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绝世美人儿
830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9:4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童话故事的作文-
记叙文阅读
11.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 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
120
,现
代文阅读两篇共
28
分 ,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
16
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 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
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
11
讲: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掌握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
【常见题型】
1.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某句话(某段话)。
2.
文中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文中某段话主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又叫修辞格、修辞方法,是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 进行修饰、润色、加
工,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
1.
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
作用:变陌生和熟悉,变平淡无奇为生动形象,化抽象深奥为具体浅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事物的某种特 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比喻包含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比喻词: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如:那小姑
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比喻词:
是、成为
出现;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
简直就是一
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比喻词;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
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注意: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 ”“仿佛”表
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
象。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喻重在“喻”;比拟重在“拟”。
比喻强调的是甲 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
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请看例句:
(1)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
(2)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例(1
)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属比喻。
例
(2)
“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 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比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比
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 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
)
、喻体(大海
)
、比喻词
(成
)
构成。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 接那雷声”。这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
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3.
夸张
对
事
物
的
形
象
、
性
质
、
特
征
、
作
用
、
程
度
等
故
意
地
夸
大
或
缩
小
描
绘
的
一
种
修
辞
方
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 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
象。
(1)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
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近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便于说理或抒情。
例句:他 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
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 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
对偶
用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起来,互相映衬、
互相补充。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高度概括,易于记
忆,有音 乐美感。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
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突出某事物某方面的本质特点;表现作者鲜明的感情态度。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7.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问中有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感情色彩更鲜明。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
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
答, 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
我们的战士。
(
设问
)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
?(
反问
)
8.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
,
使同一 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反复咏叹,突出思想,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节奏感和感染力。
【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 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
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 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
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
排比
)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
反复
)
。
【答题格式】
1.
比喻:把
XX
比作
XX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XX
事物的
……
特点(情态),表达了
XX
人物
的
……
感情。
2.
拟人:把
XX
拟人化(赋予
XX< br>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XX
的情状,写出了
XX
事物的……
特点(情态),表达了
XX
人物的
……
感情。
3.
夸张:
夸大
(或缩小)
了
XX
事物 的
(大小、
长度、
性能、
速度等)
,
突出了
XX< br>事物的
……
特点。
4.
排比:使句式整齐,语言气势强烈,强调了
XX
事物的
……
特点, 突出了
XX
人物的
……
感情。
5.
对偶:使文章整齐匀称,音韵和谐,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6.
< br>对比:将
XX
和
XX
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
XX
事物的
……
特点,表达
XX
人物的
……
感情。
7.
反问: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
XX
人物的
……
感情(态度、观点)。
8.
反复: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
【典题例析】
2017
年乌鲁木齐中考题《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附文: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张亚凌)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正在 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
趾头想想都知道是老班。
抬头,果真。连续 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
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 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
高而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从这男 生的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沉静。而我们
班那些傻小子呀,
裤袋耷拉下来当潇洒,
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
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
“高
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 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 ,尽情尽兴似乎又很
无聊地蹦着喊着。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玻璃 刚好落
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就有好事者打听出来了 :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
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孙子的奶奶便硬将 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一成不变,什 么“语言、思想深度
远远超过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的”。倒是 我自己,
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 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
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 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
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 的悲苦都走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