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
温柔似野鬼°
69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9: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魔道装备-
2020
年最新
2020
年最新高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
——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 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
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 留。三是抓不住重
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
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 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
内容呢
?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六要素”综合法。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
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
(
或说
)
什么事
(
或话
)
,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
时要视 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
1
题“简要复述词典的
故 事。
(
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
店买词典 ,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
然后破例卖给我。< br>
2
、课题扩充法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 信息,不
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
此基础上 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
我在沙
漠中心的感受 和思索。
3
.
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 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
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 用一两句话说出大
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课。语文老师除了在作 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
班同学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场唱名发还。名次排在后面,都觉得非常难堪,于 是我们都努
力地写作文。
一次作文题目是“母亲”还是“父亲”我已记不清了,写完 本篇文章后,我自己很得意。
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 ,甚至中间也没
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下了课,去问语 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做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
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 这确实是我写的,没有抄。”老师说:“你不可能写得这
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 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
一场。
2020
年最新
2020
年最新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 情竟然无独有偶,时光似流水逝去,我十多年后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
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
2007
年
4
月我任教的六(
4
)班,有一位 学生名叫任俊。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日记,名为
《荷花湖》,用生动优美地笔调描绘了后港长湖的六月的风 光,他创作的语言,风格都令人
不能相信是一个小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 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
格;如果不是抄来的,便可发表于校刊上 。我去网络上看有无类似的文章,都不得要领。于
是我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
“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 抄
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
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友情提醒,否则,我
会让那种委屈 再版。
后来,我把任俊同学的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刊发,从此他便酷爱读书与写作,还在《读写
算》《简妙作文》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回想童年自己受委屈的往事,再看看在罗马法 精神指导下健康成长的学生,我想起了大
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境界。 ”师生间信赖尤其是教师对
学生的信赖,可以给一个孩子带来多么大的鼓励及成才的力量呀!
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
2
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 ’作为材料,
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
分段落。概括段意:第 一段
(1-4)
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
委屈地哭了 。第二段(
5)
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
分, 还是抄的。第三段
(6-9)
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 br>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再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
(
类似点
)
,即可概括出:老师怀
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
.
关键问题法。
(
1
)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 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
概括主要内容。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 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
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 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
2
)叙事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
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 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
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br>
(
3
)写景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按什么顺序
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 br>2020
年最新
2020
年最新
发展的顺序,描 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
厚情谊。
(
4
)
状物的文章。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
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 方面写了它的特点?
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
全,概括要 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简洁”,这是从 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
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 嗦。
默爱如山
我怕父亲, 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
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 脑袋嗡了一声
……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
唱一个我听听。
”
我在后边
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
他说:
“
瞎胡唱,
别唱了。
”
我说:
“
你 唱一个。
”
他唱起来:
“
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
…… ”
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
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
“
逼
”
,
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
“
过来,喝
!
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
?
想挨揍啊
!
”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
“
看庙
”
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
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 ,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
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又说:
“
走,看庙去。
”
母亲说:
“
今天
不拉土了
?”
父亲说:
“
回来再说。
”
我们就在这
“
回来 再说
”
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
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 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
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
“
你看这水 。涟涟地
像是在颤动。
”
又用手摸着墙说:
“
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 ,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
?
”
其实现在看来,
稀松得很,
无非是 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
父亲最佩服的是
《八
破图》,破扇子、破信封、 破书本、破眼镜盒
……
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
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 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
气说:
“
像真烧焦 了一样。
”
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
“
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
我
12
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 家
15
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
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 ,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
lO
公里开外看见
聊城古楼了,他说:
“
快了,你走吧。
”
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
远处 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2020
年最新
2020
年最新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
“干部
”
。我很少
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
1960
年, 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
“
今天咱们上街吃
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 览。
”
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
我提起以前的事:
“< br>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
?
和看庙差不多。
”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 br>“
扔了
!
你也不
嫌脏。
”
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 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
怯意
?
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 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
.
文 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
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 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2
.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
到
再
到
。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
到
再
到
。
解题指津】
父爱同母爱一样 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
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作者用 无声的语言将这种默默的父爱抒发得委婉深沉,读来感人至
深。第
l
题可用“六要素” 综合法。答题时,“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
是“什么事”。找出相应语段
2 ~6
就可以得出儿时的三个主要生活片断:
(1)
要我唱歌
(
或唱< br>戏曲
)
;
(2)
要我喝茶;
(3)
带我看庙画。第< br>2
题可用“中心词句提炼法”。“我”对“父亲”
的感情变化:可抓住第一段“我怕父亲 ”以及第四段中“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
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和末段“这 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
怯意?”这些关键句,不难概括出答案:害怕、理解、怜惜。采用 同样的方法,可知“父亲”
对“我”的感情变化:严厉、期盼、敬畏。
【训练风向标】
一片绿叶的回忆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 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每
当我翻开纪念册,
看到一张卡片上夹着的 那一片绿叶时,
我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
——
叶老师。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使我梦萦魂绕的小山村里度过的。
叶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
那
时,叶老师才
20
多岁,平日文静寡言 ,但是却很喜欢和我说话。叶老师喜欢我,我刀敬重叶
老师。
叶老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常可以看到绿叶制作的书签。一次我和叶老师在野外散
步,我看见她低头捡起了一片宽大的树叶。
“
叶老师,您怎么这么喜欢绿叶?
”我憋不住问。
叶老师不置不否,却给我讲敢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姑娘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 就要
2020
年最新
2020
年最新
死了,她 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
“
常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
”人
们都为她伤心。这件事被一个年迈多病的画家知道了,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病
握笔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把它牢牢地扎在常青藤上。此后不久,老画家安然长逝了,
而那位小姑 娘却从此坚强地活了下来。听着叶老师娓刀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
原因。
后来,我离乡来津。分手时,叶老师送我一束花,可我却说:
“
你还是送我一片绿叶吧。
”
叶老师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特意去看望叶老师,她显得有些老了,但比以前健谈了,她 见到我
很高兴,我也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临别时,她送给我一张非常精致的卡片,上面镶嵌着一
片绿叶,绿叶下整齐地抄着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
叶的事业吧 ,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卡片,像是珍藏着叶老师的一片心
问题:阅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叶老师讲的故事。
2011
年福建省厦门市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然而< br>16
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
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 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
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 ,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
着头,
用美术课本遮掩因 犯困而迷糊的眼神。
A
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
窗外的老柳树似乎 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
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
“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 br>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
”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 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
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 头,再低头,想把自
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 地走到
我旁边:
“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 奇怪
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老师帮我把书角
展平,指着那幅画说:
“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
:水波粼粼,< br>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
捕捉住 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
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 语气说:
“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
2020
年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