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温柔似野鬼°
788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6: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海空天空-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一、课标要求:
1
、教学重点:
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 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
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2
、教学难点:
(
1
)
当无法验证自由落体运动 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如何引导学生巧妙设
计斜面实验间接验证;
(
2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合理外推等重要方法。
3
、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教材分析:
< br>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中共同必须模块Ⅰ的内容,是以往教材所没有
的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
的纸带来验证“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
。
新 教材专辟这一节,
并无重
复之嫌。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时实验设备不精确的条件下伽利 略如何提出问题,
遇到什么问题,如何突破困难,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科学精神,物理思想和研究方 法,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设计思路:
本 节课内容通俗易懂,
课前可由学生自主学习。
上课时使学生融入伽利略的角色,
如何指
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错误,
如何提出自己猜想再利用斜面实验间接验证加以外推。
教师 以平
等地位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由于当斜面的倾角超过
5
0
时便很难计时, 此时可用磁控电子
秒表代替。分别读出相应的
s
、
t
,建立
s-t
2
坐标系描出图象,得知斜面倾角一定,加速度一
定。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
、能够合理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
1
、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
、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观察思考,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
2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
、教师提问: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
(
1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
2
)实质?(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
教师指出:
纸张比石头下落得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但使人误以为< br>“
重物比轻物
下落得快
”
。这正是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初中有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有谁能描述故事的主 要内
容?运用上节课知识如何解释同时着地?
学生描述并解释。
(由
H=
1
2
gt
t=
2
H
/
g
,H
相同,
t
相同)
2
教师
:
但是,
当时还不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
所 以不能用此公
式。那伽利略是如何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
建立自己的观点呢?
(
二
)
逻辑推理,提出猜想
:
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 点是对的。
则设大石头下落的速度为
8
,
小石头下落的速度为
4,
捆在一起,大石头被小石头拖着会变慢,系统速度应小于
8
;但总重量比大石头 还重,故系
统速度应小于
8
,自相矛盾。因为只有一种可能:重物和轻物应该下落得一 样快,自由运动
应该是最简单的运动。猜想
v
∝
x
和
v∝
t
两种可能性,但经过推理只有
v
∝
t
。如果能够用 实
验证明,则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1
、设计方案:
教师:根据上述的猜想,请各小组分析讨论,应该怎样验证上述猜想。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开设计和讨论,进行指导。
教师提问: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能 否设计实验直接验证
v
∝
t
呢?
学生回答:当时
v
还未定义,更无法测
v
的大小了。
教师:对!当我们无法直接验证时,我们怎样想法子呢?
学生讨论得:实际我们验证
v
∝
t
无非是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
线运动,转化为验证
s
∝
t
2
问题便解决了。
< br>教师又问:
t
的测量当时用
“
滴水计时
“
,落体运动 速度快,这样测量误差大,怎样解决
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得:先研究物体在斜面运动 ,此时物体运动速度变慢。让小车多次从同一起
点滚动到斜面不同终点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平方的比值s/t
2
是否保持不变,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