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记叙文阅读复习教案

巡山小妖精
629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19:4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的感悟-

2021年1月20日发(作者:姚贞白)




课时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1
、梳理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点,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考查要点。

2
、了解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
、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中考关于

记叙文阅读

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 思想分
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

记叙文阅读

复习要点:



1
、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
、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
、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
、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
、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
、分类:



A
、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
、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
、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
、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
、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
、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
、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 部分。如以抒情
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
、第一人称:以





我们

的身份叙述。



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 br>“


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
中 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



的,
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


猜测的,
不可直接描写他
人的心理活动。



B
、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 br>、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

第三者

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br>


经过告诉读者。
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
没 有



这个代词。
其好处在于人物
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
题,文中每个人 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



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
、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 叙述,
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



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 把握两点:
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
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
它们衔接
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
、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的看法。



2
、中心的把握:




1

、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 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

、方法:

抓具体材料
:
写人为 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
征和思想意义入手;
叙事为主的,
通过事件的起因、
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
从把握文章通过叙
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 手;
写景状物为主的,
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
把握文章通过写
景状物抒发 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
(
内容
)

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
材料
必须 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 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
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感情
.
记事为主的材料主
要有:
事件的发生、
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
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
.
写景状物为主 的材料有:
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
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

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
: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
楚。略写的材料, 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
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
、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 加以
具体形象的描绘,
人以鲜明、
生动的印象
,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
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 、渲染气氛。



3
、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
事物中说明它的 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
、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
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 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 (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散文
(
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
)
——要求形
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 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
、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
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
(
事 迹、经过、事件、景物
)
。即谁做了
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
、表现了
(
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 判了
)
……。















C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
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明线和暗线)
———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
核心事件、
时间、
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 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



7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
) 核心人物(
2
)核心事物

(3)
核心事
件(
4
)作者情感

8

品味题目可以从——

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 妙,一
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
)说明文: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
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
.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


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