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萌到你眼炸
697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9: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练习)
-
记叙文的主要 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
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 br>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
呢
?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
“
六要素
”
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
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
(
或说
)什么事
(
或话
)
,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
体情况 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
.关键词语提炼法
(
含中心 词句提炼法
)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
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 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
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
.
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
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
把 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
后,用 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
4
.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
保留极为重要的、
必不可少的、
关键的、
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 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 遵循两个原则:一是
“
准确
”
,不能以偏概全,概括
要点时不能有遗 漏;
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
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
“< br>简
洁
”
,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 ,所以,答题
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
有的同学常用
经过
结果
之类的词代替内容,
太空洞 ,
这不行。
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
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
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
水分
去 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二)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
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
言在 此而意在彼,
或是
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
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
含蓄地表 达作者的主旨,
因此把握中心思
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
切忌拘泥、局 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
段、
段落的分析,
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 、
探究,
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 的概括。
一般的方法是:
1
、从 文中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
揭示了中心思想。
2
、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明或揭示了中心;有 的文章在结尾处点
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3
、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中的段落议论 句点明段意,结尾处的议论句通常点明中心。议论抒情句通常表达
观点和抒发感情。
4
、从概括段意或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段意后把意思相关的综合到一起:
写人 的记叙文中
比较多的是人物的性格品质即中心。叙事的记叙文通常事件的社会意义即中心。
5
、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根据文中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活 动的,根据
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结合事件的时代背和环境情况。
一般的表达形式是:
按照
“
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 反映了什么意义
(人物性格、
作者感情、
人生哲理、
自然规律、
社会 本质等)
”
的模式予以概括。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
过、
事 件、
景物)
,
表现了
(反映了、
歌颂了、
揭露了、
批判了)
……的思想
(性
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练习:
(
一
)
父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 br>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
比如去下地,
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
“唱一个我听听。
”
我在后边就模仿着 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
他说:
“瞎胡唱,
别唱了。
”
我说 :
“你唱一个。
”他唱起来:
“我不该,
咳咳咳咳,
老王爷,
咳咳咳咳……”
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
泡上茶壶,
父亲高兴了,
还逼我们喝。
说:
“逼”,
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
!
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
?
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 。看庙就是去
看庙里的壁画,
是让我开阔眼界,
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
这 很有点像现在的
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 过早饭,
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
抄起粪又说:
“走,
看庙去。
”母 亲说:
“今
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
里。全堂邑县境内的 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 看这水。涟
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
地凸 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
起的错觉。
父亲最佩 服的是
《八破图》
,
破扇子、
破信封、
破书本、
破眼镜盒… …
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
猫着腰将那画上的
破信 封的一角又摸又抠,
远瞧瞧,
近瞅瞅,
长叹一口气说:
“像真烧焦了一样。< br>”
他一指点,
我也惊叹起来。
最后,
总是照例的一句话:
“使 劲儿看,
好好记住。
”
我
12
岁那年考上初中,
学校在聊城,
离家
15
公里多。
过了正月十五,
要开学了。
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
走出
lO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
惟有寒风积雪,
一抹 虚白和远处的几声鸡啼。
望着逐渐远去的、
背着粪筐的父亲
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 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
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
1960
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
“ 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
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
”他问什么是美术
展览,< br>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
我提起以前的事:
“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
庙吗< br>?
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 嚷了一声:“扔了
!
你
也不嫌脏。”他赶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 凄然,是什么使
父亲对我有了怯意
?
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 的眼。
1
.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 刻
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2
.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
从
到
再
到
。
“父亲”对“我”的感情
从
到
再
到
。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爱的权利
(1)
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
消息 :
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
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
了,
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
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象,
反而情况越来越
糟糕,< br>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
只好求助电视台,
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
(2)
节目播出后不久,就有一位女士给电视台打来电话,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 帮
这个家庭。
大家都喜出望外,
电视台马上派出记者,
打算与这位女士做进一 步的
接触和了解,
却被女士婉言谢绝了。
女士说,
她所需要的,
只是 一个账号。
果然,
电视台把账号提供给女士之后的第二天,便收到她汇给这个家庭的
5
万元钱。
(3)
一直到这个女孩痊愈,
这位女士一共捐了三次钱 ,
总额超过了
20
万元。
女孩
一家人过意不去,
一定要见见 这位救命恩人,
电视台甚至录制了女孩一家人泪流
满面的场景,希望当面感谢一下他们的恩人, 然而这位女士还是婉言谢绝了。
(4)
一位报社记者对这位神秘的好心人表现出了极 大的兴趣。
他通过短信的方式,
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与女士交流,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一次, 在茶馆里聊天,
女士为记者讲述了她小时候最不能忘怀的一件事:
(5)
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在课上给我们讲了南方某个地方遭
受洪灾的消息,
要求 我们把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拿出来,
捐助给灾区的孩子们。
同
学们听说要给灾区的孩子们 捐款,
大家都兴高采烈。
我回到家。
把自己藏在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