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3(学习案)
别妄想泡我
631次浏览
2021年01月20日 20: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推铅球-
记叙文阅读(
3
)
学习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文章关键词语、句子的揣摩和分析,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
运用的理解。
重点难点:
从表现手法、修辞、句式、词语等方面品味语言,并加以表述。
课时:
2
课时
课前练习:
小
书
摊
曹
旭
①在我的文学生涯中,超过许多学校、许多语文老师所教给我的,便是费老头的小书摊。
②小书摊放在弄堂口朝南的排屋前,
那是孩子们上学要经过的地方,
旁边有个给水站。
冬天太阳很好,
一面晒太阳,一面看书,是一种享受。
③三四架上千册小人书,都是连环画,二三条长凳,整齐不整齐地排列着,供孩子们坐
;
他自己则泡
一壶茶,坐在竹椅上,用慈祥的目光,看孩子们读书。
④我
12
岁那年,从乡下到上海。父母住在棚户区,很简陋,没有玩的伙伴。这里的孩子还欺 生,向
我挥拳头,骂我是
蛮子
。解除孤独,磁铁般吸引我的,惟有费 老头的小书摊。
⑤长长的暑假,我到上海小学转读的事没有着落,便天天向妈妈要两分钱,去小书摊看书。
⑥费老头的书是分档次的。档次不同,书价不同。新书,一分钱一本
;
旧书,一分钱两本。有时,费
老头会将一本厚书拆开,装订成两木,多收我们的钱,但我们看得出来。
⑦新书和旧书不同架,分开摆,从不混淆。有时,我们趁他不注意,把新书拿 到旧书架,冒充旧书。
他会突然掉转头,喝一声,做出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我们只好乖乖地把新书放回 去。
⑧在小书摊,我读的书,一天天多起来。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官》《三侠五义》
《武松打虎》
《桃园结
义》
《画皮》
《茶花女》< br>《鲁滨孙漂流记》
,古今中外,林林总总,许多情节,许多人物,我都背得出来。
⑨虽然我是乡下来的孩子,一张四方脸,剃一个平顶头,稚气未退地穿一件妈妈做的灰 色中山装,一
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但坐在费老头的小书摊前读书,却极守规矩,极认其,付钱也不含糊, 从不赊账。费
老头在一大堆孩子中间,一眼就能把我区别开来。
⑩ 有一次,他伯乐相马般地对我端详了好半天,一边自言自语地说
:
这伢子,长大了怕要中状元的 。
有时我没带钱,他也会叫住我,叫我看书。我说
:
没带钱。
他说
:
不碍事,不碍事,你看好了。
有时,
他家里有事,他对我说
:
伢子,帮我照看一下,我就来。
⑾我先在一所私垫小学读 了几个星期,转到叶家宅路小学,成绩不好,父母很担心,再转到长寿支路
小学
;
后来 考上江宁中学。那时,我已经习惯于向妈妈要五分钱,到旧书店买书读。费老头看我疏远了小
书摊,很难 过。有时,他会留恋地问
:
伢子,你什么时候再来?”但我人大了,兴趣变了
;
不久又搬了家,
终于没有再去。
⑿妈妈有时回老家,
总 看到费老头抱着孙子晒太阳。
他已多年不操此业,
靠一个独生儿子生活。
儿子、
媳妇对他不好,虐待他,还打他。他向妈妈说过一次
;
后来,妈妈在弄堂口就再也没有见到费 老头。
40
年
过去了,一直没有费老头的消息。
⒀过年的时候,我去看妈妈,无意问问起费老头。妈妈说
:
费老头已经死掉
20
年了。我听了
啊—”
地一声,一阵浓浓的惆怅袭来,心里很难过了好几天,好像死去 的,不是费老头,而是我童年刚到上海读
书的那段时光。
⒁推算费老头死去的那年,正好恢复高考,我考进一所大学中文系读书。我接触文学,喜欢文学,走文学道路,已经死去的费老头和他踪迹全无的小书摊,是我心里纪念碑一般永恒的起点。
1
·文章语出惊人的开头,凝聚了
我
的情感。
2
·第⑧段概述了
,作用是
3
·第③和第⑦段写了费老头两次截然不同的神态,矛盾吗
?< br>为什么
?
4
·第⑥段画线句详尽记叙了费老头经营中的一个小伎俩,旨在表明
:
和
A
·费老头的狡猾
B
·费老头小人物为生计苦心经营于蝇头小利的个性
C
·费老头的精明
D
·费老头的两面派
E
衬托了下文中对
我
的宽容
5
·
“费老头在一大堆孩子中间,一眼就能把我区别开来”以至对我格外关照,如
(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是因
为
也是因为
6
·⒀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7
·文章到第⒀段似乎可以结束了,加上最后一段的目的是
8
·纵观全文,费老头给你留下了
的印象,
这样表现人物的意义在于
品味文中的语言:
【考查内容】
:
从近几年中考的试题来看,对语言的欣赏主要是品味语言的表现力。试题往往要求 学生
写出最欣赏的一句话并陈述理由,或就文中的几句话进行赏析,或给一个语句要求与原文语
句作比较,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或要求学生点评、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等
【解题技巧思路】
:
1
、从语句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
2
、从句式、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或修饰语(叠词)等角度去品味
3
、从标点符号入手分析表达效果。
4
、从语句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形象的作用去品味。
例题讲解:
1
、
《中考冲刺》
P119
第
2
题。
2
、
《中考冲刺》
P120
第
2
题。