


六、悬念作文。
(选做)


1
)田忌赢了赛马,非常高兴 ,正想与孙膑回家畅饮一番,忽听齐威王在
背后大喊:
“孙膑,
慢着!
……田忌将如何应付?孙膑还能帮得上忙吗?请你展
开想象的翅膀续写课文。


2
)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什么方法帮齐威王在第二次竞赛中获胜
吗?请同学们 拿笔将第二次竞赛改写一下。



[教学板书]

16
田忌赛马

前提条件:马脚力相差不多,且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田忌(赢)齐威王(输)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
是一篇历史故事,
田忌听取孙膑的主意 在赛马中取胜是教学的
重点,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可以分角色读,
也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
等。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
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为了尊重学 生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释放各自阅读体验,我说:
“在
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 你最喜欢谁?”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
独特的见解,我不做统一结论,只是引导。
< br>在课上我设计了:
还是原来的马,
田忌如果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还会有哪些方式?结果又会怎样?学生很兴奋,又摆弄起学具马来,课堂学习得到延伸。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 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收获,做到了“语思融合,文道统一”

通过这一堂课,
感受到自 己评价语言的匮乏、
评价方式单一。
如果在这方面提升
一下,相信整个课堂的氛围会更 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好。

17
跳水

[教学目标]
< br>1.
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br>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
体会船长
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3.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 进行品读,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
沉着果断处
理问题的人格魅力及对孩子深切 的爱,
明白遇事应先想想后果,
不要一时冲动的
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体会 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
问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
(师板书课题— —跳水)
看到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
(谁跳水?
为什么跳 ?谁让他跳?结果怎样?)

2.
简介作者——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
)画出本课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2.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认读下列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3.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师生评议。

4.
这篇课文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


三、品读第
1

4
自然段,体会猴子的放肆,孩子的生气。

1.
教师指着板书,
问:
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就为了那顶帽子?那顶帽子就
那么值钱吗?请默读课文
1

4
自然段,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br>
课件出示要求:


1
)学生边读书边做批注。

2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
)班级汇报。

2.
重点品读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


1
)< br>“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
桅杆的第 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猴子 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笑起来”
,孩子“哭笑不得”
,很尴尬。



2

“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
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这时,孩子的自 尊心受到了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
服它。



3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
和桅杆, 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放肆到了极点,
竟然将 孩子的帽子挂在离桅杆一米多的地方,
还做着
怪样逗孩子。此时孩子被惹怒了,气急了。


3.
“孩子气急了”为了取回帽子,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

爱的约定-


爱的约定-


爱的约定-


爱的约定-


爱的约定-


爱的约定-


爱的约定-


爱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