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训练10篇(1-10)附答案及解析
玛丽莲梦兔
983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9: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查看qq聊天记录-
1
根赋(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
回 去,
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
下来做梁了
!
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
富富有有,
要盖房 ,
去集上买根粱就可以了,
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
父亲?这白杨树
是您 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
!
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
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
!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锌铮硬骨,
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毂和力量;
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 ,
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桶那伟岸、
正直的身姿,
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
每当在前进的道
路上遘到挫折的时候,
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
蓬勃向上 的茎尖,
从而又会重
振进击的锐气;
每当在生活中遢到不幸的时候,
我的耳边 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
从
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 br>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
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
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 并不比我浅啊
!
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
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
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
记得一次,
一头小驴驹把树皮
啃了,父亲一鞭 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拌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
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 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
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 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
;
1963
年发大水时,山
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 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
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
想到这里,
心里 平静了许多,
我决心服从
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
”< br>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
“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
我只注意欣 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
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
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 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
1
根深不可测,那 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
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 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
队吃苦耐劳的矿工,
在地下那岩石 的縫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
奋战,
争取着生命的发展;
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 蚯蚓,
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
汲取着营养,
然后把它输送给
地上的树干;
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
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
而紧紧地死抱
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 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
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
!
白 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
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
白杨啊,为什么
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 呀!
父亲这时问我:
“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
“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
“都该写上。
”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
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 了一个新
的生命哲理……
19.
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20.
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______
→平静→
______
→
______
21.
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
“传其神”
,试对此加以赏析。
22.
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23.
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答案】
(
1
)因为白杨树给了我前行的动力,让我能乐观的面对 生活,它在我心中有着重要的
地位,所以我说它是我心中的树。
(
2
)痛惜;肃然起敬;震惊。
(
3
)运用比喻 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根的千姿百态和吃苦耐劳勤劳坚
韧。
(
4
)引出下文对根的刻画和赞美,从侧面表现出根的伟大和坚韧。
(
5
)一个人要坚定顽强,默默奉献,勇于献身,不慕名利。
2
家里的白杨树是我的心中的寄托,
它给我力量,
让我乐观的面对生活,但父亲却要把它刨掉,
这让我难以理解,
因为父亲对树的感情要比我深厚许多。
树 刨掉以后,
父亲让我去看它的根,
这让我明白,一个人只有基础扎实,不忘根本,才能有所成就 。
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 :修辞
+
修辞特点
+
内容
+
中心
比喻 形
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
意 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
、
人物描写
格式:
人物描写方法
+
内容
+
中心
表述形式: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
写出了…表达了…。
2
、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
+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
过描写…烘托了…。
【解析】
(
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第二段中的“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
时,
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锌铮硬骨,
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毂和力量;
每当
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
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桶那伟岸、
正直的身姿,
从而立定
脚跟决不东倒西倾;
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遘到挫折的时候,
我眼前便 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
青天、
蓬勃向上的茎尖,
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 中遢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
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
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
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可
知白杨树给了我前行的动力和锐气,
让我能乐观的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和磨难。
所以我说它是
我心中的树。
(
2
)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
”可知
第一空的答案 为“痛惜”
。根据“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可知第二空的答案为“肃然起敬”
。
根据“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可知第三空的答案为“震惊”
。
(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细读文本可知,本文倒数第六段细致描绘了根的形和神。把
根比作兵士,矿工 ,蚯蚓和锚,这是比喻的修辞,同时这几个比喻句又构成了排比。两种修
辞手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且富 有气势的表现根的千姿百态,异状纷呈。
(
4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掌握。本文题为“根赋”
,意为为根作赋,抒情对象当
然是根,
之所以写树和父亲对树 的呵护,
是为用树的粗壮来侧面表现根的伟大,
也是为了引
3
出下文对根的描写和赞美。
(
5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旨。作答时 ,需结合全文内容,写作背景和关键性的语句来
具体分析。
根据
“白杨啊,
我 终于懂得了,
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
雨浇不倒呢?
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 支撑了你呢
!
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
的花呢?是因为地 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
!
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
地呢?是那不 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一句可知作者从根的身上得到的启示
是一个人要坚定顽 强,默默奉献,勇于献身,不慕名利。
答案:
2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 年代出产的永久牌,
黑色车身,
造型憨厚坚固。
从我记事
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 ,
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
星期天的早晨,
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
子里用 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
因为它曾经维系着
我 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
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 于去医院的路上。
曾经有一次
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
去乡村寻找一个握 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
我难以忘
记这二十里路,
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
青石板路,
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
浪般起伏的泥路了。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 样在父亲身后颠簸,
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
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
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 父亲的自行车偷
偷地出了门!
去干什么?不干什么,
就是去骑车!
我记得我第 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
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
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 等我从商场出来,
突然感到
十分恐慌:
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 br>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
一辆。
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
头脑中一片晕眩,
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
“永
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 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
1980
年我中学毕业 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
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 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
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 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
4
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 午,
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车子的
三角杠都用布条 细致地包缠着,
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
我摸了一下轮胎,
鼓鼓的,
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
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
我有了自行车,
就像听到了奔 向新生活的发令
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 br>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
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
何其
相似。
自行 车国度的父母,
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
他们以为它会陪
伴孩子 们的大半个人生。
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
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
骑 走了。
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
跑到自行车商店里,
挑选了一辆当时流 行
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
我们的人生。
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
车出门,
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
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 现一
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
,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
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
“凤凰”
后面骑了很长时间,
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
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 ,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
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 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20.
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1.
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 br>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
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 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
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
我骑上我 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
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
轻轻地踩着踏板,
我的 心也是轻松的。
22.
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
“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 欣喜”
?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说明。
23.
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5
【答案】
20.
(
1
)童年多 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
(
2
)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
样的亲 情。
(
3
)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
(
4
)后来, 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21.
A
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 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
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
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 受,
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
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 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
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 辣”的。
22.
这是一个转折句。
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 人感伤,
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
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 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
,总
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 新生活,所以欣喜。
23.
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 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
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
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
也在交谈”
,
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 ;
3
.
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解析】
20.
解答“理解和分析”
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 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
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 后用明确、完整、简
要的语句表述。
从
“童年多病,
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 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
“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
‘永久’
自行车的坐垫和 书包架上,
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
的气息”
“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 br>我有了自行车,
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
我必须出发了”
“但现实既令 人感伤又使人欣喜,
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
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
结合下文的
“因为我
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可知,所补充的句子应该是一个过渡句。从“我 必须
出发了”可知,
“我”被父母的爱所感染,心情是激动的,
A
项中的“我 的心也是热的”符
合此处的语境。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 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
品味语
句所包含、
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
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 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感伤”不仅仅是因为丢了
自行车,更因为自行车上承载着父母 的爱;
“欣喜”是因为可以买新的自行车,走向新的生
活。
6
点睛:
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分析句 子的含义以及
蕴含的感情。同时结合上下文,
分析句子的作用,
一般重点句子都是点明 中心,或具有深层
含义的句子。
23.
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作用的分析。
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
另外使文章戛
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 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写一对陌生父女一块骑车的
事例,表现出“传承”的主题,升华了主旨,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3
单车岁月
①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 拂的永久牌单车,
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
被搁停在锈迹
斑斑的岁月一隅。
②我的单车情结,
大概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改革开放不久,
父亲就成了 我们村第一个拥
有单车的人,
当年他凭着外汇券
(身在台湾的爷爷所寄)
从武 汉购买并亲自骑回一辆上海产
的永久牌单车,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③村人用惊羡 的目光看着那辆每天被父亲擦得通明锃亮的单车,
父亲荣耀得就像一个凯
旋的将军。
那 时人们出村大多徒步,
蜿蜒小路洒满汗水磨破鞋底,
少有人能像父亲那样双轮
滚滚,铃 铛悠悠,来去如风。
④那辆单车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父亲对它宝爱如命,
偶 有村民来借,
父亲掏出车钥匙后
总是千叮咛万嘱咐,
车被借走后,父亲就跟丢了魂似的 。
那辆单车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星,过
年过节走亲戚它就成了绝对的功臣,
父亲骑着它把 母亲、
妹妹、弟弟和我,往返辗转地载到
大山里的姥姥家。山路崎岖不平,坎坎坷坷,
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的我昏
昏欲睡,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 br>⑤我第一次学骑单车就骑的是父亲的永久牌单车。
那时感觉车座比我的头还要高,
现在< br>我都不能想象当时是怎么样驾驭它的,
那种双手紧抓龙头、
右脚斜穿过黑色大三角架吃力 蹬
车的姿势,
跟舞台上的滑稽小丑无二。学骑之初,
父亲为了避免我摔毁单车,天才般 地在后
座上横绑了一根粗木棍,摔倒后单车才免于噩运。
⑥刚刚学会骑单车的那阵子 ,
车瘾大得出奇,
村头的水泥禾场就成了我们放学后的练车
场。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子 ,水泥禾场上,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单车兜
圈追逐的欢乐身影,成了村里一道鲜活特 异的风景。疯踩踏板,车轮飞转,耳畔风声呼呼,
大树房屋极速飞旋,蓝天白云美得像首诗……渐渐地, 我们的心不愿再囿于禾场了。
7
⑦我头一回右脚跨过三角架坐上车座的 时候都已经
11
岁了,那辆已经衰老得不成形状
的“永久”
,在我上下起伏的 蹬踏中歪歪斜斜地朝向那个季节的黄昏行进。那一天,我一鼓
作气骑了很远,
第一次尝到了一个 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
也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
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我骑了很远很远 ,渠道边的田埂骑完了,池塘边的碎石子路骑完了,
沿途栅栏的泥路骑完了……我在一个长年枯竭的小河 边停了下来,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
庄,天黑如锅底,连父亲也看不到,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一点孤独 都没有。
⑧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
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
几乎是我这 一生看到过的最明亮
的一回。
⑨开始到镇上读书,
七八公里,
一周 一来回,
单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也是展示本领的
道具。
在女孩子面前双手脱 把;
把双脚搁到龙头上;
或者把屁股坐到后座上去,
像只大蛤蟆;
或者在脱把 的时候,撮着嘴巴悠闲地吹口哨,吹《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月亮代表我的心》
《花心》……来 回的路上,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骑着单车。
⑩岁月轮转,回望旧时月色,那时我们的心清澈如 水,没有混浊不堪的世俗。我们经常
骑车滞留在路过的仙鹤桥上,
各自把单车往桥栏上一靠,< br>就凭栏观看河岸戴着斗笠专心垂钓
的人们,那种悠然,那种心安理得,令人心生无限神往。也许半 天并没有鱼儿咬钩,也许一
个下午钓不到几条小鱼,
但他们依然握着鱼竿,不急不躁,静心垂钓 。
我常常会被垂钓人的
那种坦然感染,我感觉到他们钓的其实就是一种心平气和。
< br>⑪
到县城上高中后我开始住读,少有机会骑单车;父亲罹患心脏病以后,不敢骑也骑
不动 单车了。
那辆失去主人擦拭照拂的永久牌单车,
也日渐失去了往昔的锃亮光泽,
被搁停
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毛本栋《人民周刊》
2017
年第
11
期)
1 5
.
岁月轮转,
那辆日渐失去了往昔锃亮光泽的永久牌单车曾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br>(
4
分)
16
.理解下列加点词的语境义。
(
2
分)
(
1
)霎时点亮了灰暗的乡村。
(
2
)被搁停在锈迹斑斑的岁月一隅。
17
.试对“摇篮”作简要赏析。
(
4
分)
(< br>1
)
山路崎岖不平,
坎坎坷坷,
父亲的单车如同摇篮,坐在单车后座上 的我昏昏欲睡,
沿路看到的河流与村庄如同一场梦。
(
2
)这一图 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
8
低声说 :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老舍《济南的冬天》
)
18
.请简要说说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情感。
(
3
分)
19
.明亮而寂静的夜晚,
“我”和杜小康都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
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根据下面两段话,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说说什么是“长大”。
(
2
分)
【甲】
那一天,
我一鼓作气骑了 很远,第一次尝到了一个人在路上的兴奋感觉,也第一
次模糊地意识到了远方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概念… …悠然地回望夜色下的村庄,天黑如锅
底,
连父亲也看不到,
但是一点恐惧都没有,< br>一点孤独都没有。
我倔强地推着单车原路返回,
那晚的星星特别明亮,儿乎是我这一生看 到过的最明亮的一回。
【乙】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 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
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了母亲,
想起许多油
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 强了。
(曹文轩《孤独之旅》
)
【答案】
15.
答:①载全家走亲戚;②学会了骑车,在骑车中长大;③上学的唯一交通工具;④
骑车赏景的伴侣。< br>
16.
(
1
)答:旧时乡村偏僻、落后,物质匮乏,生活的色彩单一 ,所以用灰暗。
(
2
)答:既实指自行车的锈迹斑斑,也是指当年的车 ,旧时的事已经随时光的流逝而
不再那新鲜,令人感动了。
17.
(
1
)答:比喻的说法,戏谑的口吻,写出了单车在崎岖山路上的颠簸和难受。
(< br>2
)答:老舍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周边的环境特点,充满
温暖 ,充满爱意。
18.
答:综合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家乡亲人(父亲)的怀 念;对单车陪伴的那
段时光的难忘;
时代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单车的那种快乐一去 不复返了;
不管什么样的
时光都能人相应的成长和收获。
19.
【甲】答:
“我”有了独自探索远方的冲动,有了独立面对黑暗(困难)的勇气。
【乙】答:
杜小康独自面对窘境学会了面对,开始了思考,不再懦弱。
4
天马雄风(周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 暴雨,
那雨来势之快,
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
9
的孤鹰来不及躲 避而被击落;
雨脚之猛,
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就在
那 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
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
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
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
逝 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
上汇聚了,小群 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
场面
!
争先 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
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
踏住 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
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
紧张地跑 ,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
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 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 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
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 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而
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 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 的奇景,这
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
!
我
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
;
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
凌,并不懦弱。
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
,因为托
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
。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
伟大 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 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
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
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 、
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
日
出而撒欢,
日入而哀鸣。
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
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
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
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
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
已经消失,
六根 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洶汰,
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
它有它的价值。< br>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
仍然是实用物;
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 ,
因为它
们只会越来越稀少;
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
解放了 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
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 马。
从秦始皇的兵马俑、
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
从马踏
10
< br>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
骑……纵览 马的历史,
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
这也难怪,
骏马与武士与
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
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
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
曾 创造出
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
?
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 随时会从军
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
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
我们是十分 爱马的民族。
至
今,
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
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
血
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 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
选文有删改
)
【注】①天马
:
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27.
选文第③ 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
?(4
分
)
28.
理解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4
分
)
29.
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4
分
)
30.
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4
分
)
【答案】
27.
【答案】
(1)
雄浑的气势
(2 )
奔腾的力量
(3)
进取的精神
(4)
崇高的感情
(5)< br>力与美的巧妙结
合
【评分】每条
1
分,答出任意
4
条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8.
【答案】天马日常状态是“日出而撒欢,日入面哀鸣”
,看似散漫、原始、不加 雕饰和我
行我素;
但它们始终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商,
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 场,
在奔腾中
展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命气息。
【评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29.
【答案】由上文单 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
,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作铺垫。
【评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30.
【答案】
(1)
多用短句,营造紧张激越的气氛。例句如
: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 br>淋滴尽致
!(2)
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为准确。比喻句如
:
马,这不肯安分
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拟人句如
:
小马 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
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评分】共
4
分,有分析有举例,意思对即可。
11
5
、阅读下文,完成
7
—
10题。
(共
16
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 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
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 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
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 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
“来来,吹一段儿!
”
“吹一
段儿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
啦的小河 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
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
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
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 后,
父亲又拿出
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 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 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
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
她爸!
”顿时,嘘声、 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
亲没出息!
她毕 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
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
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
离家远 ,
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
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
卫车旁的马路牙子 上吹长笛,
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
恰巧被她老师看到,
把 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
还忘不 了吹笛子!
”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
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 面前。
她忍无可忍,
到家
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 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
了!
”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
你,你爸……”
“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br>”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 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12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 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 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
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
她有了孩子 ,
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
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孩子初一那 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
背影,我感受了 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
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 尝了三分。
”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
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
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 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 知道
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
“腿?没白
断?”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 ,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
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
“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
”
“吹一
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 br>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
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
柔 ,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7.
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 间发生的四件事。
(
4
分)
8.
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
4
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
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 ,
孩
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9.
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
4
分)
她 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
“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
笛横放嘴边。
10.
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
4
分)
【答案】
7.
①父亲爱 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
家里吹长笛了。
③父亲 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
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
④父亲因女儿给他飞
来新长笛,又吹起 了长笛。
8.
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 形象地写出笛
13
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 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
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 对即可。第①②点一点
1
分;共
2
分;第③点
2
分。共4
分)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
(
1
分)用比 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
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 受。或:用“漫延”形象地
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
(意思对即可。
1
分)② 侧面(间接)描写。
(
1
分)通过描写大人
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 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对即可。
1
分)
(共
4
分)
9.
她的心理:
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
(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 容而感动)
。
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
。
( 意思对即可。一点
1
分,共
2
分)父亲的心理
:
①为女儿 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
(意思对
即可。一点
1
分,共
2
分)
(共
4
分)
①从情节上 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
,
使情节有波澜,
更完整合理。
②从人物形象看,
母亲打她、
训斥她,
与父亲的沉默形 成对比
,
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
③从主题看,
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 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
,
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意思对即可。第①点
2
分,第②③点一点
1
分,共
4分)
6
、
(
24
分)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宗璞①
图书馆,
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
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
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
任何的学术成就都 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
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
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
全家移居清华园。
母亲在园中来去,
少不得有时抱着我,
或用婴儿车推着我。
从那时,
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
我想,
最初我还不会知 道那是什么。
渐渐地,
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
在上幼稚园时就知道
那是图书 馆了。
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说来惭愧,
对于孩子们,
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
父亲当时在楼
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概是跟着父亲走进来的。
那房间 很乱,堆
满书籍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也许是兼而用之。
每次去不能多停 ,我
们本应立即出馆,但常做非法逗留,
在房间外面玩。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
14
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
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 头,甬道很黑,有些神
秘,
走在里面像是探险。
有时我们去爬楼梯,
跑到楼上 再跑下来。
我们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
吸满一口水,飞快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 一声落地,觉得真有趣。我们想笑
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人发现。
上小学 时学会骑车,
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
有时自己骑,
当时校中人不多,
路上清 静,
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
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楼
顶似乎紧接着 天上的云彩。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
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
么高大,多么好看 。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从外面看图书馆有东西两翼。
东面的爬山虎爬得很高。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
那紫
色很好看,
可是我不喜欢紫荆,
对于看不 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以为然。
有人说紫荆是清华
的校花,如果真是这样,当然要刮目相看。< br>
抗战开始,
我们离开清华园,一去八年,
对北平的思念其实是对清华园的思念 。在清华
园中长大的孩子对北平的印象不够丰富,
而梦里塞满了树林、
小路、
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
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
胜利以后,我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 在家中虽然有一个
小天地,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我喜欢那大阅览室。这里是那样安静,每个人都在专 心地
读书,
只有轻微地翻书页的声音。几个大字典架靠墙站着,字典永远是打开的,不时有人翻
阅。我总是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上。
因为出入都要走一段路,
就可以让自己多坐一会,
在那
里看了一些参考书,
做各种作业。
在家里写不出的作文,
在图书 馆里似乎是被那种气氛感染,
很快便写出来,当然也有时在图书馆做功课不顺利,在家中自己的小天地里 做得很快。
在这一段日子里,
我惊异地发现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小,
不像儿时 印象中那样高大,
但它
仍是壮丽的。也常有一两笔白色的云依在楼顶。
四年 级时,
便要做毕业论文,可以进入书库。
置身于书库中,
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
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上,
也像是走
在云彩上,真是祥云缭绕了。我的论文题目是托马斯•哈代的诗,本来我喜欢哈代的小说,
后来 发现他写诗也是大家,
深刻而有感染力,
便选了他的诗做论文题目。
导师是美国教授温
德。在书库里留恋徜徉真是乐事。
那时,
图书馆里有教室。
我选了 邓以蛰的美学,便是在图书馆里授课,
在哪间房间记不
起了。
这门课除我之外还有一个 男生。
邓先生却像有一百个听众似的,
每次都做了充分准备,
带了许多图片,
为我们放幻灯。
幻灯片里有许多名画和建筑,
我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